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和后方机关共8万多人开始长征。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封锁和袭击,也由于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错误的军事指导思想,使红军在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时遭到惨重损失,渡过湘江后只剩下3万多人,而且还没有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竭力主张放弃中央原定去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转向贵州腹地进军,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地区建立新根据地。红军从黎平转兵,进军黔北。1…  相似文献   

2.
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和后方机关共8万多人开始长征,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封锁和袭击,也由于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错误的军事指导思想,使红军在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时遭到惨重损失,渡过湘江后只剩下3万多人,而且还没有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竭力主张放弃中央原定去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责州黎平召开会议,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转向责州腹地进军、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地区建立新根据地。红军从黎平转兵,进军黔北。1…  相似文献   

3.
正黎平为贵州东南要地,1934年12月15日,红一军团进占黎平,打开了红军向贵州进军的通道。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是红军长征开始后举行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又是一次讨论红军今后战略方向的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  相似文献   

4.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许多次重大会议。在会上,有和风细雨,也有激烈的争吵。正是这些会议,才让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黎平会议——正确路线占匕风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占领黎平,18日,党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许多次重大会议。在会上,有和风细雨,也有激烈的争吵。正是这些会议,才让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黎平会议——正确路线占匕风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占领黎平,18日,党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深切怀念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中的丰功伟绩。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卓越贡献,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胜利。一、“通道转兵”使红军避免了落入敌人陷井的危险。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虽然经过苦战杀伤了不少敌人,但终不能打破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我党经过长期聚集起来的红军遭到重大伤亡,根据地日益缩小。到了1934年秋,在敌军一步步逼近的严重形势下,不得不退出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实行战略大转移。  相似文献   

7.
乌江南岸,一哭贵州“干人” 1934年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为5万人。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相似文献   

8.
中央红军长征开端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作为长征开始的标志似乎已成定论,然而大量事实表明,黎平会议前的红军突围转移是“西征”而不是长征,“西征”和长征无论是在战略方向、实际领导还是在其评价和结果上都根本不同。黎平会议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根本转折,是长征胜利的起点。因此,黎平会议才是红军长征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红军在长征路上的斗争是非常激烈、惊险和复杂的,既要同蒋介石几十万军队以及无数自然险阻进行斗争;又在同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作斗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克服了“左”和右的错误,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红军战略大转移的任务。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正确路线的胜利,因而,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也得以确立和巩固。  相似文献   

10.
革命歌曲在红军长征时期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军长征时期的革命歌曲内容广泛,形式不拘一格,富于鼓动性、战斗性。对于当时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宣传发动群众、娱乐红军战士的战斗生活、鼓舞红军战士的革命斗志、打击敌人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在长征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英勇红军,以对党无比坚定的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敢于克服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最终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伟大的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光荣革命传统和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它不仅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武器,而且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是人类历史上一笔重要的永不过时的精神财富.伟大的长征精神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相似文献   

12.
中央红军进入黎平就来到了贵州。说起红军长征在贵州,人们最熟悉的是遵义。其实,在遵义会议之前,还有个黎平会议,黎平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前提。黎平会议旧址原是一个很大的民宅。1934年12月18日至19日,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赵秀丽10月19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1927年秋,毛泽东亲自领导了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第一支工农红军,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革命根据地一天天发展,红军一天天壮大,革命形势一派大好。对此,国...  相似文献   

14.
红军长征北上战略方针的确定是一个过程。长征开始时是主张突围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黎平会议提出了建立黔边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遵义会议提出了建立云贵川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两河口会议提出了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榜罗镇会议最后确定了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5.
回顾红军长征苦难辉煌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生动写照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在长征路上,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带领广大红军将士战胜了一切穷凶极恶的敌人,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6.
长征赞歌     
这是一首血与火的战斗之歌,一首永恒的生命之歌,它高亢激昂、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来歌唱吧!这首歌的名字,叫做长征。一、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红军突破渭水封锁线,占领甘肃省通渭城之后写成的。这首诗不仅以精炼的笔触高度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饱含革命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  相似文献   

17.
张俊萍 《快乐阅读》2011,(12):108-109
《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之后所写的一首诗。它讲述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表现了红军革命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本课,要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红军的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贵、高昂气质。  相似文献   

18.
1 导入新课  出现毛泽东的《长征》诗。背景 :播放影片《四渡赤水》中的一段。文字 :从左到右匀速出现长征诗句 ;声音 :伴随着背景与文字的出现 ,朗诵诗句。2 学习新课2 1 王明的图片资料出现。声音 :说明红军长征的原因。2 2 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表。从情况表中展现出对照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情况及死伤情况。2 3 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① 1 934年 1 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②冲破四道封锁线。此时出现红军人员损失表 ,辅以枪炮、飞机声。以体现敌人的残忍。③提问 ,若向湘西转移 ,红军前景如何 ?用符号将湘西沿途的国民党伏兵标示出…  相似文献   

19.
过去有人把毛泽东同志《长征》诗中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解释为红军第一、第二、第四三个方面军,这是不妥的。我们知道《长征》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写成的。红军长征始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即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同志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指引下,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雩都等地出发,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同第十五军团会合。1935年11月第二、六军团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3月攻占贵州盘县,6月到达甘孜地区,同1936年2月南下又退  相似文献   

20.
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宣言书。”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转折,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你了解长征在我们美丽的家乡贵州的情形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