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籍的作家,终于和诺贝尔文学奖有了亲密接触。这几天来,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是广播还是电视,莫言的名字铺天盖地。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从来没有一位作家,在短时间内受到如此密切的关注。上海的媒体在报道时,还不忘透露一句,莫言有16本著作的版权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仿佛这样说可以和诺奖更亲近一点。确实,诺奖颁给莫言,不仅使莫言个人的知名度极大提升,更能引起世界对中国文学、中  相似文献   

2.
《全国新书目》2012,(12):54-59
说莫言978-7-205-07522-4王安忆等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01 80.00元本书是文学爱好者读懂莫言的一把金钥匙。书中收录陈思和、王安忆、吴俊、孙郁、张清华、王尧等专家学者及作家的文章,详细评点了莫言的代表作品。另收有莫言的部分文章及演讲、谈话等,道出了他对文学创作等方面问题的见解。这些都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新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4,(18):5-5
从莫言叫停手稿拍卖说起《扬子晚报》报道:近期在北京某拍卖公司2014年春拍"名家书稿、手札专场"中,一件莫言短篇小说《苍蝇·门牙》的手书原稿被莫言叫停了拍卖。莫言上世纪80年代刊登在《解放军文艺》杂志上的手稿为何出现在拍卖场上?《解放军文艺》相关人士表示,此手稿属于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失。作家手稿涉及到两项权利——物权和著作权。著作权属于作家,不依赖物权的转移而转移;物权属于作家还是杂志社,要看当时双方的约定。在莫言手稿拍卖的这个案例中,《解放军文艺》杂志社表示,莫言的手稿一直保存在编辑部,因此这次是通  相似文献   

4.
档案广角     
《湖北档案》2012,(10):1-1
●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该奖项是诺贝尔五大奖项之一,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除中国的莫言外还有4位亚洲作家获得了这一殊荣。他们分别是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以色列的施姆尔·约瑟夫·阿格农。  相似文献   

5.
傲慢与偏见     
正2012年10月,莫言位于山东高密的老宅子虽然被纷至沓来的访客拔了萝卜苗,但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改变了西方对中国文学,乃至对中国文化的傲慢与偏见,由此也或将换来当地大面积栽种红高粱的无谓之举。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舆论的追捧下,莫言仍然看似面相木讷,但其作品洛阳纸贵,不仅给中国文学,也给中国出版打了一剂"鸡血"。莫言个人的成功,其实是中国作家群体与世界接轨的成功。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找到了一种让西方认可和愉悦的话  相似文献   

6.
《莫言散文新编》、《莫言讲演新篇》、《莫言对话新录》三本书属于“莫言心声系列”。文章在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和陌生化的处理中阐述作家莫言的思想情感,完整展现了小说之外的莫言。  相似文献   

7.
莫言获奖了,大好事!国人纷纷抢购莫言,算是怪事!一者能获得诺奖的作家,往往都是影响大、国人阅读量大的作家.可是偏偏莫言的书,能一下子卖空,这至少说明此前人们没太搭理这个作家. 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一者国人不爱文学,功利主义读书;二者热爱文学的青春期的人们,又太喜欢那些穿越和魔兽:三者莫言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虽然号称土生土长,直接来自民间的语言,但是,却总是更多合乎现代主义文学的传统,跟国人的阅读习惯,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8.
莫言在西方     
莫言是海外学界最熟知的中国作家之一,不可否认,对于莫言的获奖,众多海外译者、出版商、媒体和学者的"共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年届七十,瑞典汉学家罗得保还很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听到莫言的名字时的情景。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朋友的家里住进了一位中国客人。罗得保曾在北京工作多年,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经常过去聊天。有一次问起中国最近有什么不错的作家,"莫言吧,他有本《红高粱》不错,"那位中国客人很简短地说。1990年,罗得保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一到北京后,他就开始到处找莫言的小说。那位中国朋友所说的《红高粱》,还有一本《天堂蒜薹之歌》,当时也已经出版。他很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2012年10月11日,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无疑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天!瑞典时间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了举世瞩目的一个答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10月12日,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以及莫言全部作品版权方的所属公司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莫言文集的新闻发布会,祝贺莫言获奖,并公布了最新最全的莫言文集相关出版情况。随着莫言获奖的消息确定,关于莫言作品的归属问题立刻也成为  相似文献   

10.
文学小说     
《全国新书目》2014,(10):38-39
莫言评传 王玉 清华大学出版社97873023526932014-09 58.00莫言说自己小时候之所以想当一个作家,就是想一日三餐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就是想取石匠女儿当老婆。这种理想,现在看来比较"低级",在当时那个连过年都吃不上饺子的年代,却无疑已经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想象力了。一个安分守己的、对自己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逆来顺受的普通青年农民,谁会像他这么狂妄呢?  相似文献   

11.
观点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因此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相似文献   

12.
观点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因此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相似文献   

13.
刚刚评选出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在国人的殷切期望中折桂.已经走过110年历程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作家得到世界范围内认可的标志,获奖者、获奖国度等也会随着这一全球盛宴而声名远播.莫言的此次获奖,证实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力.获奖后,莫言的作品在国内出现了抢购风潮.对于诺奖的强烈期盼与关注,催生了国内对于诺奖作品的关注,也幻化出强大的诺奖作品的阅读欲望与消费需求,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诺奖作品翻译出版的功利化.  相似文献   

14.
2011年4月7日北京出版的某广电节目类周报,在33版刊出题为《中国作家访谈之张炜、莫言》的节目预告。在有关莫言的部分中,是这样表述的:4月9日、10日,莫言从民间文化里吸收  相似文献   

15.
金秋十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中国文化界最欢欣鼓舞的事情。由于其影响力大、权威性高,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为世人所看重,在莫言获奖之前,中国作家为这一文学世界最高荣誉赋予了太多的梦想和期待。莫言的获奖,对中国人来说,是圆了一个梦想,我们终于实现了诺贝尔文学奖"零"的突破。莫言的获奖,更意味着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对中国文化的认可,这对于中国文学创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发展进步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观点     
《中国传媒科技》2012,(19):24-25
<正>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因此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相似文献   

17.
黄健 《出版广角》2012,(12):86-87
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头条位置报道了这则消息,报道说,在过去十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此时,我正在与文学界的朋友聊天,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得到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大约在二十分钟后,央视才开始报道这一让华夏大地欢欣鼓舞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莫言是一个极具本土性的作家。他始终执著于描写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故事,无论直面现实或重述历史,高密始终是莫言的精神圆心。年轻时的管谟业与大多数农村少年一样,拼尽全力离开故乡的土地,但多年后,作家莫言又以文学虚构的路径回到故乡。和很多成名后始终把自己悬挂在都市中咀嚼记忆的作家不同,他终于明确,自己不但需要在精神上重返乡土,而且从生存经验上必须始  相似文献   

19.
石述思 《报林求索》2012,(11):150-150
<正>莫言更像是得了世界好声音的冠军。他毕竟是个严肃写作的人,感到这些猛然糊在身上的热潮有些燥,于是毅然决定闭门谢客,保不齐会搬家。在人文精神溃散、作家地位沦丧的今天,一个叫莫言的人获得了诺奖,像一起事故。或者是有些没落的诺奖评委会在刻意与中国修复关系,当然这一努力也得到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扬。只能说莫言幸运的,能与他比运气的也许只有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与莫言私交甚好,他一直想到莫言的老家山东高密去看一看。今年春节,大江终于来到莫言小说《红高粱》中“我爷爷我奶奶”生活过的地方。旅日作家毛丹青陪同翻译,为本刊记叙了两位文学家在“高粱地”里的心灵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