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武瑾 《今传媒》2014,(4):78-79
2012年公映的电影《白鹿原》在上映之前,它的宣传团队就打出了《白鹿原》是"最难拍的中国电影"的口号。作家陈忠实的史诗巨著《白鹿原》通过描写陕西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两大家族的情感纷争,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北方农民的群像,具有强烈的民族内涵。其中人物众多,性格各有千秋,关系复杂,要将其改编为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难度的确不容小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电影《白鹿原》在对原著小说改编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来探析长篇小说改编电影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武瑾 《报刊之友》2014,(4):78-79
2012年公映的电影《白鹿原》在上映之前,它的宣传团队就打出了《白鹿原》是“最难拍的中国电影”的口号。作家陈忠实的史诗巨著《白鹿原》通过描写陕西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两大家族的情感纷争,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北方农民的群像,具有强烈的民族内涵。其中人物众多,性格各有千秋,关系复杂,要将其改编为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难度的确不容小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电影《白鹿原》在对原著小说改编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来探析长篇小说改编电影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从小说发表到电影改编上映已经过去20年。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了大时代变迁的史诗,而对于小说争论和电影改编曲折的20年似乎也反射了一个新时代转型期的精神挣扎作为当代中国最历尽周折的小说之一,《白鹿原》衍生出一部更加历尽周折的电影似乎在预料之中。二十年来,不可开交的争论似乎在《白鹿原》里缭绕不去。这部气局堂堂的作品从一出生便路途艰辛:小说删改后才终于获得茅盾文学奖,影视改编迟迟不批,获准拍摄后又数次易主,一波三折。而好容易拍摄完毕,初剪版本还得到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3月16日,芦苇携新书《白鹿原:芦苇电影剧本》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和诗人仝晓峰、电视剧版《白鹿原》的编剧张光荣、电影学者陈晓云一起讨论新书的创作,以及他们对于电影、剧本创作的见解。据悉,《白鹿原:芦苇电影剧本》是芦苇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完整剧本。这部作品的问世历经曲折,历时五年,前前后后七易其稿,而最后并没有被搬上大银幕。芦苇说,《白鹿原》对于自己是个充满挑战性的诱惑,而自己回应了这个挑战。《白鹿原》小说有四十多万字,六万多字的剧本只有原作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横跨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纷繁复杂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把这一切要压缩到一个半小时或三个小时的胶片中,改编难度非常之大。  相似文献   

5.
李清霞 《新闻爱好者》2011,(22):146-147
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影视改编历时17年,芦苇改编的电影剧本七易其稿才通过审查论证。政治标准是影视改编的重要原则,但改编不能被政治概念拖着走。改编是创造性的劳动,既要忠于原著精神,又要有改编者的艺术创造,还要尊重电影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清霞 《新闻爱好者》2011,(11):146-147
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影视改编历时17年,芦苇改编的电影剧本七易其稿才通过审查论证。政治标准是影视改编的重要原则,但改编不能被政治概念拖着走。改编是创造性的劳动,既要忠于原著精神,又要有改编者的艺术创造.还要尊重电影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作为一部恢弘的历史题材小说,在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1997年获得矛盾文学奖后,更是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白鹿原》也进入了跨媒介传播时代。先后以秦腔、话剧、交响舞剧的形式重新搬上舞台,2012年小说《白鹿原》出版20周年,电影《白鹿原》的公映,更可以称得上是一件文化事件。本文通过对不同媒介形式的《白鹿原》文本分析,理清其传播轨迹,对比改编文本的不足与小说的差距,进一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价值、传播效果、跨媒介传播规律做出总结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凡是经典的文艺作品,主要侧重于对社会、历史、地方等重大人物、事件所进行的宏大叙事,同时侧重于表现个人在重大历史关头的英雄行为和智慧价值的提升。而优秀的电影作品,许多改编自经典的文艺作品,尤其是优秀的小说作品,这在福建有着优良的文学传统。可以说,福建电影发展史,同时是福建电影改编史。秉承这一优良传统,越来越多福建作家的作品被改编为优秀的电影作品。  相似文献   

9.
十几年前.当作家张平写完《凶犯》这部人性与法律纠缠不清的小说时.并没有想到作品有朝一日会被改编成电影。尽管.这部作品从出版之日起就受到影视界关注.但由于作品题材比较尖锐.故事场景处在偏僻林场.始终没有哪位导演能找到理想的改编思路。十年时光弹指而过.就在人们早已淡忘此事时。这部作品却奇迹般出现在银幕上。没有奢华阵容.没有庞大场景……《天狗》成为国内电影市场的一部独特之作。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作品历来被影视导演所青睐,她的作品多次被改变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与许鞍华导演的同名电影《半生缘》为例,结合小说作为语言艺术和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通过探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与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与影视改编的区别与联系,为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06,(20):79-79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为时代背景,描写了世代生活在白鹿原上的白、鹿两家动荡岁月里的国仇家恨;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话剧,在经过三年的筹备之后终于被北京人艺搬上了舞台。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2012,(27):21
本刊讯(记者缪立平)9月12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白鹿原》出版二十周年庆典暨纪念版、手稿版揭幕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电影《白鹿原》导演王全安,舞剧《白鹿原》导演夏广兴,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辑何启治(《白鹿原》首版编辑),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等出席了本次庆典活动。管士光在庆典活动上介绍说,《白鹿原》于1992年底率先在人民文学出  相似文献   

13.
路晓婷 《今传媒》2016,(12):96-97
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从上映之初就受到了热议,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原著《陆犯焉识》的影片,巧妙地避开了当时特殊而又宏大的背景,将陆焉识与冯婉喻温婉动人的爱情无限放大,选取陆焉识后半生的生活轨迹为叙述线索,将一个知识分子晚年的纯真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以叙事学角度出发,从叙事内容的改编、叙事细节的不同、叙事主题三方面来阐述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而优秀的小说文本也在与电影不断进行着跨界改编合作,共同完成故事叙事的篇章。在时代的发展下,以严歌苓为代表的海外华文文学成为兼具审美价值与社会性话题的作品出现,其从自身出发的身体体悟而凸显的自由的人性价值与极具电影化的写作风格使得她的作品屡屡被翻拍。然而,尽管小说文本与电影作品在时代的探索中发展出了相对适宜的合作道路,但它们在叙事方面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从叙事视角的角度以冯小刚导演拍摄的改编自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作品《芳华》为例,探讨在时代视阈下小说与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叙事视角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龚静  杰克 《出版参考》2007,(9):48-49
如果没有看过这本书,不知道她的人生/写作道路如此波折:如果没有见过她本人,即使已古稀之年,不知道她如此翩然和坚定。从20世纪80年代看了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望乡》起,山崎朋子这个名字就始终没有忘记过,纵使有许多作者作品纷至沓来,她的名字总是隐居一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余目 《新闻世界》2012,(3):127-128
《发条橙》是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1971年创作的一部电影,它改编于英国作家安东尼博金斯的同名小说。这里主要分析的是《发条橙》中混合着表现主义风格的摄影与灯光艺术,以及电影风格化的,充满变化与律动感的影像节奏。这些也是整部影片艺术风格分析的精华与重点。  相似文献   

17.
“恶搞”的作者们似乎非常热衷将矛头指向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日本网络游戏《红楼馆奴隶》中,林黛玉被描述成“娼妇与外国人的私生女”;著名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被用作某饭店开业宣传,并加上了广告语“同志们,大锅饭成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被改编成了《潘冬子参赛记》。恶搞者们大呼“恶搞有理,娱乐无罪”,打着“恶搞是一种文化创意”的旗号,颠覆一部部传统经典文学艺术作品。那么,这些恶搞真如所说的是文化创意吗?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讲述了一群爱国学生刺杀汉奸未遂反被处决的悲剧故事。由于传播媒介的不同,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在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在淡化了原小说中刺杀汉奸的那种激扬的爱国情绪的同时,又对原小说故事情节进行了扩展和增添。改编对于作品合理的延伸使原故事中对人性关照的主题在电影中得到了更加完美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老舍先生,是一位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之集大成者.老舍先生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中《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已是人尽皆知,并被改编为话剧、电视剧和电影等各种形式.他的许多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的作家中,他的作品被翻译的最多,其中他的作品的英译是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法国罗桑日影片公司1983年出品的电影《斯万的爱情》,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伟大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改编而成的。由于小说原著的特殊性,电影的改编被认为是突破了一个禁区。在我看来,则是打破了原小说不可改编的神话。据说许多电影大师们曾几度想改编均未成功,前后经过20多年的探索,才出现了这部《斯万的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