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设计思想]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仅要关注散文的文体特征,还要体现具体作者的"个性"特征,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散文的阅读方法,还有具体作家作品样本的独特价值.莫怀戚的散文具有当下散文语境的共性特征,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课文叙事在平实中见波澜,抒发情感寓于画面、情境之中,说理精练含蓄,语言晓畅优美.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B刊第3期上发表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学者王漫的文章《重构散文的文体知识与教学知识》,在这篇文章中王老师认为:一般情况而言,诗歌教学抓‘意象’,小说教学抓‘人物’和‘叙事技巧’,而散文教学可以抓‘情思’、抓‘线索’。王老师认为,散文教学的抓手是情思和线索,所以,王老师说:‘情思’、‘文脉’是统领散文内容的,也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并深入领会作者情思的一个好途径。  相似文献   

3.
语言教学是散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语文教学的根.在袁老师的《散步》设计中,品味语言的步骤比其他环节用时多,就体现了语言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精妙词语的鉴赏,掌握鉴赏的方式、方法,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对课文句子的鉴赏.这样两个环节独立而不脱节,也符合语言鉴赏的要求与规律.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鉴赏的方法,培养鉴赏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精妙的环节,他出示了典型的句子,从中找出典型的词语,给学生点拨,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寻找,自由品味,做到了学以致用.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品味词语中,袁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词语的精妙,采取"替换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词语的精妙,做到了"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数学活动的探究正逐步趋热.数学教育研究专家涂荣豹认为:"在数学教学和学习中‘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这已是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基本共识,数学活动的过程知识就是‘重过程’的具体内涵."仲秀英教授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观点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观."目前,对数学活动的理念、本质、内涵、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充  相似文献   

5.
一、案例背景我最怕教散文。因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似乎最常见,它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却最多变,如何立足文本特质和学情特点教好手头的散文?如何做到既有情,却不一味流于"说"情而脱离"读"文字呢?这都是困扰着我这个新教师的事。师父陈智峰老师曾提出:"怀人散文贵在‘传真’,重在‘传神’,而旨在‘传情’。"我深以为然,并以此为索引展开了本次的《老王》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当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着力彰显史学思想方法,在‘教有中心’‘学有方法’的基础上,完善学史方法、丰富学史经历,目标明确、设计得当,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格素养。"[1]单元教学设计为老师们提供了一种教学思路。"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为一个主题在一定时间段的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设计的要素有目标、内容、活动、作业、评价和资源等,单元教学设计结构表征为单元教学设计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搭配和安排。"  相似文献   

7.
传统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常常侧重于"术",即表面化的知识与技巧,所以常导致知识碎片化、繁杂化;阅读技巧化、平面化;解读浅层化、同质化。要超越传统的散文教学和散文阅读,就要从单纯的、低层次的"术"走向更高层次的"道"。具体策略即"一句话:散文是‘我’的""一个法:缘物—寻情—探理""一条路:走近—化为—跳出"。  相似文献   

8.
《写作品梗概》的习作教学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对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梗概的特点,习得作品梗概的写作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理解‘梗概’含义—明确‘梗概’意义—例学‘梗概’写法—欣赏‘梗概’范作"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知道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和怎样改,从而掌握写作品梗概的基本方法,并获得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9.
韩建飞老师这份教学设计,扣住诗词鉴赏的"景情、技巧"两大要素,从诗歌的节奏韵律、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舒缓激扬切入,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教师恰当的导引点拨,完成了本词的鉴赏,彰显了教学个性,体现出扎实的功底.因此,这份设计研究价值较大.其中"语调节奏的导引""点染技巧的点评"是最突出的亮点.如"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诚恳,‘好景’二字声音延长,语调上扬,节奏和缓",这样的指导,既利于本词语调节奏的把握,又利于对本词情感的品味,的确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0.
正在给学生朗读金波爷爷写的《尖尖的草帽》: "我停住脚步.我在草帽下微笑着.我等待着它落在我尖尖的草帽上." "老师,老师,我觉得作者多写了几个‘我’字,可以把后面两个‘我’字删掉."宾相凯打断了我的朗读. 许多同学都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是啊,老师您说过的,一句话里有一个主语在前面就可以了,这里都有三个‘我’了."  相似文献   

11.
有两位学生这样评价初一心理课:“心理课充满了不要、不许、不该,与其说是心理课,不如说是道德课、纪律课更贴切。”“心理课是初中‘最严肃’的一门课,老师讲的是一些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的概念,比如什么是‘意志’、什么是‘动机’,还总要和英雄人物挂上钩。”  相似文献   

12.
散文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重抒发人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散文作品能促使学生更理性地看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可以丰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然而散文教学的效果却并不好,因为很多教师没有设计出高效的主问题。学者余映潮首先提出了主问题的概念,认为主问题是能在教学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牵引力、支撑力、凝聚力和调节力。主问题必须要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问题链,注重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展现出"线索之美",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的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而且对"个性化解读"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但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法论意义上的原则有哪些呢?归纳起来,可以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相似文献   

14.
一、读书富脑,夯实教师文化底蕴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解释"语文"的含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文。"也就是说,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科书里几乎处处蕴含着文学的因素。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广泛而有效的阅读,是迅速提高语文教师基本专业知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为了营造读书氛围,激励老师广泛阅读、品味书  相似文献   

15.
二年级的熊老师上识字课,她问:"同学们怎样记住‘虹’这个字呢?"一男生举手说:"由一个‘虫’字旁加上一个‘工’字。"另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虹’字是虫字旁呢?"老师听到学生的疑问,笑着说:"问得好,下课我们再一起找答案好吗?"老师就这样把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处理了。  相似文献   

16.
钱梦龙先生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过一句话:"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很多老师都不敢撩开这层"面纱".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都感到左右为难:讲深了,怕学生听不懂;讲浅了,又怕学生什么也没学会.究其原因,除了没有正确把握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外,更重要的是找不到文言  相似文献   

17.
孟老师和余老师关于《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有这样几点共同之处:一是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如,对关键词"废墟震撼感动诠释"的理解,对人物最后姿势描写的句子的理解和感悟。二是注意体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在阅读中揣摩  相似文献   

18.
记者:管老师好!在您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里,您提出‘写作’重于‘阅读’,这与当前提倡的‘阅读’重于‘写作’恰好相反,您的依据是什么?管建刚:中国的科举制度存延上千年,一篇文章定终生,写作重于阅读由来已久,什么时候变成阅读重于写作?新文化运动后。  相似文献   

19.
袁炳发老师的作品很好读,也很耐读。好读是指语言上地道,所有语句都几乎是顺着读者的接受心理在流动,情绪的"流"始终在以读者的阅读体验为主体向前延伸,从这个角度看,袁老师是深谙读者"接受心理"的。所谓耐读是指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他曾在《认识国文教学》中说:"阅读和写作两项是生活上必要的智能;……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