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基于对话理论的文学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的,以优秀的言语作品为中介的相互对话。而话题设置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对话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2.
正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过程,在师生互动中对话关系是基本形式.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中物理课堂中师生对话关系较为单调,多是教师在讲台上按照教案讲授,而学生则是听,这种对话关系因缺少互动而让信息交流容易受阻,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为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师生对话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能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展开.一、在情境中对话,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话中问题确立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对话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课堂的质量。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吃透对话理论的内涵,只是将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师生间的“你问——我答”,一堂教学课变成了“问答课”。这种课型中问答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由此导致了阅读教学中的“假对话”。  相似文献   

4.
巴西教育家费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A’for‘B’),也不是通过‘甲方’关于‘乙方’(‘A’about‘B’),而是通过‘甲方’与‘乙方’一起(‘A’with‘B’),以世界为中介而进行下去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正是作为“甲方”的教师与作为“乙方”的学生一起,以优秀的言语作品为中介的相互对话。而话题确立的好与坏,又会直接影响到对话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如何使话题具有引爆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对话欲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抓住…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对话有三要素:听者、讲者和话题,其中,首要元素是话题。话题确立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好的话题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能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佳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文本阅读,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其重要性在于,文本解读到何种层面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对话空间及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质量,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话文素养.在时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文本过度解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课堂对话质量和对话过程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进一步影响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对话质量,通过有效对话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1.教师与文本对话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要取得实效性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亲历“对话”过程,从语言到内容到思想,再由思想到内容到言语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导出精彩,导出个性?教师应给学生一个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才会因互动而富有魅力。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多维对话的过程,学生自己内心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等等。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着力将学生带入到对话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多维对话中实现对文本的多维解读。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包括知识层面的对话.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情感对话。师生之间的教与学,思维碰撞、情感交流、能力的形成都是在对话过程中完成的.而后者对前者又有着无形的决定力量。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否被学生接受.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受师生关系影响。正如古人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强化实效性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亲历"对话"过程,从语言到内容到思想,再由思想到内容到言语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导出精彩,导出个性?教师应让学生亲历对话互动过程,课堂教学会因互动而更加和谐。一、创设情境,引领互动新课切入可借助课件、插图、实物、音像等手段,让学生带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64):45-46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谓"对话",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思维碰撞、心灵交流和情感交融的动态过程,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则更多关注通过"对话"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封闭性学习到合作性学习,从接受性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转变,从而使阅读教学充满个体价值。一、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对话"成为可能。"对话"就意味着平等交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我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话时代的到来,对话式教学也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但是由于过分追求"对话"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天马行空,导致了对话教学的有名无实。许多课堂上,兴致盎然的所谓"对话"取代了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缺乏从字词到内涵的深层"对话",影响到对文本阅读的参悟程度,进而影响到人文精神的吸收和积淀。要唤起学生对自然、人情的独特的个人体验,使他们勇于表达主观感受,流露内心情感,排除阻挠,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我们最初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但这多重对话并非平列关系,表现形式也不相同。其核心应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常常处于隐性状态;而其他对话特别是师生间、生生问的对话则呈显性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主导对话中采取有效机制,使外显性对话始终针对着、围绕着内隐性对话而展开,搭建学生与文体对话的心理平台,促进并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真正对话。  相似文献   

15.
人类生活中对话这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对话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提问,学生根据问题做出回答,这一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主动发问,这种单方面交流的模式并不能使学生完全融入到交流中,也就会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促进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成为当今教学中较为重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一、虚假的对话新课标倡导的的对话应是一种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过程。可是,目前许多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却因诸多因素的影响被异化了。(一)形式的对话形式的对话广泛存在于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类对话徒具对话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如,教师一呼,学生百应,或者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对答如流,或者教师向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某一学生做出了正确的回答,班级内的其他学生明明已经知道了这位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教师却仍然还要去问:"他(她)回答的对不对啊?"学生齐答:  相似文献   

17.
赵锋 《考试周刊》2011,(59):43-43
课堂教学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围绕特定目标和特定内容按一定规律展开的对话。一般来说,课堂教学对话可分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其中对话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即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的对话才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对话。教学对话主体范围的最大化,就是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对话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对话中,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8.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生本对话扎扎实实 教学意义上的对话,就是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和沟通。师生对话中老师只是起引领作用的角色,对话的主体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的终极形式还包括个体自身内心与意向中的他者对话,所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某种意义上它是隐性的对话。时下的语文课,由于各种“非语文”现象过多,而扎扎实实的“阅”却少见。语文课堂上要学生扎扎实实地和文本对话,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学生扎扎实实地和文本对话,绝不是因课堂“冷”而影响教学,学生正是通过和文本对话,才能激活自己的思维,抒发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请看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的生本对话: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明确规定: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这就推动了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向"对话"式教学发展,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平等互助的教学方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使得对话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学必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设置有效的对话话题,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说,从而推动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国瑛 《教师博览》2022,(15):66-68
课堂离不开对话,对话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不断走向深入。课堂对话要避免一问一答式对话,教师抢着对话或学生基于原点对话等为了对话而对话的浅层对话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发丰富且有效对话,包括引发学生与自我对话、引发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引发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应在深度解读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加工成为能引发学生丰富对话的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的对话材料,并在课堂上应用有效的对话策略,引导学生的学习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