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如何改变已往单纯的“教”与“学”的现状,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经过多年的社会学科教学,根据农村小学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提前预习———课堂反馈———释疑问难———笔录识记,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一、提前预习现行统编教材社会学科课量大,需识记的知识点多而课时少,按要求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可先组织学生提前预习,也可叫作自学。预习是学生学习好一课书的桥…  相似文献   

2.
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它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按照认识周围社会、认识祖国、认识世界的顺序,使小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扩大对社会的认识范围,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获得初步的历史、地理、科学、法律等社会常识,受到爱国主义、自然科学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因此,将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当今社会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是每个小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教师上好社会课、确实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一、与家庭生活相结合由于农…  相似文献   

3.
我市自 1995年开设社会课以来 ,在宁晋县进行了“四环节”教学法实验。其指导思想是 :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 ,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目标 ,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 ,为社会课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探索一条基本途径。一、课题的提出为探讨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发展技能 ,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 ,从总结经验入手 ,勇于创新 ,大胆实践 ,把课堂教学中的“引、学、议、练”四个主要环节有机结合 ,形成了社会课的四步教学法 ,我们称之为“四环节”教学法…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列入了“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目前已在部分省市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中设置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社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认识1.这是正确认识和改变传统社会课教学的需要长期以来,社会课教学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反思传统社会课教学的弊病时,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过去的过分注重知…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在初级中学开设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社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知目标综合社会课,不仅有利于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有利于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也说明了社会课在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中,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农  相似文献   

6.
在21世纪的世界竞技场上,人才素质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素质教育则是当务之急,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社会课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呢?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指出: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要结合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及社会技能为教学目标。从小学阶段学生道德和品质发展的特点来看,品德与社会课在小学阶段的开设,是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生活的良好培养。教师将以新课标为大背景,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思考如何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一、到社会中学《社会》的必要性 到社会中学《社会》,是社会课实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必由之路。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社会》课的开设正是为了增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知识和能力。要真正实现这一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就不能把《社会》课上成关于“社会的知识”的智育课,而要定位于让学生“做中学”,到现实社会中去学习  相似文献   

9.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新的《课标》的出现,使教育思想得到了深刻的变革。因此,学生能力培养已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创造性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努力提高教的创造性,以提高学的创造性,最终才能解决负担过重问题,才能培养出创造型而不是记忆型的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社会课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学科是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课程。社会课教学应着眼于人的发展,需要摒弃“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旧教学方式,强调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重视实践活动和获得社会经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小学阶段开展品德课和社会课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品德和正常的行为习惯,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品德课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实践课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作为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两大关键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苏教版中有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课程,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活动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学科,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教材。结合社会课的学科特点,我们认为探索中的社会课教学评价应当把“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确定为评价指标,从多个层面去实现评价的功能,全方位地激起学生在社会课学习中的自主发展的强烈欲望,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认识社会』:小学社会课教学的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讲授小学社会课应紧紧抓住“认识社会”这条主线,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一、抓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生活能力   社会课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全面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如:“家庭生活”这部分内容,在学习一些家庭生活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些家庭生活能力。如做家务、防煤毒、处理烫伤,正确判断发生在家庭内部或邻居间对错、…  相似文献   

13.
万红 《湖北教育》2000,(2):92-92
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实践意识、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又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在社会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呢?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传递知识、表达感情、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工具。社会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人文社科综合性课程,担负着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的重任.“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的脑力劳动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语)。在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吕鄂圻 《湖北教育》2001,(11):40-40
创造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对现实传统的超越,教师在社会课教学中应不断追求新颖和高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为教材、教参所束缚所奴役,而是敢破敢立,别出心裁,为我所用:教师才能以新以趣以情激活学生的心智,将社会课教学变为启迪学生智慧、发避孕药学生能力、调动学生兴趣的有效活动,为了体现教学的创造性和有效性,自己在小学社会课教学中进行了灵活运用教材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以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既可为该理论拓展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又有利于促进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7.
陈漂娟 《云南教育》2002,(16):29-29
社会课包括历史、地理、法律等常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作为社会课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目标出发,不断启迪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或模拟的社会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进行社会课教学时,要以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育人活动为载体,以全面发展的人生观评价学生,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提高,笔者以为社会课教学应注重“四性”。一、明确综合性1、内容上的综合性社会课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常识等知识。以社会常识为线索,通过认识周围社会———认识祖国———认识世界的顺序,由近及远,逐步扩大认识范围。2、教学目标的综合性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  相似文献   

19.
《决定》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学内容科学,编排合理。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对《社会》课的认识;应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另外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从而使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各个学校的教师都在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首先从活动教学的含义出发,分析了将活动教学运用到课堂中的意义;然后就如何通过活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为广大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