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赵是我的女儿,上幼儿园小班,她聪明、活泼,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状况。觉得可爱,便略记一二。  相似文献   

2.
瞿建东 《班主任》2009,(3):51-52
那天,收到一条短信:“今天又听到那首《毕业歌》,很感动!忘不了老师和咱们的班会课!”这是我的学生发来的。就是那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拉近了我和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永久记忆。我的班会有什么奥妙,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拿身边的事说事。  相似文献   

3.
小张说事     
张蕾 《青年教师》2009,(9):55-56
人生真是很有趣,做了十多年有些调皮的学生,终于做到了尽头。转了个圈,却到了相反的一面,端端正正地做起老师来了。  相似文献   

4.
漫画说事     
每天我们会听到许多故事,当然也会有很多说故事的方式,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用漫画来叙说你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反应热是高中化学所学重要概念之一,它应用广泛,化学试题中常有涉及.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反应热,结合笔者教学实际,从三方面对反应热进行分析,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化学成绩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说“事”     
贲蜀 《今日中学生》2013,(17):26-27
1.国家大事affairs of state 2.把坏事变成好事 turn a bad thing into a good one 3.事非经过不知难 You never know how hard a task is until you have done it yourself. 4.遇事和群众商量 consult the masses when problems arise 5.出事 have an accident 6.平安无事 All is well.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总要和家长、老师以及别的人接触,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发生。有的时候,对方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你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这些就是作文的材料。真实地记叙出当时的情景,真实地写出来自己的心理感受,作文就要这样说真话、写实事。  相似文献   

8.
<正>1951年,一个大冬天身穿风衣、头戴红色鸭舌帽、满口脏话的少年引起了美国青少年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模仿这位少年离经叛道的装束打扮,讲这位少年玩世不恭的语言,一时间在美国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这位吸引美国青少年  相似文献   

9.
林丽丽 《文教资料》2014,(35):22-23
本文就"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结构中"有"字的特殊用法与动态助词"了"和"过"用法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普测中常见的语法错误做了举要,旨在对普测培训和辅导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谭发礼 《今日教育》2014,(10):57-57
7月7日至12日,我有幸参加了重庆市中小学名师专业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学习。短短六天,分享了一道又一道精神大餐,丰收、喜悦,难以言表。培训策划的精细、过程服务的完美、课程逻辑的顺畅、师生互动的精彩……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了心底!于我而言,本次培训最大的收获是进一步明白了经验主义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其实,  相似文献   

11.
《人生十六七》2015,(1):10-11
父母本应是孩子最好的倾诉对象,可现实情况有时并不如此。天津社科院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内心的秘密不愿意告诉任何人的初中生高达21.3%。孩子们为何热衷保护自己的小秘密?家长与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时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中小学语文教育一直是人们深入揭批的对象。应该说,现实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着许多弊病,中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下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仅仅盯在语文上,以为教育上的问题主要就是语文上的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许多人谈教育上的问题,总是  相似文献   

13.
Ella 《父母必读》2011,(2):128-128
在家里,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难言之隐。为了保护孩子,我们把那些事情当作秘密保守心底,怕孩子知道了会受到伤害:爸爸失去了工作,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炒股亏了……  相似文献   

14.
15.
<正>用虚假的论据去论证一个结论,不会让一个本来就假的结论因我们的论证而成真,但会让一个本来是真的结论因我们的论证而被疑似有假。最近,一篇《美国有"班主任"吗?》的文章在微信圈热传。据介绍,文章作者是美国林肯高中双语系主任方老师,其应该是一位对中美教育有所了解且在美国工作的老师。如果这个判断不错的话,这篇  相似文献   

16.
悄悄话总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往往能营造出神秘的气氛,却让听的人煞费耳力。有时,它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调和剂,但更多的时候,它是现代人互相猜疑或议论的载体。我曾经历过一些有关悄悄话的事,它反映出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7.
知分填志愿,许多信息都透明化了。看似简单轻松,实际上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从以下的两个案例中可见一斑。希望考生注意把握。  相似文献   

18.
《教育文汇》2009,(5):10-10
最近,围绕着教育的未来发展问题,社会上下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其中,有关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议论最令笔者震撼。一些专家、学者掷地有声地断言“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在普通高中进行了文理分科”。为什么要拿诺贝尔奖来说事呢?本人不揣冒昧,试析一二:  相似文献   

19.
所谓借事点睛法,就是作者在文章中(通常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通过对事件的叙述来凸现文章主旨,以便读者认识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请看下面两个借事点睛的例子。 例一:终于,婶婶提起挎包出门了。她要去赶车。她拉着我的手笑着说:“好霞子,你要乖乖的,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奶奶。记住,可不要放松了学习呀!”我红着眼睛不停地点头。  相似文献   

20.
老师,我想跟您说件事,憋在心里好久了,思来想去,还是要告诉你……记得吗?春节前,您曾说过:“为了提高男生学习劲头,班里要新增加一个班长——成绩班长。”这意味着成绩班长的产生仅限于男生。的确,这将激励男生的进取心,但也伤害了女生的自尊心。在您的眼里,似乎男生应享有特权,而女生呢?只是一群不可造就的下等公民。老师,您这样太不公平了。我敢说,全班没有任何一个女生情愿屈就下等公民的位置。就算是考了倒数第一的那一位,她也有追求向上的美好心愿,这种心灵的火花,只要能得到适宜的条件,就能放射出独特的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