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他17岁时,跟随任江宁府(今南京市)通判的父亲来江宁,此后进以江宁为家。他进入仕途后,曹先后在扬州、常州等地任职。他第二次罢相后,使退隐于江宁半山园,并自号“半山”。江苏,可说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熙宁年间,王安石冲破阻力,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理财”、“整兵”的新法,同时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改革教育和科举制度就是这方面的重要内容。他在执政变法以前写的《上仁皇帝言事书》(即有名的《万言书》),是他后来实行变法  相似文献   

2.
一、生平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卓有贡献。王安石出生于小官僚家庭,父亲王益系进士,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少年时代的王安石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主要学习孔孟之道,"故道必尊先,言必称孔孟。"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任地方行政官员18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  相似文献   

3.
《泊船瓜洲》一诗写于何时,说法不一大多数注家认为是王安石第一次辞相后赴江宁(今南京市)路经瓜洲时写的.我认为此说不能成立,应是他第二次为相时的作品.熙宁七年(1047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辞去相位时,他并没有当月就至江宁.在  相似文献   

4.
运用思想考古的方法,实地考察王安石的故居故地,如南京半山园、江西抚州盐埠岭(古名盐步门)、东乡县上池村、金溪县曼谷峰、金溪月塘村等,并进而从历代献和王氏后裔谱牒的记载中,勾沉索隐,去伪存真,寻找王安石墓葬的线索,认为:王安石于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江宁,葬于半山园,元代还有人凭吊祭莫过,明初洪武前期由王氏子孙王伯安承今迁徒,移葬江西金溪月塘王氏祖坟山,弘治十三年(1500年)因王徐二姓山林纠纷,墓家尽毁。章还就某些现点和史实对王安石研究中已有的看法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5.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17):I0002-I0002
一、生平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卓有贡献。王安石出生于小官僚家庭,父亲王益系进士,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少年时代的王安石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主要学习孔孟之道,“故道必尊先,言必称孔孟。”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任地方行政官员18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参与国家大政,时年49岁,直到1076年第二次罢相,共执政8年。时值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化,而北宋统治集团因政治腐败、官吏庸碌,无法解决这一系列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6.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出任江浙诸省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在这期间,使他有机会了解了一些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弊病,并提出了改变朝政的主张。公元1058年,王安石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如不改弦易辙,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  相似文献   

7.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任副宰相、宰相之职,并积极从事革新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这一变法虽有当时的时代局限和王安石本人的阶级局限,但他能够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抑制和打击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兼并行为,客观上对生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是北宋中期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于公元1068年(熙宁二年)神宗赵顼即位的次年,被拜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其内容所及,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尽管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变法在取得一定成效后,还是归于失败,但就其变法的思想而言,实有一些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嘉祐四年(1059),曾上书仁宗皇帝,极力陈述政治改革之急需,提出“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王文公文集·上皇帝万言书》)的关键是陶冶人才。神宗时,为宰相,锐意“变风俗,立法度”,在政治和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后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政,破坏新法,加之神宗动摇,王安石随罢相,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道高考模拟题。原题如下: 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纪念我国九百年前的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推行教育改革,发展官学,使宋代教育为之一振,为我国古代教育史写了光辉的篇章,对于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新故相除”与智愚转化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是他的哲学观的反映。王安石的哲学观突出了一个“变”字。  相似文献   

12.
一、略知作者,明白诗的背景。 本诗作者是宋朝诗人王安石(1021—1086)。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首先“改革官制”,是个敢于推行新法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虽然两次出任宰相,却又两次被罢去宰相职务,这都是由于以皇后为首的皇亲国戚与大官僚大地主  相似文献   

13.
人物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晚年住在半山(今南京紫金山附近),号半山老人。元丰三年受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死后谥曰“文”,故又叫王文公。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思想家,他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基础。他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文风古朴,笔力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于中下层官僚家庭。年十七八,即以天下为己任。二十二岁(庆历三年)中进士后,为淮南判官、鄞县知县,关心民生疾苦,并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以舒民困。熙宁二  相似文献   

15.
《上江宁府王龙图启》是王安石写给江宁知府王琪的兼有干谒与公务性质的书信,关于其创作年代,向有嘉辜占二年(1057)、嘉辜占七年(1062)、元丰六年(1083)三种说法.三说皆有未谛,此启当作于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提点江南东路刑狱期间.王安石诗歌中屡次提及的“王微之”姓名当作“王晢”,通行本《王荆文公诗笺注》、《四库全书总目》、《全宋诗》小传将其姓名定为“王皙”系手民误植。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以治经著称,而又无所不读,苏轼就称赞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在使用典章史例以出己见方面,王安石自然是顺手拈来,笔到意出.文章着重例谈如何利用王安石“以史出意”的政论文进行高中议论文写作寻根式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伟大导师列宁在《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一文中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十一世纪,是中国北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正在一步步走下坡路的时候。王安石(公元1019—1086年)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曾两次作宰相,实行过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运动。他的变法,削弱了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所  相似文献   

18.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因与王安石政见抵牾,与新法水火不相容,而历来被视为保守派的首领.但探究司马光的变革理论,未必如人们所言的是“守旧派”.其实,他与王安石一样都是顽固的皇权主义者.王安石的新法归根结底是一切“归之公上”,不许“与人主争黔首”.而司马光反对更改“祖宗法度”,其要害也是维护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们不同的只是“治国之要”的看法和做法而已.本文试图就司马光的变革理论及与王安石的分歧,进行一些探讨,以供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领域里卓有建树,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在教育领域中也有杰出的贡献,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位出色的改革家。他在积极推行“变法”的同时,对北宋的教育与科举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元丰兴学”。 王安石生活的时代,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国家财政极端窘迫,人民生活异常艰难,边患日益严重。面对当时积  相似文献   

20.
一、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宋神宗时任宰相,为了富国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