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智慧人生     
近游南阳卧龙岗,确实领略了一把智圣的风采。站在草庐前,仿佛诸葛先生就躺在里面的睡榻上,口中念念有词:“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诸葛亮是智者的化身,是智慧之神。  相似文献   

2.
<正>蜀汉丞相诸葛亮当年隐居躬耕的地点,究竟在今河南南阳的卧龙岗?还是在今湖北襄樊市郊的隆中?长期以来,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两种意见之中,南阳说穿凿附会,漏洞百出,很难成立。比较而言,持今隆中地说者的理由则充分一些,但它在若干关键之处,又有重蹈郢书燕说之弊,因此不仅不能使对方服膺,甚至无法作到自圆其说。《三国志·诸葛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诸葛亮是一位深受敬仰的古代贤哲。全国各地有许多纪念他的祠庙。但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襄阳隆中,还是在南阳卧龙岗,则自元代以来便长期争论,相持不下。清代襄阳人顾嘉衡,恰任官南阳知府,只好小心谨慎,题下“心存汉室,原无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的巧对。最近,邮电部准备发行的《三国演义》系列邮票第二组中,包括一枚“三顾茅庐”和一枚小型张“隆中对”,皆涉及到事发地点。于是,诸葛亮躬耕地问题波澜再起,引人瞩目。目前,各方面的无数关心者都殷切盼望早日揭开千古之谜。为此,1989年  相似文献   

4.
魅力永存在的三国文化之根在汉水流域的汉中、南阳、襄樊三大历史文化名城。诸葛亮继承和发展了刘邦、刘秀在汉中、南阳崛起的文化遗产,规划了天下三分的宏伟蓝图;汉水名城不仅是三方争夺的焦点和三国名人涉足的热点,而且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和人才中心;丰富的三国历史文化遗存,奠定了汉水名城的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5.
《河南教育》2010,(7):F0003-F0003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医学类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医圣张仲景故里,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市卧龙岗上。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统一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诸葛亮死后,后人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曾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造了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晋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来此凭吊,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名联。在这些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其中,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位于河南南阳的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地,这里景色幽雅,建筑别致。武侯…  相似文献   

7.
王玉梅 《湖北教育》2011,(11):28-29
位于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的躬耕地古隆中,是襄城区唯一一所没有建在集镇的农村中学,教学综合评估在全区同类学校中屡占鳌头。在去襄城区卧龙中学采访的路上,记者对卧龙中学有了这样的印象。天空下着小雨,车子驶过弯弯曲曲的泥泞的乡村小路,驶过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到达卧龙中学。卧龙中学貌不惊人。  相似文献   

8.
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相似文献   

9.
新隆中对     
近日,赴南阳卧龙草堂游玩,在一石板下见一发霉的竹刻文本,找专家鉴定,原来是诸葛亮出山之前,一包装公司老板与诸葛亮的谈话记录,史称第一次隆中对,现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笽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问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并经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形象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与内容。襄阳市把三国文化当作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曾经隐居襄阳古隆中并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历史人物诸葛亮自然就成了塑造襄阳现代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应围绕"诸葛亮文化"展开襄阳文化战略规划建设;延伸"诸葛亮文化"而进行襄阳亮点的宣传;塑造"诸葛亮文化"而进行襄阳城市个性建设。襄阳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诸葛亮形象的作用,就需要在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环境设计、公益广告设计诸多方面,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规划性的安排,便于在城市形象的宣传与塑造中,突显诸葛亮形象与襄阳城市形象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定军山在三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定军山的军事地理位置特殊;蜀、魏定军山之战意义深远;诸葛亮八年北伐屯兵定军山下,留下了丰富的古迹文物;诸葛亮遗命“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后主刘禅又下诏“近墓立庙”为诸葛亮在定军山下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定军山将永远是在画历史文化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3.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因诸葛亮而闻名,但据裴松之所注《三国志》及有关资料考证,三国时虽出现多次“空城计”,诸葛亮却并没有设过“空城计”。然而,历史上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空城计”,并在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瑜和诸葛亮的关系,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使"既生瑜,何生亮"几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电视剧《三国演义》和《三国》至今仍在演绎瑜亮相斗的故事。考察历史资料发现,赤壁之战前周瑜和诸葛亮对操军实力的分析,都认为曹军必败;且周瑜和诸葛亮并肩作战,瑜亮相谐,共治曹操,终于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瑜亮相谐"是一种和而不同,更是一种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出山从政后的治政、治军、治国、外交的实践,及其三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证明了他的《隆中对策》的确是“旷世奇策”、“千古绝唱”,是世界谋略宝库中的精华典范。诸葛亮出山从政后的中国历史,证明了他的确是“三国论”的首创者,蜀汉政权的重要谋划者、开创者,蜀汉外交的坚定捍卫者,“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的坚定执行者,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支撑的主要人物之一。诸葛亮出山从政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重要的“三国时期”。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及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诸葛壳出山从政后所形成的“三国时期”,尤其是他治理下的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他本人形成的诸葛亮历史文化与诸葛亮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经学家,因无著作传世,经学思想散见于各种史料之中,故学界研究付之阙如。文章通过钩稽史料,系统探讨了诸葛亮经学思想的理论形态和学术渊源,以及他与《左氏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是三国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与实践深受易学的影响。在治国实践方面,《周易》损上益下、惠民富民的思想成为诸葛亮治蜀的指导性方针;在军事思想方面,《周易》的为将之道理论被诸葛亮继承发展,易学的思维模式更成为他创制八阵图的基本理论来源;在人生理想方面,《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价值观贯穿于诸葛亮毕生的政治实践之中,对他人格的塑成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因此,在研究诸葛亮的思想实践时,不能忽视其中的易学因素。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他在受刘备"三顾"之前曾有一段"躬耕"生活。三顾之"茅庐"和"躬耕地"何在,由于历史文献的简略歧异,后世逐渐形成了在南阳和在襄阳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而在这场学术争论中,东晋习凿齿《襄阳记》中的"孔明在南阳,同县庞德公素有重名"和《草庐对》中诸葛亮的"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两句话,常被襄阳说者引为"躬耕地"在襄阳不在南阳之依据,但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是其缺乏对史料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和误读了史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仅在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有生动描写,而且史学界也已成定论.但综观《三国志》有关记载,并进行深入剖析、辨证,不难发现马谡并不是被诸葛亮斩首,而是病死于狱中.这一千百年来的成论应予纠正.这对进一步研究诸葛亮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