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我应东北某广告报之邀,采访了本地一家有地方特色的工厂,并写了一篇报道。几个月之后,我又到这家工厂采访,厂长突然对我说:××广告报的报费我们寄去了。”这使我大吃一惊!细一问,原来是这家广告报,在发表我的报道后,向厂里寄了一千份报纸,索款一百元,美其名曰:这些报纸可供该厂作宣传用。可是,一个只有一百来人的小厂,哪  相似文献   

2.
去年,我应东北某广告报之邀,采访了本地一家有地方特色的工厂,并写了一篇报道。几个月之后,我又到这家工厂采访,厂长突然对我说:“××广告报的报费我们寄去了。”这使我大吃一惊!细一问,原来是这家广告报,在发表我的报道后,向厂里寄了一千份报纸,索款一百元,美其名曰:这些报纸可供该厂作宣传用。可是,一个只有一百来人的小厂,哪  相似文献   

3.
(一) 《30万临时工在深圳》获得了由中宣部和团中央等单位举办的1987——1988年度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评选系列报道唯一的一等奖。其实,这的确是一组意料之外中“捡来”的新闻。(二) 1988年6月,我准备采写一篇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的稿件,为了全面了解情况,我想从南至北多走几个城市,从面到点跑跑。于是,我来到了深圳,从深圳大学开始采访。一天,从一位青年教师的谈话中,我偶然地获得  相似文献   

4.
非特区的人看看特区报纸大有益处。我经常读一份《深圳商报》,从中及时了解深圳建设的新举措和改革开放的新进展,不时受到特区开拓奋进精神的熏染和鼓舞。最近给我印象颇深的是这家报纸关于“敢闯”的系列报道。邓小平同志年初南巡讲话中对深圳的经验做了精辟的总结:“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深圳商报》紧紧抓住这一重要主题,大题大作,在第一版显要位置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充分阐述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关于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指导思想。报道的形式大体有三:  相似文献   

5.
中国创办最早的一张特区党报——深圳特区报,身居改革开放的前沿,面对港台新闻媒介的喧闹,伴着黄金海岸的潮声,正在展示着她特有的风采。十年间她是怎样走过来的,今后又将怎样前行?带着这个问题,四月下旬,我搭乘南去的列车,走进了这家报社的大楼。深圳特区报创办于1982年5月24日。社长兼党委书记区汇文告诉我:深圳,原是一个荒僻的边镇,没有报纸,去的人也少,可谓潮打边城寂寞回。辟为经济特区后,新闻业作为特区的一个特殊产业应运而生,才诞生了深圳特区报。  相似文献   

6.
赵娜 《今传媒》2013,(2):37-38
本文以新华网为例,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来研究新华网对"临时工"这一群体的媒介形象建构。笔者通过详细的资料收集和定量分析,得出:新华网在一定意义上对临时工媒介形象的建构起到积极作用,关注群体态势、号召人文关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离,造成了一种非"常态化"的临时工媒介形象。最后,笔者就如何重建临时工媒介形象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银燕,满载着赴京参加党的十三大的代表们返抵上海。十三大代表、杨浦区委书记顾灯一面步出机场,一面问前来迎接的同志:“张良风现在怎么样了?”我听说了这个细节,心头不由泛起了阵阵波澜。一位受全市党员的委托赴京共商改革大业的领导干部,回到上海首先想到的是张良风,这是意味深长的。张良风,我太了解他了。在工作上他是我的上级,在生活上则是多年的老友。如同不少改革者都有不平凡的曲折沉浮一样,近两年前,张良风在他的上海旅游客车厂推行的改革措施,正遭受着种种非难,面临着夭折的危险;而今,这家工厂正如它的商标“骏马”一样,重新走上了振兴之路。回顾当年的那一段风风雨雨,我不由衷心地感谢  相似文献   

8.
和贝  宗蕾 《出版参考》2004,(8):34-35
我是一位西北女孩,199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成了意大利SKI驻深圳分公司的翻译,这家公司员工多是外籍人士,那些可爱而富有朝气的意大利女孩,一个个着装得体,魅力四射。  相似文献   

9.
黑砖窑背后是已被催熟的乡村黑色经济,奴工只是在变异土壤中长出的一颗果实6月22日下午,大雾笼罩了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曹生村。王江江的妻子站在砖窑前,对着被黄黏土堆积起来的砖窑豁口摇头:"我公爹不知道去哪里了。他这几天压力太大了"。几只曾经在过去的一年中看守过奴工门口的狼狗,如今在她脚下温顺地蜷伏着。  相似文献   

10.
《新闻实践》2012,(3):80-80
一段时间以来,“临时工”这一角色成了很多单位理所当然的“挡箭牌”。君不见许多媒体曝光的负面事件中,城管打人是“临时工”干的,上班打牌是“临时工”干的,对前来办事的群众咆哮是“临时工”干的……面对危机,似乎只要适时抛几个“临时工”出来,立马就能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时至今日。“打人者是临时工”成了某些人的思维定式,  相似文献   

11.
北京的豁口     
北京的豁口●王铭珍假如您乘公共汽车到北京的北部郊区,您会发现在德胜门外有祁家豁子,在积水潭附近有新街口豁口,在雍和宫附近有北小街豁口。豁口一词堂而皇之地上了北京地图,上了公共汽车站的站牌。甚至,前不久播放的一部反映北京老百姓生活的电视剧也叫《豁口》。...  相似文献   

12.
初学记     
那天早晨,上学路上下起了雨,我返回家拿雨伞。再到学校时,已经迟到了。大门口站着四位“红小兵”,两男两女,检查红袖章。我说,我不是“红小兵”,没有袖章。他们不让我进校门,质问我为什么不是“红小兵”。我说,组织上说我爸爸有历史问题,不让我参加。他们说,哦,原来你是黑五类呀,你从那边进吧。不远处,围墙塌了一个豁口,但还有一人多高,  相似文献   

13.
琴弦拨动 白领小姐要练摊 我是一位西北女孩,199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成了意大利SKI驻深圳分公司的翻译,这家公司员工多是外籍人士,那些可爱而富有朝气的意大利女孩,一个个着装得体,魅力四射。 在一次私人酒会上,我结识了深圳某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刘小姐,这位目光锐利的时尚丽人盯着我身上那套精心搭配的服装赞叹不已,当晚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聊起了女性感兴趣的话题。谈得兴起,她说:“夏小姐,我觉得你这个人很有意思,你的时尚感觉好极了。你为什么不出来自己做?以你对时尚的感觉,你一定可以赚钱!”这话使我心里不由一动,就像长久以来深埋在我心底的一根琴弦被突然拨动了。  相似文献   

14.
熊激文 《声屏世界》2012,(11):50-51
报纸不仅是一张报纸,更是一家制造文化、新闻、消费资讯的工厂,这家工厂,不仅要有纸质平台,还应该有多元化经营。目前报业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阅读方式的多元化;二是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这使都市类报纸的发展格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困难与命题,例如广告商会比读者先离开。报业竞争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有报纸与报纸之  相似文献   

15.
挡箭牌     
《新闻实践》2012,(3):80
一段时间以来,"临时工"这一角色成了很多单位理所当然的"挡箭牌"。君不见许多媒体曝光的负面事件中,城管打人是"临时工"干的,上班打牌是"临时工"干的,对前来办事的群众咆哮是"临时工"干的……面对危机,似乎只要适时抛几个"临时  相似文献   

16.
张学虎 《新闻知识》2007,(11):10-12
深圳报业集团黄扬略社长提出深圳商报要闯出第三条道路,应该说,这是深圳商报面向未来的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也是对深圳商报发展的一次新思索、新探索。作为深圳商报的一员,我想就我所理解的深圳商报未来发展的若干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希望我所谈的东西,能够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偷懒留下的遗憾对于学新闻的学生来说,实习是一个难关,但又非过不可。即使是日后大家都已经走向社会成为传媒人,回忆起实习的日子来,仍然别有一番滋味。当时我在广州日报社实习,分到社会部。这个部门是专门负责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群众呼声的,包括处理读者热线电话、来信来访等。到报社研究了一星期报纸后,主任就递给我一封读者来信,让我自己一个人去采访。我粗略看了一眼,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是一封几个民工写来的信,投诉说他们共有67个人应聘进了一家自称生产打火机的工厂,厂方要求来者必须缴纳押金,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但这家工厂的老板却是个骗子,在收了钱后以进货为名一去无踪。我又看了看地址,是“石溪村”。我把广州地图找出来看,找了半天才发现“石溪村”已经到了地图的边角上了。让我这样一个年轻女孩单枪匹马去一个偏僻的村里采访一帮民工?我的脑子里顿时“嗡”的一声。我有点结巴地问主任:“请问有记者跟我一起去吗?”主任微笑着说:“现在人手很紧张,恐怕只有你一个人去。”我没说什么,但心里还有点不大情愿。当时正好有一些别的事要处理,部门的版面又马上要截稿了,我看那封读者来信上有电话,心想电话采访也一样的,就打了个电话过去,向那位民工了解有关的...  相似文献   

18.
“创建报业集团” ,这个崭新的课题我第一次接触是在老市委书记李灏那里。1993年春季的一天 ,他对我说 ,深圳的报业怎么发展 ?我很欣赏新加坡“报业控股”的模式。你应该去考察一下。于是 ,当年6月我率深圳市新闻代表团飞赴新加坡 ,考察了他们的报业控股有限公司。这次考察大开眼界。这家公司最大的特点 ,就是体现了按新闻规律办报和按市场规律经营的有机结合。借鉴他们的经验组建报业集团 ,实行企业化管理 ,可以大大促进报业管理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我们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了考察报告 ,提出了深圳商报社集团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市领导给…  相似文献   

19.
童桦 《新闻实践》2013,(3):71-71
本刊讯“报社的这座曲尺形的大楼,是附近街区最高大的建筑物。它像一座古堡,俯视着西浣纱河一带的绿柳水巷、百年老屋,俯视着盐桥以西十字路口的那些热闹的饭铺酒肆和百杂地摊。我刚从北方奉调来担任这家报纸的总编辑时,这一带地方就是这个模样。”  相似文献   

20.
投身党的新闻事业十余载,我有幸经历了改革开放大潮中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时期.1985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河南日报》总编室工作;1992年南下深圳,在《深圳商报》先后任总编室主任、经济部主任,2000年转行干了广告,现任深圳商报社广告处处长.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这履历看似简单,却反映着大时代地域空间的交错和工作领域的变化,更铭刻着我的新闻观、事业观不断进步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