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化生活     
像我们20出头的年纪,很多人都喜欢看动画与漫画。原本以为这么大个人了还看些小孩子玩意很丢面子,可最近的遭遇,着实改变了我这种想法。那天遇到一个老伯伯,鹤发童颜,追着我猛问看过《哈利·波特》没有?我摇头。再问看过《蜘蛛侠》没有?我再摇头。老伯伯居然说句“蛮好看的,怎么能没看过呢?”然后作惋惜与落寞状地长叹一声走掉了。当时,我的感觉就像又听到了回答不出妹妹提问的那些个乱七八糟的怪兽名字而被她怀疑我读大学的能力时的那一声轻蔑的“嘁!”曾几何时,流氓兔还是一个新鲜名词,可如今站在大街上随便看几眼,就能发现流氓兔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2.
随笔     
●市井与先锋小说家闲聊我的哥们儿小贾写小说,我觉得他的东西比王朔又往前走了一步。几年前他在喝高了还裸着个白瘦无毛的胸脯说:王朔挡了我道儿了呀,挡得好哇,挡了一拨呢,这座山呀,有本事。现在小贾也是毛衣棉衣没拢住耸削的肩骨,加上他又爱低头、头又不大,我笑话他:怪不得你小说写得有好几个头绪,背影看你,你跟长了仨脑  相似文献   

3.
忙碌高手     
“最近读什么书?” “无书可读啊!” “听说那部新出的小说……” “中国人写的小说我是从来不看的。幼稚,浅薄!” “有一部哲学新著……” “中国有哲学家吗?恐怕还没出世吧。” “……”“唉,我再不出手,文化的园地真要凋零了。有时,我真有天之将降大任于……不说了,有点惊世驻俗吧,哈哈,不过我总会写一部的。” “那你为什么不赶紧把大作写出来,让人开开眼呢?” “忙啊,太忙了。你看,日程都满了。抽不出时间啊!” “那么,明年……” “看吧,看吧,明年也未必……忙啊!” 请耐心地等待吧,等待忙碌高手有空时,精品会有的。诗曰: 推手为琵却手琶, 先生胆气实堪夸。 大阳不出天先亮, 孩子没生就做妈。  相似文献   

4.
这篇小文章,两年前就想写,标题打算叫做《我也“左”了一回》。一想,这个标题不大好,因此放下了。这两天注意到一个新情况,很高兴,便又来了劲头,并且改用现在这个题目。是怎么回事呢?请让我往下说。两年前,一家出版社出我的一本书,我要求看清样。责任编辑是老朋友,表示求之不得,十分感谢。又千里迢迢打电话来,简直是用恳求的语气说:“请你老人家一定要注意数目字。”我很奇怪何以他这样郑重实事,过去似乎没有这么严重。他说,他们去年有一本书,被查出来两百多个错。他说绝对不可能,那本书统共才十多万字,哪能错那么多?自…  相似文献   

5.
假如磨难是人生的试金石,那么,对女记者的磨难不会亚于大海。在深不可测、犹如浪涛拍打着礁石的生活大海中,如何显示出女性的力量、女性的坚强以及忍耐? 没办法一言以概之。“我说过这句话”那一日,在颠簸的长途旅车中,邓伟志先生笑对我说:“小成,有人告诉我你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让我选择事业与爱情。我宁要事业!”我回眸一笑:“我说过这句话,那是十年前。”十年前,我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简直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白天采  相似文献   

6.
去年夏天,一位刚到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对我说:有一位作者写了一本社会科学方面的专著,在他们出版社出版了。作者拿到样书后,一看印数只有几万册,便要求出版社马上重印。出版社的同志认为印数已经不少了,不同意马上重印。作者便说:“你们不同意,我可以请××出版社另出一版。这本书是我个人写的,我享有版权。”出版社的同志说:“不行,这本书的版权是我们的,著作权才是你的。”作者说:  相似文献   

7.
俞平伯致胡适函 1921年6月10日 适之先生: 我有几点揣想,刚才没有告诉你。现在在信上说一说,请你批评。我的意见是颉刚引起来的,他怀疑大观园在南在北?后来又说在南呢何以有坑?在北何以有竹?还是悬而不断。 他又说,贾母既即是曹寅底妻,算到隋赫德做织造底时候,年纪不过七十多岁,那时曹家已离了南京。他又问我,贾母八十岁原书上是否有明文? 我回答他,照本书看大观园似在北方,有好几个证据,一时想得起的: (1)本书所说“都”“京”,皆是指北京。至于南京,明说石头城、金陵等等。而荣、宁两府皆在都中。  相似文献   

8.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入“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  相似文献   

9.
聚焦     
记得20年前,即将从河北师院中文系毕业时,和一位要好的同学聊天,他问我:“你最理想的是分配到什么单位?”我说:“河北日报。”他嘿嘿一笑:“赖哈蟆也想吃天鹅肉!”我听了并不以为他是在嘲笑,农民子弟哪敢有这个奢望,撑死也不过说说而已。谁想命里还真有这个口福,时隔不久来到河北日报,吃上天鹅肉了。  相似文献   

10.
记者与读者     
1986年春节,大年初二。我正坐在房里看电视,老父亲走到我跟前:“阿云,有一个女同志来给你拜年。”我站起来走到小客厅,没见人,却见桌上放着一网兜苹果。“哎,怎么走了?”老父亲也颇为奇怪,“她说她是一个医生,专门从汉口跑来看你。”“是她!”我惊叫了一声,毫不迟疑地提起苹果就往楼下追,没人,又往电车站  相似文献   

11.
朱正同志:……大作稿面干净,字迹清楚,语言流畅而洒脱,虽是学术著作,但是侃侃谈来,娓娓中听,因此我一口气就拜读完了.编辑室内还有两位同志与我"流水作业",也都先后看完了.我们在一起交换了意见,看法基本一致,现摘要奉闻,供你参考.一九五六年你在我社出版了处女作《鲁迅传略》,由于你那众所周知的命运,这书也寂没无闻了,不用说一般青年人不知有这么一本书,就是一些图书馆恐怕也无存了.这次重订再版,对作  相似文献   

12.
8月9日晚,我冲洗完照片,写完稿子一看,时间已是10点半了。带着一丝倦意从报社出来,走到常去的那家大排档,要了一份炒面,“嘀嘀嘀……”摄影包的BP机又响了起来。“又有什么事?”出于职业本能,我又紧张了起来。“高记者,明天我要上班了,全家衷心感谢你,龚亚丽”,看见BP机屏幕上显示出的留言,我舒心地笑了。  相似文献   

13.
我一接到第五期《新闻爱好者》,就被《庄稼棵里也出新闻》这条标题吸住了。翻开一看内容,更是爱不释手。我边看边想,看了四五遍。我周围的几个新闻爱好者也争相传阅。我是初学写新闻的,写作水平和认识能力都很低,写的稿件常常石沉大海。原来总认为自己生活圈子小,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什么新闻可写。看了吴学斌同志既有经验,又有实例的文章后,我去掉了“没新闻可写”的包袱,也学得了吴学斌同  相似文献   

14.
大约两年前的一个早晨,突然接到同事来电,说有位"显峰冷言"的读者找我。我照着同事留下的号码拨过去,接电话的是位声音苍老的先生。他问:"我看了五年‘显峰冷言’,不知你有没有出集子,想买一本。"五年?我挂了电话,才回过神:  相似文献   

15.
今年夏天,有个晚上,我依约去看部队的一位老友。他正皱着眉头抱着本书在看。看什么呢,这么入神?我问他。他抬起头来,没回答我的问题,反而长叹一声,唉——老迈啊老迈! 老迈是谁?还记得金敬迈吗?《欧阳海之歌》?记得记得,金敬迈,他还活着吗?活着,活着……  相似文献   

16.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17.
以前看报纸,看到一些不切实际的“据统计”,一笑之后,大都忘却了。近日翻阅一张报纸,有一“据统计”我可是把它抄下来了。文中说“据统计,全世界左撇子数竟达4亿。”初一看,心里蛮高兴,因为本人也是一个左撇子。有这么多“同类”,还能不高兴?可后来细一想,心里不禁有些疙疙瘩瘩:4亿?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我也是个几十年的左撇子了,可是从来没见上面哪个部门的同志拿着笔儿本儿的问我“是不是左撇子”的。中国10亿之众,我看了几十年报纸听了几十年广播,还没见有统计左撇子的新闻。是联合国哪个部门统计的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短新闻情节简单,写不出波澜。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今年3月17日山东淄博日报第2版刊登的《会“说谎”的书记》,这篇只有二三百字的短新闻,仅仅取材于陈家大队党支部书记去车站接妻女不用大队汽车这个看来十分单调的新闻事实,却写得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令人读后,有回旋逶迤之趣,仿佛看了一出独幕剧。请看原文: 二月上旬的一个早上,北风呼啸,天气十分寒冷。临淄区敬仲公社陈家大队党支部书记陈长明找到团支部书记小许说:“帮个忙行吗?今头午红红和她妈妈从济南走亲戚回来,你骑上自行车帮我一块去接一下。”小许不解地问:“咱大队汽车停在那里,干嘛不派车去接?”陈长明笑了:“你不知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人喜欢上海文艺出版社陆震伟同志设计的书籍,他们说看了那新颖诱人的封面,不由得就想买书。许多中青年作家寄来热情的信和赠书,表达他们对这位青年书籍装帧艺术工作者的感激之情。冯骥才在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一书扉页写道;“震伟同志正之,感谢你的封面设计”,并表示要专门为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写篇文章。张抗抗在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橄榄》的卷头写道:“小陆:感谢你传递了我心中的诗情。”她还在信中说:“今天收到《橄榄》,真是高兴极了。我翻来复去地把书看了好几遍,午觉又没有睡成……因为我很偏爱这些散文,这是我最心爱的一本书。果然,它的‘外套’做得十分合身,既生动又端  相似文献   

20.
“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这是不少人的阅读习惯。一本书封面设计没特色,难以引人问津;一篇稿,标题“平铺塌”,也调动不起读者的兴味。标题像人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探知文章独特的主题和意蕴。好的标题犹如美人顾盼传神,具有勾魂摄魄的力量,让人看了第一眼就放不下。要使新闻作品吸引人,必须在新闻标题上下功夫。邓拓同志曾经诙谐地说过:“谁要是给我想出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