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退役士官焦文涛被聘记者本 刊 讯 朱 保 松 报 道 :7 月5日,济 南 军 区 某 预 备役 高 炮 团 退 役 士 官 焦 文 涛 ,被 《半 岛 都 市 报 》正 式 聘 为记 者 。 在部 队 期间 ,他 是团 报 道组 报道 员 。参 加了 解放 军 报社新闻 函授 中 心的 学习 ,提 高 了自 身的 写 作、摄 影 能力 。当 兵几年 来, 先 后发 表摄 影 、评 论、 文 字等 新闻 作 品 480 多 幅(篇 ),多 次 被上 级评 为 “新闻 报 道先 进个 人 ”。部队报道动态…  相似文献   

2.
你可能认识他,他采写的消息《陕北有煤海》,以充实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广大读者十分喜爱!他的大量的新闻报道和“内参”材料,受到了党的领导人的重视,对实际工作起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他曾被新华社评为模范共产党员,被同志们誉为“人民记者”,他叫冯森龄,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原陕西分社社长. 在陕西省1987年全省好新闻评选定评会的间隙,我们宝鸡日报几位协会的年轻记者,请冯老给我们讲讲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他温和地一笑,让我们坐在他的身旁,兴致勃勃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许多难以答复、古怪的问题。怕大家听不懂,有些问题反复讲,直到大家提出下一个问题为止。当我们拿着他写在1984年《新闻知识》杂志上的连载文章《记者为什  相似文献   

3.
档案与新闻内在的联系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新闻追求的是“新”事实;而档案追求的是“历史”事实。所以.当人们一提起新闻.大家的感觉是“活、鲜”;而说起档案,则给人的感觉是“故纸堆”。其实.档案与新闻不仅有许多内在的联系,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是被历史尘封了多年的档案.也能以旧翻新.成为人们今天热衷追寻的新闻。但是,当我们仔细地观察“新闻”和“档案”的构成时,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构成新闻和档案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事实。离开了事实既不  相似文献   

4.
赵金 《青年记者》2017,(15):11-14
2009年,在贾鹤鹏先生主编的《科学新闻》杂志改版后,笔者曾就“记者,离科学有多远”的话题与他进行过观点的交流.8年过去了,国内的科学新闻、科学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贾鹤鹏先生在美国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深造也已经有7年的时间.本期《青年记者》“科学传播创新”的选题,让我们有机会在大洋两岸进行一次隔空对话,接着聊聊科学新闻和科学传播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同有经验的记者一道下去采访,总觉得人家满眼都是题目;采访同一个对象,我们写得平平常常,一般化;而人家去写了,却引起了强烈反映。许多同行把这叫做“一眼见高低”。这“一眼”就是新闻“眼”,或者叫新闻敏感,是一种能够迅速发现新闻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一位记者,曾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刚当记者时,一次奉命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便回家睡觉了。半夜,总编辑忽然在电话里告诉他,其它报纸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同时指出,象这样一个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  相似文献   

6.
在首期《军事记者》出版前夕,记者走访了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邵主席曾在解放军报工作过21年,是军报的老领导,离开军报后,仍对军报的宣传和我们的军事新闻业务刊物十分关心。这次走访,记者当面聆听了他围绕办好《军事记者》和搞好军事新闻宣传问题,所谈的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  问:请问,您对《新闻与成才》改名为《军事记者》有什么看法?  答:《新闻与成才》改为《军事记者》,是件很好的事。《新闻与成才》从1985年由《解放军报通讯》改名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当时,我还在解放军报工作,…  相似文献   

7.
原陕西省青年记者协会副主席、《陕西工人报》记者赵冀广,在采访活动中,徇私舞弊,泄露机密,收取贿赂的消息发表后,在全国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它表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原则正在侵蚀着我们新闻队伍的健康机体,一切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都应该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年仅三十岁,从事新闻工作不到五年的赵冀广,堕落到今天这种地步绝非偶然。起初,他对工作还比较谨慎,曾作过一些有益的报道。但是,随着地位的变化,他头脑里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越来越膨胀,喜欢干那些有名有利的事,再  相似文献   

8.
正邵飘萍是中国报界先驱,曾被毛泽东称为"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全才。他曾任编辑、记者、社长、讲师,《汉民日报》《时报》《时事新报》的主笔,他的文章辛辣、一针见血,使北洋军阀闻风丧胆,而冯玉祥将军则称赞他:"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邵飘萍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创办者之一。1918年10月,他与留学日本的同学潘公弼一起创办《京报》,自任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开创人和奠基者,他的新闻精品实践是党和人民宣传工作的卓越典范和光辉旗帜。翻开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史,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毛泽东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宣传工作者与新闻评论家,他生前多次说自己是新闻记者。他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用“横扫干军如卷席”的如椽之笔,创办和主编过很多报刊,撰写与修改了大量新闻稿件和评论文章。他为我们留下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和写好新闻精品的见解独到的论述,成为无产阶级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新闻学教科书。每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毛泽东…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记者曾两次前往北京西郊拜访了新闻界前辈穆欣同志。这位新闻老战士,在党的新闻战线上孜孜不倦地耕耘了48个春秋。早在战争年代,他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新闻记者,曾随军转战南北,采写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他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导者,长期在领导岗位上,尽心竭力为发展党的新闻事业操劳。只是在“文  相似文献   

11.
记者暗访,眼下已成为许多记者的采访手法之一。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作为获取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段,暗访调查也被许多媒体当作“招牌菜”频频推出。最近的一起成功的记者暗访就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南京冠生园”月饼用陈馅的报道,成为广受关注的舆论焦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记者暗访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记者暗访的历史考察 其实,暗访并非当代记者的新发明。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暗访作为一种采访手段,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 在中国早年的新闻界,通过暗访获得新闻很常见。著名报人邵飘萍就经常雇佣侍从…  相似文献   

12.
<正>1985年到1989年,笔者在上海市档案馆编研室供职。当时,编研室负责编辑一份档案文化刊物《档案与历史》,笔者有幸参与了这本刊物的筹备、组稿、编辑工作。当年,为组织稿件,我们这些编辑都曾四处去寻访沪上的许多老先生与各方名家,征集有关档案以及历史故事。曾记得在大伏天里,我寻摸到长寿路长寿里去访问有"补白大王"之誉的老报人郑逸梅先生。在他的那间名为"纸帐铜瓶室"的朝北亭子间里,看到他与许多民国名人的来往信件和手札。可惜的是,虽然我与他老少两人也算谈得投机,郑逸老兴致所  相似文献   

13.
具有历史价值是新闻精品的重要内涵。记者要写出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作品,首先要具有史学修养。 历史积淀了人类的经验,具备了历史知识的人就意味着已经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他看问题的眼光会史敏锐、更深邃。记者具备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史学家的风范,他在捕捉新闻信息、做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进行深入采访时,就会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该新闻的价值,从而为成就一篇新闻精品奠定了基础。 能够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历史知识可以促使记者提高对新闻事实的敏感性。比如历史文物,它是当时人类…  相似文献   

14.
他著书,他思考,他是一位长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是连续四年担任全国政协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的赵启正.有不少人曾被他回答记者提问时的机智、幽默所折服;有人说,“一口气读不完一个‘赵启正’.” 早春三月,在全国两会政协委员的驻地,赵启正接受了本刊记者独家专访.请教他,作为记者,应该怎样面对两会,应该怎样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有意思、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峰叠起、国歌频奏的16天无疑让人激动,笔端蕴秀,胸中生情,记者读者之间自是有万般交流。如今,大幕初落,健儿接踵凯旋,波澜已定,国人颔首相庆之际,我们却想推荐一篇别致的新闻作品《张山打出轰动新闻》(作者:新华社记者杨明、高殿民,解放军报摘编综合,载解放军报1992年7月30日)。它不是宏篇巨制,但征询起来,许多朋友说对之颇有印象,它不那么感情激荡,却别有一番清新,一番跳动,一番精到,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张山夺金,无疑是绝大多数人始料不及的大新闻。袁伟民在对记者发表谈话时,也曾提到这层意思。巾帼不让须眉,而且还夺了冠军。这在奥运会历史上是空前,又可能是绝后。三者相加,就更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其人、其事、其情、其累,都是被这一新闻吸引了的人们关心的。对记者来说,纵论古今、点拨精神、感慨万千、烘托生  相似文献   

16.
写好有份量的长通讯不易,写好短小精悍的通讯更不易,这在很大程度更能说明记者观察问题的深度和行笔有素的真工夫。记得50年代新闻业务刊物上,曾登过苏联记者在电话上向作家波列夫依约一篇急稿,作家说在限定很短的时间内,他很难写出应约的文章;记者说那你可以写得很短很短,波列夫依对此则作了诙谐而耐人寻味的回答:“记者同志,那么我请你为我制造一只很小很小的手表。”记者哑然。可见,写好短文、短消息、短通讯,在很大程度上比之含水分量多的长文更难一些。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至今仍为自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是指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采访形式,常被人称为暗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采访手段,它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隐性采访近年来被新闻媒体广泛采用,但随之而来的是滥用隐性采访、侵犯被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违反记者职业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隐性采访在理论上也始终处于一种法律和伦理的悖论、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悖论之中。隐性采访所引起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与平衡、准公权和私…  相似文献   

18.
2008年7月中旬,一位新闻发言人的离职引起网上热议。作为国内比较有个性的发言人之一,教育部原发言人王旭明在任时曾饱受争议,经常由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在他离职的消息被披露后,有评价说:“他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干5年,已经是奇迹了。”甚至有媒体记者在博客上撰文称他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然而,也有不少记者和传媒学者却表达了对王旭明离职的同情和惋惜。那么,王旭明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发言人呢?王旭明的离任为何反而唤起了公众舆论的依依不舍呢?本文试图从新闻发言人的职业特点及其要求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使命     
纪希晨 《新闻界》2001,(4):23-23,25
本文是纪希晨《史无前例的年代》一书的序,标题是编者加的。纪希晨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为写本书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同志在“文革”期间有机会目击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粉碎“四人帮”后,他采访了包括叶剑英、谭震林、徐向前、聂荣臻、华国锋等在内的许多当事人,又因参加审判“两案”采访,接触了大量的文件档案。纪希晨同志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使命感,真实地记录下那段“史无前例”的岁月。纪希晨同志说得好:“遗忘历史的民族必然丧失前途”。这段历史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要牢牢记取。我们选登这篇序言的目的也在此。  相似文献   

20.
“客观”就是不加评价的写作,它被新闻记者看作是很有价值的作法,曾受到新闻院校、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提供者的提倡。这种排斥偏见和评价的打算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客观”曾被许多新闻院系学生误认为是主观的、抽象的和评述性的写作的对立物。“客观”应该被认为是记者和其他人员在工作场所根据惯例和禁忌所采用的另一种写作方式。记者不应该忘记采用客观方式的决定其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