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年两得     
市委宣传部让我讲一讲怎样当总编辑?其实,大家都是从事新闻工作的行家,还有不少总编辑,都有自己的丰富经验,我的体会大家都体会过,酸甜苦辣都有,没什么新鲜的。北京日报是一张综合性党报,是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的机关报,我当总编辑的时间是1988年春至今,有十年多了。这十年,是二十世纪末的最后十年;这十年,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很多大事,仅北京起码有两件事令人触目惊心,一是89年的政治风波,一是95年的“陈、王案件”。我所以简要地重复这些旧闻,一是想说,我们是战战兢兢地走过这十年的;二是想说,办北京的党报尤其要坚持党…  相似文献   

2.
人生,或许就是不断叩访的过程。1982年夏,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大学毕业,收到了上海市档案局发来的"请柬",邀请我去叩访神秘的档案。没想到,这一叩访历程已走过了二十六个年头。其间,虽曾有过迷茫和动摇,但总体是坚定和执着的,后来渐入佳境,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了。叩访档案,就是叩访历史与未来,叩访曲折与成功,叩访苦难与幸福。叩访档  相似文献   

3.
正我与朱雯、罗洪夫妇,相识于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是作家、文学翻译家,一位是30年代有过较大影响的女作家。他们是文学的知音、生活的伴侣,相濡以沫地共同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1994年10月7日,朱雯先生因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这对罗洪先生是一个沉重打击。她曾对我说:"病魔夺取了朱雯的生命,像断了线的风筝,他飘然  相似文献   

4.
我曾经说过,图书馆是知识的桥梁。我把这观点形诸文字发表出去了,没有人反对,看来可以成立。我是从这座伟大的桥梁走过来的人,呃,不确切,应该说我正在通过这座永远也走不到尽头的桥梁,我的得益就在每一个跨步之间。  相似文献   

5.
从2001年1月1日创办《法制文萃》到2002年1月1日改版为《法制天地》,我在《湖北法制报》编辑法制文摘已近两年了。在这期间,我曾走过弯路,有过教训,也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慢慢地摸索出了一点门道。 如何编好法制文摘类报纸板块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  相似文献   

6.
我自1962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一直就没离开过这一行,从年龄和新闻龄来说,算是个老报人了.在建党80周年之际,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程,思考一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87岁高龄的文学巨匠巴金,新近为李存光选编的《巴金谈人生》一书写了一篇“前言”,全文如下: 1928年在巴黎,我对一位朋友说:“我只想活到40岁.”过了62年,我在回答家乡小学生的信中又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87岁的老人回顾过去,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我老老实实地走过了这一生,时而向前,时而后退,有时走得快,有时走得慢,无论是在生活中,或者在写作上,我都认真地对待自己。我欺骗过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惩罚。我不曾玩弄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思考,我探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  相似文献   

8.
我从1957年开始写稿,至今已有三十年了。回顾这三十年所走过的路程,既经受过那种顶风冒雨,耕耘播种的辛苦滋味,也饱尝了收获季节摘下丰收果的喜悦。 1957年,我因摔交,跌断左腿,不幸致残,拄着双拐,从江苏省盐城中学回到家乡盐城县大冈镇抬头村。那时我才十六  相似文献   

9.
《当代传播》杂志走过了20年的历程,可喜可贺。从当年的《新疆新闻界》变成了没有地域称谓的《当代传播》,这不仅是名称的变化,也是杂志成长的真实写照。杂志创办初期,我与杂志有过"对公"联系,但是当时《新疆新闻界》在国内新闻学期刊中影响力有限,我身处北京,距离遥远,较少想到给那里投稿,仅在1986年的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后来数年内除了几个学术会议的简讯,没有给杂志投过像样的文章。1995年以后,杂志走出新疆地域的限制,面向全国,逐渐赢得了全国新闻学界的关注。从那个时候起,我每年都在上面发表文章了,而且与杂志的几任主编工作上的联  相似文献   

10.
回首青春无悔———一个女记者的心迹·陶小爱我从事新闻工作已经15年。当年的一个青春少女,在岁月匆匆中似乎转眼就已人到中年。回首这段新闻生涯,真如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俱全。然而,无论如何艰难地走过,我都为那永远逝去的青春无怨无悔。我为曾点亮过一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出版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创刊于1980年11月,到2000年11月已整整度过20个春秋。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仅是短暂的一瞬间,但这20卷、近4 000万字的《年鉴》,却完整地记载了中国出版业走过的20年辉煌历程,成为这一时期出版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和标志。 回顾《中国出版年鉴》20年来走过的路程,我有三点感受较深的体会: 第一点:编辑、出版一本《中国出版年鉴》,是我国出版工作者多年的愿望。早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的1950年,上海《大公报》的《出版界》专刊上就发表过一篇文章,提出我国出版业有悠久的历史,在新中国出版业的…  相似文献   

12.
停不了笔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一家市级报纸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我已经走过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这中间我遇到过许多困难,也多次产生过停笔的念头,但一直停不了笔。  相似文献   

13.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长征在儿时的记忆中,是那么的悲壮,是那么的遥远……2005年8月初,我有幸来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去追寻70年前红军在这里走过的足迹、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的传奇故事,去追寻红色飘带曾浸染过的这一片片山山水……  相似文献   

14.
我是从编辑记者走过来的,期间也获得过中国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但那时没有获奖者集中交流的研讨会.现在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这也是中国记协为新闻界提供服务的一种进步.作为两奖评委会成员,我不能说无一遗漏,把所有最好的新闻作品、最优秀的编辑记者都评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在翻阅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时,一篇题为《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原载《中国田回报》1997沃4目11日)的杂文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短文章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品中生活——记…  相似文献   

16.
我做出版工作,始于1972年,是年四十三岁,已“人到中年”了;是做了十四年艺术教育工作之后(刨掉“文革”期间六年“无业”),“半路出家”搞出版。而这一做,就没有中断过,迄今三十余年了。这既是我人生中新的工作阶段的开始,又是工作岗位的最后一站。由此,我把自己定位为出版人。可以说是亲历出版三十年。对我国新闻和出版事业都有过重要贡献的我的老领导陈翰伯,生前谈选拔干部时曾说过,宋木文没搞过出版,但让他管出版,对出版有好处。为什么说让我这样的人管出版,对出版有好处呢?我理解,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期待。这种信任和期待应该是得之…  相似文献   

17.
陪你痴狂     
正2003年7月,我进入湖南出版系统工作,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十二个年头。我很感谢命运之神的牵引,让我在十二年中能够接触、熟悉版权贸易工作;我也很感谢在版权贸易工作中碰到的人与事,让我在十二年里能够不断累积、蜕变,从而执着热爱版权贸易工作。十二年来,萦绕在心头的是六世达赖的那一句"陪你痴狂千生"。我必须得说,我是幸运的。这就如同一段姻缘。当初的结合,也许只是机缘巧合,可随着时光流逝,我们没有  相似文献   

18.
苑伟立 《大观周刊》2012,(51):477-477
时间过得真快,暮然回首,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毛头小子”到现在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教学理念的“成熟之师”.经历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迷茫、探索和收获。  相似文献   

19.
正这几年,我常常回忆过去几十年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往往激动不已。其中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是三十年前虹桥第26号地块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又称土地批租),因为这毕竟是我们国家首次以国际招标方式进行的。作为亲历者,我有太多感受。扫清法律体制障碍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好几年,成绩不少,但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也很多,其中一个巨大难题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当时外国朋友向我们建议,土地非常值钱,可以用来筹集资金。他们还说我们搞建设不  相似文献   

20.
年轻的我走过很多地方,一个大大的背包是我全部的家当。有些地方走过就忘记了,有些地方没有走过,却难舍难分。翻阅那本厚厚的旅途日记,在支离破碎的笔记中解读自己。如果旅途是一顶小小的帐篷,他乡就是一张床,那水乡就是我醒不了的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