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说报道员偶尔“捡”条新闻.不足称奇。可要说一个业余报道员在3年里靠着“捡”新闻.竟然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170余篇稿件.就不得不叫人“拍案惊奇”了。然而.沈阳军区某炮兵旅下士报道员陈怀志.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捡”新闻的人.  相似文献   

2.
业余通讯员生活、工作在基层,“拾”新闻、捡“鱼”的机会很多,但是,捡“鱼”也有技术问  相似文献   

3.
创优三得     
一篇好作品问世,是记政策水平、认识能力、社会实践和新闻业务实践的综合体现。创优要做到下力“找”新闻、费心“捡”新闻、用功“跑”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1987年3月开始业余写新闻稿,到1988年1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被《中国青年报》《人民公安报》《北京日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市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稿件67篇,被市公安局和延庆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回顾写稿的实践,我的初步体会是“捡”“精”“思”“闯”“挤”这五个字。写作的知识靠“捡”。写文章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即使遇到好的题材,头脑这个加工厂再灵,也出不了名牌产品。为了“捡”知识,我除了备有“阅报本”“读书笔记”,注意随时把  相似文献   

5.
晚报与社会新闻特别投缘。晚报需要社会新闻,社会新闻需要晚报。社会新闻是主流新闻最多的“富矿”,值得大力挖掘,细心经营。有些人对社会新闻的理解和片面性,热衷于报道男女私情、自杀他杀之类。事实上,读者的阅读水平在提高,阅读心理在变化,格调低下的社会新闻最终是会被较高层次的读者所鄙视的。怎样“经营”好社会新闻呢?①抢发新闻时要保持冷静,多想想政策规定、法律法规;②“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责任不放松”,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果放在首位;③寻找“官民同好”的共同点,力求共同关心关注而又“安全”。  相似文献   

6.
新闻改革事在人为张宝贤(佳木斯农垦报社)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新闻改革,不断开拓创新,这是当前全国新闻界面临的共同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固然需要新闻理论上的突破,需要宏观指导与设计,但更需要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脚踏实地去做。近来,新闻界的有些同志认为,新闻改革是政冶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两者在总体上必然“同步进行”,前者不可能脱离后者有太大的超前性。这种看法本来是不错的。它有助于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而又慎重地进行新闻改革。但现在有人把“同步”推演成“等待”,又有一些领导人则把“同步”偷换成“压  相似文献   

7.
新闻工作者需要熟悉《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魏永征本栏责任编辑万木近年来,“新闻官司”有上升趋势。这表明在新闻工作中如何增强法制意识,避免各种新闻差错和新闻损害,以预防新闻纠纷的发生,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阅读近年有些“新闻官司”案...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访需要听、看、问、想、写一齐进行,耳、眼、口、脑、手一齐并用。实践中我体会到:“你说我记”的方法不是唯一的采访方法,留心观察有文章。在采访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一连几天都“跑”不到新闻,而在另一些场合,往往无意中能“捡”到新闻。这就需要采写者时时当有心人,对周围事物随时留心观察。 1985年8月底的一天,我从南通港务局狼山港作业区采访返回途中,行至长江大堤与姚港路连接处,发现一种令人惊奇  相似文献   

9.
在宁夏当了10年驻站记者,我得了个雅号:在石头缝里抠新闻的记者。对此,我虽说不上有什么得意,但从心里还是认可的。 宁夏地处偏远,被称为新闻的“贫矿区”。一位从辽宁调到宁夏的老记者说:“在辽宁—弯腰就能捡条大新闻,在宁夏掘地三尺也找不到新闻。”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却形象地道出了在这里干新闻工作之难。在号称没有新闻的地方,真的就发掘不出新闻吗?有些事件,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新闻,但是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新闻,有时甚至是很有意思的新闻。我当记者,就没少从石头缝里抠新闻,也确实抠出了不少东西。 1991年,宁夏电视台为几位获奖记者颁奖。这条新闻对于我们光明日报这样一张全国性大报来说,也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结构     
作为一名新记者,为写解释性新闻报道作准备,或者为了今后能够胜任编辑部的重要职务,他应当首先学会被称之为“开门见山”的新闻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要求文笔朴素,用事实说话,客观地反映情况,作者不发议论。毫无疑问,报上总要有一部分篇幅刊登这类报道。有些新闻,其重要性尚未达到需要解释的程度;有些新闻,若要立即加以解释也不太容易。并且,新闻注重时间性,因而有些需要解  相似文献   

11.
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新闻改革,不断开拓创新,这是当前全国新闻界面临的共同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固然需要新闻理论上的突破,需要宏观指导与设计,但更需要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脚踏实地去做。近来,新闻界的有些同志认为,新闻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两者在总体上必然“同步进行”,前者不可能脱离后者有太大的超前性。这种看法本来是不错的。它有助于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而又慎重地进行新闻改革。但现在有人把“同步”推演成“等待”,又有一些领导人则把“同步”偷换成“压制”。我以为,“同步”不应成为不改革甚至阻挠改革的“挡箭牌”。“同步”,在一个地区来说,新闻改革至少不应该落后于这一地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形势,而且应该进一步成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12.
赵秉新 《记者摇篮》2008,(12):62-63
新闻生产通常要求操作者(包括采、编等多环节相关人员)付出大量艰辛的调查研究,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时效性、准确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新闻作品会把“日前”、“最近”、“近日”这类表示时间的模糊词放在稿件的最前面,还有些新闻作品会用“某某”这样的词代替一些必要的新闻要素,  相似文献   

13.
报纸面向市场新闻不搞有偿林添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特区政策,使地处开放前沿的汕头,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人们的商品意识也较为浓烈。因而有些单位、有些人出于某些宣传的需要,往往会以“拿钱买新闻”的不正当手段去“打通”新闻媒介。而在我们的采编人员中,也会...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特征之一是“新”,也就是说,“新闻”反映的客观事物以及表现手法等都应与一般不同。可惜的是“新闻”的这一特征在我们新闻工作中还没完全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的报纸上,不时有一些老面孔、老一套的新闻作品露脸。特别是在县(市)报,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比如说,有关工业、农业一些方面的报道,许多都是今年重复去年。有些作品从标题制作到结构形式、语言表达大致差不多。面对这样的新闻稿件,报社“老总”是“弃之可惜”,又“食之无味”。新闻见了报,读者们或不看,或仅看标题,或为某种需要耐着性子读下去。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15.
冉庄 《出版视野》2007,(2):32-33
模糊概念在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模糊在某种意义上是科学的,是真理。如模糊数学。有些需要精确的数据、数字、数量,但有些确以“模糊”来替代。像“光芒成丈”、“千手观音”、“满头乌发”、“千钧之力”……。你把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说成“1013只手”,你把某某“满头乌发”说成某某有“1亿零5根头发”。人家肯定说你有毛病或精神有问题了。再说这篇书评评得好。新闻中有很多模糊概念,朱晴方先生在《模糊新闻举隅》中说得很明白。如“百万”、“无数”、“连日”等等。模糊新闻的出现,使新闻更加有了说服力,更加真实可信,你如果把“百万”雄师过大江在新闻中写成“1215676”雄师过大江,反而相反了。所以模糊新闻不光真实可信,而且展示了新闻的内在美,朦胧美。新闻出版业的同行们都去读读《模糊新闻举隅》一书。你将获益匪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谈新闻由头     
新闻写作中令人头痛的事很多,譬如,有些事件性新闻在事件发生时漏报,事隔一段时间后被记者或通讯员发现。报道吧,已是旧闻,不报道,又有些可惜;又如,一些非事件性新闻,有很多是报道实际工作、生产、经营或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获得或形成,写这类报道真让人有点“斗大的馒头不知从何下口”之感。 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新闻由头”。那么,何谓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包括两层意思:一、它是寻找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把旧闻赋予“新闻味”的借助手段;二、它是以借助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对一个专题或一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层次挖掘,进行综合分析,向人们揭示一个宏观事实或新的思想认识问题。 在具体的新闻写作中究竟如何寻找“新闻由头”呢?下面笔者就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分别谈谈“新闻由头”问题。  相似文献   

17.
魏鹏 《青年记者》2017,(17):18-19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性.受众接受新闻并传播新闻,第一选择要素也是新闻客观真实.新闻人在编采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核实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当然,在编采新闻过程中难免有失误,有些错误比较明显,很容易被发现并改正,有些错误却非常隐蔽,隐藏得很深,就像横在编采人员面前的隐形的“坑”,一不小心就容易陷进去,成为见报差错.要想绕开这些埋藏在新闻原材料下面的“坑”,就需要每个新闻人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辨别能力.在这里,笔者把这类“坑”称作新闻的隐性陷阱.既然是陷阱,就必然有危害.新闻的隐性陷阱,小则伤害新闻人本身的形象,大则伤及整个新闻事业的客观权威性.笔者将编采新闻中不时会遇到的这些“坑”进行梳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有的同志说,服务性报道是近些年新闻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颖的报道“品种”。此话颇有些道理,也符合实际情况。我国新闻界,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和干扰,把“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需要”,都当作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加以批判和否定。因此,相当长一个时期报纸上没有服务性报道,即使有些报道带有服务性的内容,也不敢说成是服务性报道。其实,报纸要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读者服务,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一个传统。早在一九四五年,《新华日报》有篇社论就明确提出:“为人民提出呼吁和要  相似文献   

19.
消息写作需要“新闻由头”,采写事件性消息只要及时抓住事件发生或结束的时间写稿,做到这一点不难。一般地说,采写非事件性消息需要“新闻由头”就有一定的难度,再说有些写稿人又容易忽略它,往往造成消息写作的败笔。因此,写非事件性消  相似文献   

20.
重在发现     
同样置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面对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有些通讯员能用自己独特的慧眼观察捕捉到新鲜的东西,从中发现闪光的新事物或新问题;而有些通讯员面对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新闻,却似同行云流水,什么也抓不住,甚至让鲜美的“活鱼”在自己眼皮底下白白溜掉。有的看到别的单位的作者,三天两头就能冒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反而感叹自己单位“不出新闻,没什么可写的”,抱怨自己“命运不如人家,遇不上人家那样好的机会”。新闻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无规律的突发的偶然性产物,需要公开传播,以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