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对受众是否有吸引力,与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和其本身所反映的人民利益的程度有重要关系。这就是新闻学上讲的。接近性。  相似文献   

3.
张庆胜 《新闻记者》2007,(11):83-84
新闻的生命在于"新"。时间新、内容新和表现技巧的新颖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追求,这也是新闻自身的规律性所决定的。求新创新,与时俱进,是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新闻采写与报道的过程,几种创新品质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姓“新”,新闻不新无以成为新闻。新闻也只有善于创新,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赢得读者青睐。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新闻有两个重要属性,即客观与真实,只有充分尊重这两个属性,创新才有意义,新闻才能彰显出其内在的价值。因此,新闻创新不能脱离求真  相似文献   

5.
两类冲突引发对采访权的思考近年来,发生在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冲突时有出现。冲突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采访侵权,记者因为采写新闻报道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合法权益,以致引发“新  相似文献   

6.
7.
柏虎斌  潘文俊 《视听界》2001,(5):26-26,21
凡是记者,都知晓采访角度。但是,如何选择采访角度,并不是每一个记者都十分清楚的。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以期“抛砖引玉”。采访角度,意指记者从什么方向,通过什么途径或用什么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挖掘新闻事实。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角度,依靠于对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本文所说的价值取向,是对新闻事实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的一种选择,是记者对采访对象、事物现象本身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梁衡 《传媒》2001,(2):10-11
人有话就想说,说而不足就要写,写短文而不足达意就又想写一本书。这大约是做文人的规律。文人中又另有一类名日记者。他之所说、所想写的与别类文人不同。很少花前月下之吟叹,亦少理论逻辑之推断。他只客观捧献事实,并且必是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之事。他孜孜以求,矢志不  相似文献   

9.
记者在与被采访者的交往中。本来所有提问都是由记者率先发出的,但有时“主动权”却掌握在被采访者手里。这正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常常遇到的尴尬。记者是社会大众与信息海洋之间的中介者和传播者,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上自国家元首,下到平民百姓。记者所面对的公众并非是“千人一面”,你和这个人交谈,对方会觉得“知心的话,万言不赘”,但和另一个人谈同样的话可能“话不投机半句多”了。拒绝采访,是记者经常会遇到的难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闻是最大的本领。“撞到记者枪口上”是一种发现,“脚板底下出新闻”,“思考也能出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写作都有好处。2003年春,新晚报编辑部要求每名记者写一篇体验新闻,笔者在通过几次切身体验之后,从中体会到了做体验新闻的几点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2.
13.
郑睦华 《声屏世界》2011,(12):52-52
创新新闻采访。提升新闻敏感 新闻记者要高度重视新闻采访创新,不应是呆在办公室或者躲在家里,坐等采访通知、坐等新闻线索,而应是主动出击,勤于思考,加强新闻策划,提升新闻敏感,奋力采写新闻精品、佳作、力作。基层记者根植沃土,离新闻最近.具有中央级、省级新闻媒体记者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只要我们不断夯实新闻理论功底,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有人说,记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者。新闻报道就是要按照事实的客观面貌进行描述,用事实说话,还要给读者提供充分的信息。我认为,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在真实、客观的报道中对新闻资源进行深度、广度的开拓,才能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颂扬新的精神风貌,揭露社会矛盾,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总结多年来我在北京晚报负责新闻出版方面的采访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作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既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问题。从我负责的新闻出版、文学方…  相似文献   

18.
因为中国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法律上没有规定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西方记者中流行一句话:“他把你从门口推出去,你要想办法从窗户再爬进来。”这里,笔者根据中外记者在采访实践中的成功范例,总结归纳了几种接近采访对象,敲开拒绝之门的方法,以资新  相似文献   

19.
有 关人士认为 ,只要是法律没有规定保密的公务活动场所 ,都应该公开并接受监督。而新闻媒体又是公民实现知情权的中介 ,拒绝采访就是拒绝公众的权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新闻记者的采访特别是有关监督性的采访往往会遭到拒绝 ,甚至受到暴力威胁。受众拒绝采访的原因有三 :(一)新闻采访触及到采访对象的利益。(二)新闻采访侵害了采访对象的合法利益。(三)采访时机不当。面对拒绝采访 ,记者该如何处置?笔者认为 ,新闻媒体应该慎重对待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媒介有必要尊重采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