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何怀宏 《科技文萃》2005,(9):135-136
2005年6月21日是萨特100年诞辰,也是他去世25周年,而他去世的1980年正好是中国开始出现"萨特热"的时候.另外,今年还是另一个法国著名思想家阿隆的百年诞辰,但阿隆乃至较后出生的加缪在中国都从来没有像萨特这样热过,所以,一个饶有趣味的与外来思想接受史有关的问题是:当时中国年轻人热衷的为什么是萨特?萨特对我们今天又有何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2.
试析萨特“存在论”及其伦理导向王文平让—保尔·萨特(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存在论于1980年传入中国,并引起了“萨特热”,对我国伦理生活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本文试图从萨特存在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究萨特伦理学说的必...  相似文献   

3.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进行了辩护,并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本文从萨特的自由观入手对其"存在先于本质"的论点进行论述,进而评述他关于自由选择和自我承担责任的理论,最后指出其绝对自由理论最终走向了唯意志论,他的自我承担责任理论也是空设的、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对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思想的看法分歧颇大,萨特及其思想对我国许多人(特别是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影响不小,以至一度出现了“萨特热”.正如邢贲思同志最近指出的那样:“在哲学上,前些年出现过‘萨特热’、‘弗洛伊德热’……这些‘热’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就出在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未能及时地对萨特、弗洛伊德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进行科学的分析,对青年加以积极的引导,结果使不少青年人盲目地崇拜他们,追随他们,好象他们的思想比马克思主义还高明.……我们要继续对外交流,继续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抵制资产阶级在文化思想领域的  相似文献   

5.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思想决定了自由精神在其理论、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探讨萨特在存在主义文论中体现的自由主义倾向,主要求助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的"四要素"说,同时紧扣萨特的创作实践,从社会人生、作家、作品,读者四方面逐一谈起.最终得出结论:在萨特看似古奥晦涩、零散不堪的存在诗学作品中,隐藏着一条由"阻滞自由"到"召唤自由"再到"呈现自由"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入手,评述萨特“行动的和自我承担责任的伦理学。”论述先从他的自由观引出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论点,然后评述他关于自我承担责任理论,指出这种理论与其自由本体论是格格不入的,无力掩盖其伦理观的个人主义实质,说明萨特的人道主义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相互交织的、无法实现的。文章着力剖析、批判萨特的存在主义,纠正青年人“自我设计”的思想偏差,消除存在主义对我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间以来,萨特“自我选择”的思想在一些青年中不胫而走。在有的大学中,“自我选择”的演讲博得了阵阵掌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讨论中,“自己设计自己”、“自己选择自己”成为某些人交流思想的时髦语汇;有人甚至以为“自我选择”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而奉其为警世格言或座右铭。与此同时,在某些文艺作品中,也若隐若  相似文献   

8.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萨特的思想主张,如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他人就是地狱等基本概念,都指向了"人"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与人生等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经典《觉醒》蕴含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与承担责任等哲学理论,诠释了主人公爱德娜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实现其"自为"本质的探求历程,并洞见了她以结束生命来超越自我,获得精神完美这一觉醒行为的深邃内蕴。  相似文献   

10.
于静静 《文教资料》2013,(9):14-15,53
本文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理论,从自我觉醒和自我超越、“共生”、反战三个方面分析了大江健三部的《饲育》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新启蒙运动时期,在启蒙现代性语境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被启蒙知识分子视为新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从而得到了广泛传播。文章对这一时期萨特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对译介者或编者的言论加以考察,以期管窥他们传播萨特存在主义学说的动机和目的。它不仅为国内学者研究萨特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参考资料,也对“西学东渐”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对生死问题的严肃思考始于戊戌后流亡日本时感受到的尚武风气。通过对日本武士道的剖析,杨度、梁启超提出"精神不死"说,认为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对于"大我"生命永恒性的贡献,以此作为"新民"文化之一种。五四知识分子的"社会的不朽"、"不死"说对于将来和社会的观念作了同样的阐释。但五四知识分子对个人主义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晚清一代人"至诚无我"的大我观,他们对自然主义的信仰也与梁启超的人文宗教信仰不同。  相似文献   

13.
知青作家是寻根文学的主力,寻根文学改变了新时期文学的叙事方向。寻根文学创作要比其理论高明得多,其作品所导致的实际文化价值判断大多与其理论旨趣相悖。“寻根”过后,知青作家作出了新的选择,调整了自己的叙事策略,知青写作很快由分化而汇入多元化文学发展潮流之中。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启蒙思想是“立人”思想,即紧紧扭住“奴”如何转变成“人”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如果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身份来划分,他笔下言说的对象主要有三类,即统治、民众、知识分子。在这三类中,统治的专制制度和愚民政策是造成后两类“奴性”根源的缘由。因此,鲁迅在对这三类的分析、批判和解构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立人”思想,即从铲除“奴性”产生的根源入手,进行了前所未有、令人颤栗的“灵魂”的审判和拷问。  相似文献   

15.
《苍蝇》是萨特创作成功的第一部剧作。我国学者关于这部剧作的评论文章,主要探讨了剧中的主人公俄瑞斯忒斯的思想特征,以及萨特创作《苍蝇》时的思想变化轨迹。这些文章大致可分为:俄瑞斯忒斯是存在主义或启蒙主义的英雄、《苍蝇》是萨特的自由观发生转变时的产物、比较俄瑞斯忒斯和哈姆雷特的异同三种情况。此外,评论的文章中还有《苍蝇》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主要是指受过中等和高等以上教育的人,在相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文艺工作或技术开发,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优良品格,做到"穷则以道而自重"的同时,也普遍存在着"达则枉道以从势"的现象。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只有修身弘道,兼顾"穷"、"达",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怨恨理论和群众心理学为切入点,借助"身份认同""想象的共同体"等理论,认为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存在一条从"大我"到"小我"再到"私我",由"强烈"到"普泛"再到"稳秘"的嬗递可辨的怨(恨)羡的情感基调。怨、恨、羡三者缘起不同、形态各异地展示了三代留学生文学的起源语境,并沉潜入中国人尤其是知识者的人格、情感结构中,成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特殊的现代性体验。  相似文献   

18.
文学面对现实的两种姿态——以"底层叙事"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底层”成为一种“叙事”,说明文学已经形成一股思潮,而这在实质上是惯以社会良心自命的人文知识分子正被迫对他们生存其中的严重现实作出了反应。知识分子为弱势群体表达集体诉求以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的平衡稳定,有两种表诉方式:“为老百姓写作”和“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这两类写作的主体有“知识分子”与“作家”之别。两种“底层叙事”的小说代表作有《那儿》、《负一层》、《锦衣玉食的生活》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校长在大学办学治校的作用发挥中仍然存在较大空间,很多时候校长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知识分子类型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大学是一个有"大脑"的组织,中国大学治理背后的深层问题是,作为大学"大脑"关键承担者和首席执行官的大学校长普遍拘泥于"特殊知识分子"的作用开展治校,校长的作用难以科学发挥。在建设一流大学的新时代,解决此问题的路径是:大学校长从"特殊知识分子"向"理想知识分子"发展是当今中国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需要高度重视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校长需要从中国传统精神家园里寻找支撑"理想知识分子"的精神基因,培育好"理想知识分子"身上普遍的人性特质,发挥好"理想知识分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直被认为是"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收获,其中阶级斗争的叙事策略对建国后众多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有着典范意义。在新型农民、落后农民和知识分子等人物的塑造上,一方面集中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丁玲投身革命和工农群众过程中顺应政策要求时的自觉与自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作家试图弥合"政策"与"形象"间的裂痕的积极努力,是作家启蒙精神、个人主体性的无意识流露。这两方面暗含着中国知识分子及作家由"个体自我"向"革命者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