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有人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的216所中小学做的一项亲子关系专项调查证实,中、小学生对母亲不满意的第一项就是:妈妈太唠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自己需要父母指导,但都不喜欢父母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区别呢?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分;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或不相信;指导的后果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儿童的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  相似文献   

2.
东林 《家长》2008,(6):14-15
某家长说:孩子上中学后,变得不听话了,老说我爱唠叨。"唠叨"几乎是所有父母共同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在孩子眼中是怎样的呢?有一个调查显示:在中学生最反感的事情中,排名第二位的就是"老师和父母的唠叨"。有迹象表明,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和老  相似文献   

3.
《越唠叨,你的孩子越糟糕》作者:蒙谨出版:中国妇女出版社唠叨是妈妈们的通病,很多妈妈都知道唠叨对教育无益,但还是忍不住每日唠叨不休。《越唠叨,你的孩子越糟糕》以"唠  相似文献   

4.
很多孩子都觉得家长太唠叨,比如对一件事情刨根问底,对同一件事情反复询问等。要让孩子耐心听你的话,就一定不要做一个唠叨的家长!家长朋友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这种状况。抓大放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家长操心,但有些事情是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的。作为家长,要能分清楚什么事情孩子可以自己去应付,什么事情家长需要帮孩子一把。在一些小事上,如果我们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提醒孩子,他们当然会嫌我们唠叨。建议家长朋友们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如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未来志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中一种常见的毛病是家长对孩子说话啰嗦,尤其是母亲表现得更为突出,整是唠叨不断。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唠叨是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表现。为自己说的话办的事不放心,才不断地重复。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很容易成为一个不自信的浮躁的人。那么,家长怎样才能防止在教育孩子时说话啰嗦呢?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和学识水平都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孩子的发展中,每个年龄段的需求和问题都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引导、带动孩子不断进步。我是个爱“唠叨”的妈妈,这些唠叨在孩子小的时候还能起到一点作用,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开始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的这些唠叨,往往会变成孩子手中的“把柄”,而使我这个做妈妈的常被“将军”。那是北京申奥成功后,青岛办起了迎奥运的英语学习班…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希望之星儿童心理研究中心在4次心理学讲座和咨询中,从千余名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结论:98%的母亲被孩子指责为唠叨。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爱唠叨呢? 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缔造者,从孩子出生到进入小学、中学,乃至长大成人,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父母常常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与学习生活进行关照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活动背景】日常心理咨询中,六年级学生多次提到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感觉父母不理解,尤其父母太唠叨让人受不了。钟志农教授曾说:小学高段,孩子们进入青春期,要求摆脱父母的控制、渴望自主独立的意识明显增强。而父母发觉孩子与自己渐去渐远,内心不免倍感焦虑,于是他们(特别是母亲)往往采用说教、唠叨的办法来加强对孩子的掌控,结果引起孩子的厌烦和反感。因此,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突出地表现为“唠叨-反唠叨”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如果问孩子:“你最烦父母什么?”最普遍的回答一定是:“最烦爸爸妈妈唠叨。”的确,唠叨是中国许多父母教育孩子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是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不仅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唠叨型。从心理学上讲,"唠叨"是种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抑制,你越说,他越听不进。某个道理,孩子明明清楚,可父母却絮叨没完没了,无形之中把孩子看"低"了,促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1.
王志 《宁夏教育》2006,(3):69-69
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毛病,就是家长对孩子说话唠叨,尤其是母亲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唠叨的结果则可能是烦扰孩子,激他反感,影响亲子关系,破坏教育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家庭祥和、温馨、活跃的气氛,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鸿羽 《家庭教育》2009,(11):26-27
家庭教育是情感性最强的教育,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不伤害孩子的感情,以理服人,不唠叨碎烦,让孩子心服口服。  相似文献   

13.
王国兴 《宁夏教育》2009,(12):78-78
“唠叨”型。从心理学上讲,唠叨是一种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抑制,你越说,他越听不进去。某个道理,孩子明明清楚,可家长却絮叨叨没完没了,无形之中把自己孩子看“低”了。促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4.
唠叨的随想     
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欢爱唠叨的妈妈,这一点,我很清楚。唠叨是父母说服手段贫乏时的“自娱自乐”,是阻塞沟通的语言碎片,是亲子交流中的“败笔”。所以,我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唠叨,也自认为是个不爱唠叨的妈妈。但我仍然有过被女儿斥为唠叨的时候———女儿上初中时,我和她说其他任何话题都像个知心朋友,惟独一谈到她的学习,她扭头就跑。“哎,我话还没说完你怎么就走了?”我忍不住要喊住她。“你老唠叨烦不烦呀。”她扔下这么一句话,噎得我直发愣。我唠叨?我还算爱唠叨?看着她迷恋武侠小说和漫画,对学习总不上心,明明有十分的潜…  相似文献   

15.
在女儿、妻子、母亲等身份中,母亲这一身份的取得最艰难也最伟大,因而几乎所有的母亲对赋予她们这一伟大身份的儿女都无怨无悔地爱得一塌糊涂。在母亲的眼里,在母爱的光环中,每一个孩子都几乎完美。别看每一位母亲嘴里总在唠叨自己的孩子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别人如果这样唠叨她的孩子,她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因为母亲的唠叨实际上是在为雕琢一个完美的孩子而不懈地努力。这些也是在我成为母亲后才体会到的。因此,为自己是母亲,我很骄傲!也因为我是母亲,所以我能以母亲的眼睛、母爱的胸怀去谅解学生的缺点。母亲这一身份的获得使我…  相似文献   

16.
从对中小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孩子们最怕家长对他们唠唠叨叨。很多家庭常因长辈爱唠叨、孩子不愿听唠叨而发生矛盾。说实话,没有哪个家长愿意总对孩子唠唠叨叨,可某些孩子对待学习、生活那种漫不经心的样子,如做作业磨  相似文献   

17.
2002年8月25日,《中国教育报》在《98%的母亲爱唠叨,“好心”未必有报》一文中报道:天津希望之星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在4次心理学讲座和咨询中,从千余份学生调查问卷中得出的统计数据显示,98%的母亲被孩子指责为唠叨。我们一方面诧异于98%这一数据的庞大,震惊于让孩子“最近比较烦”的唠叨现象已经成为家庭生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实。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把视角投射到唠叨现象中,对其进行反思、剖析、并解读在父母眼中,对子女日常生活的特殊关心和爱护,对子女成长教育的指导和劝告的“唠叨现象”又何以变得“好心未必有报”?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个爱“唠叨”的妈妈,这些唠叨在孩子小的时 候还能起到一点作用,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的 唠叨就不起作用了。 那是北京申奥成功后,青岛办起了迎奥运英语学 习班。我和儿子同时报名参加英语学习。刚开始因为 学习内容比较简单,英语课上儿子还能发言。但随着 课程的加深,碰到的困难多了,儿子就不发言了。我看  相似文献   

19.
《红领巾》2011,(7):36-39
前段时间,一首《妈妈唠叨之歌》红遍网络,作者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她为了照顾三个孩子起居,天天唠叨不停。  相似文献   

20.
妈妈,您总说孩子不懂父母的心,我想告诉您,其实我一直都懂您,懂您的唠叨,懂您的严厉,您的唠叨和严厉中蕴含着您对我无尽的关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