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文是融政论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文艺性社会论文,文学性或日形象性是其重要的特征.鲁迅杂文在勾勒形象、托物寓理、以事晓理和画龙点睛等方面充分显示了形象性.本文据此剖析当下杂文在形象性缺失方面存在的问题:通篇论述,形象不足;以理说理,直陈乏味;就事论事,画龙少睛;表达单一,语言枯燥.  相似文献   

2.
人们普遍认为,杂文属文艺性社会论文,兼有政论和文艺两种因素,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说理,或者简单举例说明,而是运用形象化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用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段阐发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3.
杂文的形象     
一篇仅有新闻性的杂文,不一定是成功之作。杂文是文学作品,它虽然类似新闻评论,偏重说理,但不可与新闻评论混同。它常常使用种种形象化的手段,勾勒出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形象,使人思想上有所净化提高,获得艺术上美的享受。鲁迅写杂文“砭痼弊常取类型”。所谓类型,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讲究形象,杂文自不例外。一旦抽象的概念取代形象的塑  相似文献   

4.
杂文又是笑的艺术,无论阐述多么高深的道理,也常常以幽默出之,使人在笑中领悟。不少作者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文章写得使自己不禁笑出声来,往往能引发读者的笑声,产生奇效。这笑声,当然与作者引用喜剧性材料不无关系,但不能不归功于作者运用了笑的艺术寓庄于谐是杂文的重要特点杂文说理,不能正襟危坐指点呵斥,常常寓庄于谐,在说说笑笑中阐明真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指出:文应“杂以谐谑”。所谓“谐谑”,就是  相似文献   

5.
写言论文章,重在说理,难在说理。道理讲不清,讲不透,讲不活,论题再正确、再新颖,也难以被读者理解和接受,难以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所以,说理是言论文章成败的关键。言论作者要下大力研究说理的艺术,掌握说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杂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堪称说理艺术的典范。认真学习和研究鲁迅杂文的说理艺术,对于言论作者提高说理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鲁迅杂文说理艺术有哪些特点呢?一、注重辩证思维。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都是由正反两面甚至多个侧面组成的。所以,…  相似文献   

6.
史家叙事,既求简练,亦求蓄意,把作者的观点寄托在事件之中,在事中寓理、寓情、寓气,寓识,隐去一切议论痕迹,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叙事当以穷尽事理为主要目的,字面上看来在叙事,其实在说明蕴于事中之理。清人刘熙载称赞司马迁的史笔:“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主即道理,客即事实,把道理藏于事实之中,通过叙述娓娓道来,才真正称得上精微奥妙的笔法。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写了从将相失和到将相和的全过程。虽然作者没有站出来直接说理,但“主意”已寓于“客位”:将相失和的原因是争个人名位的高低,一旦捐弃个人名位,以国家大局为重,他们便结成刎颈之交。“寓主意于客位”的写法最有说服力。事实胜于雄辩,由事实站出来说话总比空讲道理更能使人相信,离开事实的空讲,读者总感到缺乏事实根据。  相似文献   

7.
言论写作中,摆事实讲道理为基本方法,其中讲道理又为第一要义。摆事实简单,讲道理却难,说透道理更难,从某种程度上说,道理讲得如何关系言论的成败。笔者常要面对大量的言论稿件,近几年来每年都在全国有关报刊发表言论百余篇,感受最深的也就是说理,“把理磨碎了讲”,  相似文献   

8.
有些小言论的议论所以平淡乏味,这多半跟作者还没有掌握和运用多种说理方法有关。怎样才能增强新闻小言论说理的鲜明性和说服力呢?我认为,善于在对比中展开分析,讲明道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对比说理这一说理方法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事物、两种见解、两种做法或一事物的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形成是非得失的对照和高  相似文献   

9.
杂文是一种说理文,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说理是可以说得很富有趣味的。 我们这里说的“理”字,是“道理”“事理”的意思。越是好的杂文,越是富有理趣。把道理、事理说得有趣,是杂文的一个长处,或者说是杂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的技巧。 人们平常有句口头语:“你说话得讲点儿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说理的方式方法。下面,我们就先从几种逻辑来谈谈杂文的理趣。 一、形式逻辑的理趣 形式逻辑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一门学科。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它会让你涉及到许多有趣的故事。下  相似文献   

10.
在评论中恰当地引用事实,等于部分地还原和再现理论的抽象过程,可以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和论辩力.收到单纯说理所收不到的效果。事实不仅“寓理”,而且可以“喻理”.以小喻大,以近喻远,以实喻虚,有助于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空泛的议论形象化,从而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相似文献   

11.
刊林漫步     
宣传三元素:事、理、情宣传要讲事实,“事实胜于雄辩”。宣传要讲道理,“有理走遍天涯”。宣传要动之以情,“爱之愈切,知之愈深”。事实、道理、感情,构成宣传的三大元素。事实是形成一定思想、支撑一定观点的基础。选用的事实要真实、新鲜、典型、有必然性和与人民生活的接近性。搞宣传当然要讲理,但这个理要讲得好很不容易,可取之法:(一)逻辑推理,可用引证、比较、喻证、反证等法,以求“巧而理至”。(二)寓理于事。即寓道理于事实的叙述之中。(三)分析阐述,即就实论虚、就事论理。感情宣传方法很多,形象化、人情味,调动艺术手段,采用感情词语,表达真情实感等等,为的是收到更佳的宣传效果。智慧的启迪(理性),知识的滋润(事实、材料),感情的共鸣,历来是宣传的三昧。  相似文献   

12.
现场短新闻的生命和魅力在于能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短,只是篇幅方向的要求,现场感才是它的特征和本质。既要短又要有现场感,无疑对记者驾驭文字的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记者应从哪些方面练基本功呢?笔者认为起码应掌握以下三点: 一、善于运用“白描”的技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像,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衬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鲁迅先生说过“白描”并没有什么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即可。我认为这是白描的精神所在。如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我三十万  相似文献   

13.
一要简笔勾勒。消息大都三五百字,必须“短些,再短些”,对其细节只能简笔勾勒,不可精雕细刻。而简笔勾勒正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 二要展示形象。写细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进行细部形象的描写,是形象思维的结果。一些记者写出的消息缺少细节,往往是和其缺乏形象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最常见而收效也最显著的一种修辞手法。杂文作为文艺性的论文,其语言当然要有说理性。而同样是说理,可以就理论理,也可以喻明理。但就读者接受和欣赏的心理要求而论,就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就显得正襟危坐,枯燥无味;而以喻明理则是由物及理,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概念,这不仅给人以生动活泼、质朴亲切之感,还可以使道理讲得通俗、晓畅。这就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故事带给人们的是图像化、形象化、情节化的记忆,比单纯的道理更让人记得住、记得牢。好故事能够跨越语言障碍、超越文化纷争、穿越心灵隔阂。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作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简笔勾勒,形神兼备。聚焦《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对于饱学之士抱有肯定和赞扬的基础上,它为我们刻画出了风流倜傥,超然脱俗,同时又胸怀天下的文人形象,集中体现了人文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7.
杂文的理趣     
杂家们几乎是众口一词:杂文具有说理的特点。说理也是一种艺术。有些人讲起道理来,干瘪、枯燥、乏味,另一些人则谈笑风生,诙谐杂出。杂文不同于一般议论文,所以引人爱读,便在于它理中含趣,不但以睿智启示读者,同时使人享受到无穷的乐趣。杂文的理趣是怎么生发的?纵览一些名篇,我们可以窥探出一些奥妙。杂文在驳论时常用归谬法。这是一种放大论敌缺点的反驳方法,欲知其谬,不妨先肯定对方的论点,然后顺着其谬而推断出更为荒谬的结论。这叫放大镜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这种新闻体裁经常要发议论、讲道理,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容易出现"端架子"的现象,使文章变得呆板、枯燥,失去可读性。为了能吸引读者阅读,作者应该多运用群众语言,把评论写得深入浅出;要形象说理,让新闻评论变得生动活泼;要以情动人,让新闻评论有温度,便于接受。  相似文献   

19.
一、工笔细描法。就是精雕细刻地描写和刻划新闻人物的肖像,将新闻人物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 二、简笔勾勒法。作者只用粗疏的几笔就勾勒出新闻人物的形象。 三、由表及里法。就是捕捉新闻人物的外形特征,由表及里,以形传神,尤其写出新闻人物在不同时期的肖像变化。  相似文献   

20.
我们形容短新闻的现场感强时,常用这样的话: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是说:好的现场短新闻能够把读者带到事件发生的场景之中,好像看到活生生的人,听到现场的各种声音。那么,怎样才能增强短新闻的现场感呢?这需要运用多种白描手法。下面不妨从描写对象角度将白描手法做一些粗略的分类。1、人物白描。就是用白描的方法勾勒人物轮廓。它可以通过肖像、行动、语言的白描突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思想情感,把人写“活”,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人物肖像。在现场短新闻中,往往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简笔勾勒,不作过多交代,使读者有概貌了解,增强人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如特写《总书记的问候》,总书记的肖像是这样写的:“最前面的那位(江泽民同志)身材魁梧,身着蓝色中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