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始于18世纪末的“东方问题”,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不仅没有解决和消除;而且从19世纪70年代起,还以更加错综复杂的态势、波澜壮阔的规模继续向前发展,不断涌现出一幕又一幕震惊世界的国际事件,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跨世纪的外交热点。这一历史时期的东方问题具有如下特点:(1)从时代上看,东方问题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其症结所在已逐渐由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和欧洲列强争夺帝国“遗产”的矛盾,向欧洲列强与巴尔干各国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矛盾转变。东方问题变成了巴尔干问题。巴尔干问题的实质是:欧洲列强的帝国主义加巴尔干的民族主义;(2)从程度上看,上述矛盾盘根错节,相互影响,比以前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2.
受到欧洲,特别是英国"东方叙事"的影响,美国文坛自19世纪初也开始出现类似体裁和风格的纯文学创作。19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开始逐步摆脱欧洲传统束缚,彰显自身创作个性。如擅长运用超自然因素渲染气氛的作家霍桑,在《红字》、《福谷传奇》及《玉石雕像》等作品中,就曾使用"东方公主""东方特征"等字眼来表现多情善良的女主人公们所具有的神秘性感之美。虽然霍桑所指涉的东方从地理概念上讲意义并不很清晰,但从他留下来的写作札记中,我们可以推测霍桑对东方(中国)并不十分陌生。因而,想象中的东方(中国)成为霍桑作品"他者"形象的理据。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是沙皇俄国南下土耳其、争夺巴尔干半岛和黑海两海峡霸权的重要时期,也是近代欧洲外交史上以俄土关系和俄土战争为主线的东方问题逐渐展开的关键时期.沙俄利用与巴尔干国家共同的东正教信仰和相近的斯拉夫族源的特殊关系,以及与土耳其地理毗连的有利条件,在19世纪连续发动了四次俄土战争,确立了俄国在近东地区的势力范围和传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1)19世纪的历次俄土战争与18世纪的俄土战争不尽相同,它们不单纯是俄土两国间的局部冲突,而是整个东方问题的一部分,与近东和欧洲的国际关系紧密相连,牵动着欧洲列强战略利益的敏感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中“东方复兴”主要表现为对印度扣阿拉伯文化的重新发现扣利用。东方文化的非理性因素极大地冲击了欧洲思想界,激发了文学家对东方题材的广泛兴趣,异域东方也因此为英国文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东方故事为浪漫主义文人呈现了一个奇异的东方世界,其风格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家追求的一种文风。  相似文献   

5.
沙皇俄国,是一个富有侵略扩张野心的国家,在所谓东方问题上,表现得十分充分。在十九世纪的上半期,从神圣同盟的形成到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俄国由于在欧洲处于霸权地位,它对上耳其怀有特别强烈的侵略野心,所以在东方问题这一国际斗争中,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同其他欧洲强国在东方问题上矛盾斗争的一次公开冲突,战争结果大大动摇了俄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也使它在东方问题上再也不能充当主角。一十四世纪初,奥斯曼国家在小亚细亚西北部兴起,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扩张战争,到十六世纪,终于形成为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军事封建大帝国。它的疆域极为辽阔,在亚洲它占有从地中海东岸直到波斯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讨论西方美术对近代中国,尤其是现代美术的影响的同时,西方也在探讨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对西方影响。有的西方学者称这种影响是,“东方文艺复兴”。“东方文艺复兴”最初由奎内特在1841年提出。他认为,如果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那么,东方文艺复兴则标志着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终结。在17世纪,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相呼应,在东方文艺复兴中,东方的泛神论已经超越了古希腊和欧洲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7.
13—18世纪,有相当一部分中国文献开始传入欧洲,对欧洲最初接触中国思想文化起了奠基作用。这既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西文化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试从中西文献交流的角度对中国文献传入欧洲的早期活动与发展作一宏观上的论述。 (一) 十三世纪的元朝,欧洲商人和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根据他们在中国的见闻和了解到的情况,在欧洲出版了《马可·波罗游记》和《鄂多立克游记》,使欧洲人最早知道了东方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创作策略,普契尼歌剧中的“泛东方想象”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社会世纪末情怀相契合,目的在于确证欧洲自我中心,预示着欧洲歌剧的大众化转向,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无论就化传统还是地理位置而言,俄罗斯都是欧洲的东方、亚洲的西方,俄罗斯化像一个巨大的钟摆,沉重地往来于世界化的两极之间。13—15世纪,蒙古人在东部欧洲建立了统治,这对俄罗斯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使它终止了与西欧基督教各国的化并进;而鞑靼蒙古的游牧天性和东方统治方式,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6世纪欧洲至东方的航线开辟以来,中国的瓷器、家具、丝绸等艺术品大量传入欧洲,在欧洲掀起了一阵"中国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通过传教士的传播,曾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上至帝王,下到普通平民,都竞相模仿建造中国式的园林和宫殿.中国的传统建筑历经几千年的演变,蕴涵着丰富着美学思想,具有独特的美.而正是这种独特性吸引了欧洲的关注和仿效,其影响至今不绝如缕.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50年代初,由于欧洲大革命的失败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促使马克思开始考虑东西方革命的关系这个影响到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理论问题。于是,马克思从此时起开始了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并逐步建立了他的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在对东方社会研究中发现,从古代至近代长久而稳固地存在着的“村社”制度不仅在东方国家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且它曾严重地制约着古老东方社会的发展。那么,当东方社会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近代历史时期,这对于“村社”的历史命运和古老东方社会的发展前景将带来什么影响呢?这是马克思从此时起直至他…  相似文献   

12.
刘强 《科技文萃》2005,(4):145-146
传闻种种说"契丹" 欧洲人很早就知道在最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美丽神秘的国家,他们称之为sina(支那,后来演变拼写为China).然而,从13世纪起,另一个东方大国--契丹(Cathay)的影子不时出现在欧洲人的见闻和著作里,它宛如海外仙山,漂渺在云雾之间,却又乍隐还现.  相似文献   

13.
在蒙元时代,欧洲到中国的交通线打通,欧洲的传教士和旅行家相继来到中国,他们的旅行文学作品向西方翔实地介绍了作为乌托邦表征的北京形象。1299年《马可·波罗行纪》面世,北京首次以"汗八里"的名称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里,意为"大汗之城"或"帝王之城"。从13至16世纪的三百余年间,北京以"东方帝都"的形象反复出现在欧洲的旅行文学之中,为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乌托邦提供了更加翔实、可靠的素材。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依托,以《马可·波罗行纪》《颚多立克游记》《曼德维尔游记》为研究文本,探讨北京作为乌托邦形象在中世纪欧洲旅行文学中的表征。  相似文献   

14.
匈牙利著名东方学家和语言学家范贝里穿越中亚大陆,探访土库曼部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以亲身经历著有《中亚纪行》,因此闻名欧洲乃至全世界。他的著作中的“东方”“中亚”“伊斯兰世界”形象,具有明显的欧洲人的特点和跨文化认识的局限。他终生所从事的“东方学”研究,其实质具有强烈的“东方主义”。范贝里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的英俄中亚争霸中扮演了特殊角色,他的著述和公共活动影响了英国的外交政策;并且,有文献证明他与英国政府情报机构保持了特殊关系。他在这一时期的“东方外交”中扮演了特殊角色。  相似文献   

15.
茨威格笔下的东方他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时代而异,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对比变化,东方他者形象分别以理想化形象或负面形象出现,从整个东方他者形象体系来看,他者形象表现出概念化、极端化特点。其中晦暗的近现代东方他者服务于确证和陪衬着文明先进的欧洲(西方),受作家的身为欧洲人的优越感和欧洲中心主义思潮所致。  相似文献   

16.
印度和中国石窟中的飞天图像(提要)[印度]卡皮拉·瓦载扬西方有欧洲艺术,与之比肩而立者则有东方亚洲艺术。在亚洲的许多地区,人们不仅有着相似的审美原则,而且还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相似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乃至更迟)之间,这种相...  相似文献   

17.
公元13世纪,这个一百年无论对于亚洲人或欧洲人来说,都是异常难过的一百年。因为在亚洲腹地的草原上有一批又一批的战士,他们就如一股黄色的旋风,越过高峻的帕米尔高原、无垠的西伯利亚平原、广阔的里海和奔腾的黄河长江,接连灭亡了东方的金帝国、宋帝国和西夏帝国。然后,他们朝欧洲发动了一次又一次血腥的征讨,北俄罗斯、波兰、匈牙利、  相似文献   

18.
欧洲文化特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欧洲文化特征的认识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一项重要的、不断被重复的研究课题。欧洲的文化特征既常由他人,例如中国学者来想象,也由欧洲的自我文化认同所规范。欧洲的自我文化认同是在与东方和亚洲相比较和区别中逐渐形成的;而中国学者对欧洲文化的认知受到西方学者长期垄断的“欧洲学”所造成的“理解的前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研究者所处的相对位置和社会时代背景的制约。本文从历史传统和文学艺术的角度,对欧洲的文化特征进行简略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末以前,西欧大部分地区都很落后。在文化上,它从外界得到的多于它所能给予的。在经济上,急于得到东方的奢侈消费品,自己却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交换;在军事上,肯定地讲,东方对于西方的入侵远远多于西方对东方的进攻。那么对于西欧何以能在16世纪后取得一鸣惊人的发展?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能够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的出现,加上欧洲以商业贸易为前奏的经济发展手段所导致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以及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社会和体制结构,使欧洲产生了一个农业社会所无法匹敌的强大推动力。随着伊比利亚半岛率先兴起的新航路探险活动,使得一直感到自己是被孤立在欧亚大陆最西端的西欧人终于可以一显身手了。  相似文献   

20.
图①《神圣中国》反映的是17世纪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的中国人圣洁、聪慧,和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基督教教士可恶、愚蠢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时的西方人对东方文明充满崇拜.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的”,所以应尊称中国为“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