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优秀的法律电影是一国法律文化的标本,足以反映一国的诉讼文化及诉讼心理。通过经典法律电影所折射出的中国民众的厌讼心理与西方民众的好讼心理之比较,我们获得了三点启示,分别是:法治的实现离不开良法善治,同时也要重视法律之外的纠纷解决方式;法治的认同需要深化民众的法律信仰、树立法律权威;法治的进步需要借助法治教育来培育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2.
法治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法律文化现象,法治文化总是与一定的法律活动相联系,并影响着法律活动。法治文化在形式上包括法治思想、法治心理和法治意识三个层次。法治文化和法治建设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我国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中存在阶段性、理性与非理性交织、法律风险与法律危机的并存与转化等特点;本文从法律危机的角度,把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法律危机分为三类:法律心理危机、法律信仰危机、法律执法者的法律执法危机;提出应对与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法律危机主要对策和措施,包括大力加强实效性的全民法治宣传与教育、完善群体行为和政府人员两个层面法治行为规范、建立和完善行政强制行为的制约机制、大力建设和发展法治社会大环境。  相似文献   

4.
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杜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条件.法律意识主要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理论三个层次构成.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亲法"意识;法治观念,指法律至上的观念、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权利平等的观念和正确的诉讼意识;社会主义法律理论知识;法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实现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人治意识是当前中国法治发展面临的最大心理障碍。中国实现法治的政治心理要求是,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并把法治精神确立为整个中华民族政治心理转型中的主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精神意蕴就是社会成员内在性的法律信仰.公众普遍的法治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心理基础,树立个人乃至全社会普遍的法治信仰是实现现代法治的关键.由于中国传统无讼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贱讼、耻讼的心理,造成中国公民法制观念淡薄,法治信仰的缺失.面对此严峻的形势,只有切实实施法律,才是树立法治信仰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信仰是人们从内心深处尊崇法律,相信法的价值和功能,并将之作为指导个人行动和治理社会的至高无上的规范体系的一种理性观念。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和心理基础,是法治社会中的最高层次的理念问题。  相似文献   

8.
法律文化是法治的内在表现和重要力量,也标志着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功能和程度,标志着法律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在中国整体法律文化之下的台州法律文化,在其历史积淀和现代因素下,显现出冲突的个体法律心理,注重习俗和调解的“乡土法治”特点,以及民主权利伸张的重大变化要求。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良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健全的良各是真正的法治能够顺利地良性运作的社会心理基础法治的昌明要求社会活动主体形成与法治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基于法律并以地法律的中卢诚为核心的法治良知。法治的推行必须以个人,社会和国家(政府)这些基本的社会活动主体具备起码的良知为前提条件与人格保障。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而没有健全的法治心理和法治思维方式,没有“依法办事“的法治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无法实现.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能力需要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指引下,整合社会法治力量,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通过参与法律实践逐渐养成法治思维习惯和法治能力,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农村法治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法治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如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村民自治问题、农村和农业法律体系不健全、执法和监督力度不够等。在对这些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入普法、健全农村法律制度、加强农村执法等对策,以期推进我国的农村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作为责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公务员引咎辞职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公务员法》对引咎辞职制度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使得政策性规定成为重要实施依据,需以立法形式完善《公务员法》相关规定及配套法律,明确其主体、条件、程序、引咎辞职后的人事安排、监督机制等内容,使其向程序性问责转变,并借鉴西方国家培养以责任意识、民主法制观念为核心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3.
推行高校非行政化改革,首先要实现高校的自治化和法治化;其次,要打破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泛行政化,实现部分职能和事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再次,要实行内部管理体制和方式的去官僚化、民主化和柔性化、人本化改革,从而保证高校中作为核心职能的学术事务能够实现自由、民主.最后总结了这些内容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特征.  相似文献   

14.
培育公民文化是中国现代化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培育公民文化,一方面要以理性主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形成人们的理想主义诉求,使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法治精神和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理想主义的契合是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将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统一在日常生活批判中,才能对公民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长期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职能带有浓厚的行政主导色彩,这主要表现为权力导向明显,管理范围无限扩张,无所不包,强调服从,忽视服务;职能重叠,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透明度不高等。加入WTO后,我国政府职能应该实现由以人治为主的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命令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于不太透明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由低效率政府向高效率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16.
"见死不救"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道德问题,法律不介入调整。"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惊醒人们从法律的角度去深思:在没有任何危险的情况下,"见死不救"能否立法惩治?法律和道德有联系也有区别,法律无法强制人们行善,但法律可以为道德提供制度保障。见死不救,法律有所不为也有所为。  相似文献   

17.
商法有形式商法和实质商法之分。商法的独立性表现在商法与民法在主体、取向、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经济法、劳动法、行政法、刑法、国际法等存在着更多的区别。商法独立的相对性体现在:商法与民法同属私法;互联网使商法与民法趋于统一;现代社会不存在专门商人阶层;商法与民法在调整对象上具有不可区分性;在基本追求、调整方法上有相同之处;民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都适用于商法。我国不需要商法典:将实质商法总则归到民法典相应各篇中,将相对独立的实质商法放在民法典之外作为民法的特别法。  相似文献   

18.
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民法的一项归责原则,对于归咎民事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英美法系的严格责任原则属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范畴,基本上等同于无过错责任原则。工业灾难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迫使无过错责任原则确立于侵权领域,自由经济的形势又促使该原则在合同领域中确立起来。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还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简述法律趋同的内涵及研究概况的基础上 ,首次将人性问题引入法律趋同的研究领域 ,并论证了这种研究模式的可行性 ,提出人性的共同性是法律趋同的根基的观点并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20.
请求权在民法中处于枢纽地位,请求权竞合涉及民法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同时又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对请求权竞合现象的处理关系到权利主体对利益保护的选择和义务人承担责任的种类和方式,请求权竞合阐释了权利内在的法律保障机理:“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就没有实际的拘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