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万紫干红的园地里,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地区语文教学群体的涌现,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从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京(北京)派语文”“海(上海)派语文”“岭南派语文”乃至“杭(杭州)派语文”等等,可谓争奇斗艳,各有千秋。它们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底蕴,是一代又一代优秀语文教师实践智慧和理性探索的积累,并在新时代得到光照和升华。这会给一方的语文教学产生优质引领的重要作用: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润泽新一代语文教师,构建并发展语文优质教学体系。另一方面,群体风格的高度归纳,不仅明确了地域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而且促进了地域语文教学品位的形成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丁儒豪 《学语文》2011,(6):54-55
林徽因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她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领域有着自己的一片灿烂天地。曾被胡适称赞为“一代才女”。是后期新月派濒临消亡时出现的另一朵奇葩。她的诗风虽在一定程度上秉承着新月派诗歌创作的整体风格,对爱与美执着追求;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自己的诗学理想。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是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诗坛“现代派”的中心人物 ,他将西方象征主义诗艺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精神融为一体 ,在“隐”与“显”之间以情绪韵律创造诗歌形式 ,意境抒写精妙自然。他的诗歌艺术是对中国新诗坛诸多不良倾向的反拨 ,为现代主义文学民族化的艺术表现开辟了较广阔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女词人李清照被誉为“词国女皇”,她的抒情词向来以婉约深沉见长,把深切的感情融入其内。以时间为线索,同时以鲜明的形象传情,语言被称为“本色行当”。清新自然之外更体现出独特的韵律美,不仅高度总结了前代“花间词”派的成就,也奠定了其一代抒情圣手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于七月派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徘徊状态,原因主要是:针对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的七月派现实主义理论与创作,所作出的分析、阐释都缺乏一种更为阔大的格局。以七月派小说创作而言。在当时的时代里这些作品已经出现了某些先锋性的品质,如摹写人物心理的内倾化、以俗世生活为对象、重视个人视角的实践意义、向民间叙事立场靠拢等等。这些艺术因素,在新时期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叙事”、“民间化叙事”的潮流中,一般被视为新的品质受到关注与研究,然而,约半个世纪以前的七月派小说中早已出现的类似特点,却没有引起学界相应的关注。这只是关于七月派研究的许多疏漏之一。  相似文献   

6.
“艺术的终结”是20世纪末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对于“艺术终结”的论战催生出当代思想家的一系列新观念新认识。鲍德里亚以反叛者的姿态站在西方主流艺术史家、美学家和批评家的对立面,从“物”的现实境遇出发全面拆解了“艺术”概念背后的观念史,由艺术生产的当代特性解构了艺术终结话题的内在形上逻辑,在对价值的重新辨识中将我们引向对艺...  相似文献   

7.
七月派小说家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人生战斗与心灵博斗为对象,主张以“主观战斗精神”把握客观世界关要创作过程中再建作家的主观世界。所谓“主观战斗精神”包括“锐敏的感受力”、“燃烧似的热情”和“坚强的思想要求”三个层面,七月派作家大都具有斗士性格,他们把人生看作战斗,用自己的创作歌颂人民的“原始强力”与抗争精神,揭示其几千年精神的创伤,批判有理想与斗志或充满奴性的人。七月派的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8.
很长时期以来,不少的文学评论者和《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把“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划分为“五四”后中国新文坛的两大派,即“人生派”与“艺术派”。都认为“创造社”的主要代表人物郭沫若前期的文艺思想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是“艺术至上派”或“艺术无目的论”者。然而郭沫若本人却不同意这样的评论。早在一九二八年他就明确地表示过:“我不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一九四一年他又进一步说:“前些年辰我们有  相似文献   

9.
张凌 《教师博览》2023,(18):16-18
清末民初,琵琶艺术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流派(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的发展格局。汪派作为最晚形成的一个琵琶流派,对当代琵琶艺术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文章以“传承”为切入点,对汪派琵琶艺术在当代传承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引起广大琵琶研究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在推动文化传承中略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郑珍的诗公认为“有清一代冠冕西南巨儒”,钱仲联先生赞郑珍“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郑珍多才多艺,经学、文字学、书画等都成就斐然,其诗更是晚清余幕下的一颗耀眼明珠,诗之内容史实性高,诗之表现形式技法多变,为清之“宋诗”运动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学思潮极大地影响着艺术,出现的各种标新立异的现代派艺术,不仅违背了艺术的根本原则,而且走向了背离现实主义的极端。其中活跃的“行为主义”造就的“实用主义艺术”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所反映的帝国主义意识,在艺术中用利益和效用的概念改变了艺术的价值取向与作用。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艺术,是由具体社会形态所产生。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上的霸权、经济上的垄断,产生了没落的、反人道的艺术,这种艺术进入新时代必将让位于符合社会进步利益的现实主义艺术。  相似文献   

12.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一扫晚唐五代词的绮罗香泽之态和绸缪婉转之风。其词意境博大深远、感情真挚凄厉、风格自然清新,摆脱了“花间”之町畦,开了豪放派词的一代先声。李煜词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艺术语言美、意境与传神、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后,中国画坛盛行"复古"之风,以石涛为代表的"非院体派"画家却隐居山林,对传统文人画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尝试,极富鲜明个性,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艺术主张。本文认为石涛凭借自身辉煌的艺术成就和精妙艺术理论以及勇于破格创新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愧为一代继往开来的山水画大师。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章历来被后人推崇备至,所谓“秋水章不染尘”。即指庄子的章格调高妙,不染尘俗。其特异奇幻的想象、巧妙细密的构思、无拘无束的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  相似文献   

15.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重要成员,本雅明的艺术批评思想较之该派同仁有着很大的不同.他认为艺术批评就是完成对真理的认识,并把语言解读为一种被传达的客体,进而以此出发,将艺术看作取代哲学理性而承栽着认知真理的载体——其样式在现时代只能是“寓言”式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比较有争议的文艺理论家、哲学家,丹托从艺术终结于哲学、艺术史叙事的终结和“艺术界”机制的丧失三个方面提出他的“艺术终结论”.但是艺术并没有终结,只要有人在,艺术就会经久不衰;艺术同时是一个历史概念,一代有一代之艺术;艺术也并非简简单单终结于哲学.因此,艺术终结论值得进一步思考,尤其是在当下中国.  相似文献   

17.
在明末清初“厚古薄今”风中,八大山人虽“出禅入道”,却不像石涛那样打着“立一画之法”的旗号去颠覆传统,而是兼收并蓄,走着一条既尊重传统又超越传统的艺术道路.八大山人的艺术品格在于“学古而化”和“外师造化”,也即一个“化”字,得其“化机”和“化境”.功夫深处,人们不知其师承何家何派,“上天下地,惟我独尊”.  相似文献   

18.
"中和"之美——从瑞恰兹"中和诗论"看中国唐诗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恰兹“中和诗论”是新批评派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之一,他认为“诗是各种经验错综复杂而又辩证有序的调和”。这一理论观点与我国诗歌讲求和谐关的艺术境界不谋而合。唐诗作为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更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契合。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小学艺术课程存在诸多“异化”现象,如课程目标功用化、课程内容空心化、课程实施虚无化等。为避免艺术课程异化,就必须让艺术课程观回归,即要让人们认识到艺术就是艺术,它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是其它任何课程不能僭越和取代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小学艺术课程应是“无用”的、“美”的、“体验”的课程。同时,为了实践这一回归后的艺术课程观,应采取以下对策:从“成人”的角度认识艺术课程;以“专业”的方式实施艺术课程;从“开放”的体系评价艺术课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明、清人对属相同对象的明词的不同反应得出“词亡于明”之亡与评判者的观念相关,进而深入到历史语境当中厘定出使明词亡掉的三观念: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浙西词派的“醇雅”、常州词派之“寄托”。并对当今的明词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