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以"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为题的学术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立项,标志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文章在此回顾了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感谢了支持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前辈,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警醒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人类学定义的演变折射出学科内涵和性质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变化.文学与人类学结合而成的文学人类学,显示了现代人文学科之间的碰撞对话与整合共生.关于文学人类学学科之归属、定义等的讨论,成为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在世纪之交学科开放的学术语境中,文学研究者可以从文学人类学的创生与发展中获取多元的方法论启示,从而在文学批评上取得更多的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经历了从照搬、移植西方相关理论到自觉的本土实践的过程.反思中国文学人类学建设的自律性问题,是在当下人文时空内对古典知识话语合法性的确证和再审,这是对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重新判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存在形态,使得传统的文学研究模式正转向立体的人类学策略.因此,文学人类学以及审美人类学应该站在更为宏阔的制高点上把握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人类学现实和当代中国多元化审美样态.  相似文献   

4.
由于叶舒宪的大力倡导与实践,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影响日益扩大,进入诸多高校文学院、历史学院、外语学院和文学、民俗学等研究机构,又通过这些机构与部门的研究扩大到整个文学研究领域,使中国文学研究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一个阵容强大、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特色鲜明、具有明确领军人物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新学派。我们吉林师范大学这个中国北疆地区的普通高校,受到叶舒宪及其治学思路的影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是一个个案,但它很真实地表明了文学人类学派对文学研究的重大影响;由我们这个普通高校的变化,文学人类学新学派的学术价值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类学诗学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人类学诗学这一概念在广泛使用的同时,概念本身出现了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阐释"。文章试从目前研究现状出发,从现象层面的分述达到对整体现状的把握;通过分析各学者产生分歧的原因和语境,探讨人类学诗学的本源及发展演变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类学诗学研究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具有何种推动作用以及人类学诗学研究本身的理论缺失等。  相似文献   

6.
张丽红 《丹东师专学报》2008,10(1):F0003-F0003
叶舒宪先生以文学的原型批评、文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取得的显著成就而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领军”学者。他不仅以每一部厚重的著作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产生重大突破,还以“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的研究方法的典范性引领着学术潮流向纵深发展。新近出版的《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07年7月出版)则又以对中华祖先图腾研究的重大突破性和“四重证据法”研究方法的重要典范性而在学术界和文化界产生厂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史蒂文·特雷西对美国非裔音乐、理查德·赖特、拉尔夫·埃利森以及詹姆斯·鲍德温表现出浓厚的学术兴趣。本文对特雷西教授毕生的文学批评进行了全面考察,涵盖其从关于兰斯顿·休斯、拉尔夫·埃利森、詹姆斯·鲍德温等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到关于美国非裔文学的宏观研究等不同方面。本文通过不同参数分析,认为特雷西堪称文学通才,他的研究涉及人类学、民间传说、历史、语言学、表演研究和妇女研究。本文认为特雷西同时也是世界一流的布鲁斯演奏家,并分析了他的音乐实践对其文学批评的融入与渗透。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的学术重心始终因为时空变迁和研究者的兴趣变化而不断转移,中国人类学理应将中国社会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和核心,从中国学术传统中提升基于中国学术渊源的研究范畴,从追寻西方人类学转向建构属于中国本土的研究范式,深层次地实现中西人类学的汇流,切实地实现"人生五安",为各民族生存质量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充实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以闻一多的《诗经》、《楚辞》研究为视域中心,探讨了他的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认为闻一多不仅吸纳了清代乾嘉学派以来考据训诂的传统方法,而且娴熟地运用了西方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方法;而这些学术探讨方法在整体指向上具有文学人类学的性质。并指出:闻一多正是因为建构了这种可统摄诸多方法的文学人类学的探索模式,他才得以取得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巨大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饶龙隼努力阐发并标举文学制度观念,提出有关文学制度的一系列理论创见。他用“三层位论”“文学间性”等理论命题,有效统合“制度与文学”“文学制度”两个学术方向,从学理创新与范式更替等层面推进,积聚了中国文学制度研究的学科蓄势。他接引廖平以制度研经的学术理念,修复近世以来淡忽的文学制度观念,是对傅璇琮相关命题的因革通变,因此对中国文学制度研究有推陈出新之功。他调整“制度与文学”研究既有的学术格局,开创了新的研究路径、理论命题和学科范式;秉持从元典取精用弘、守正出新的原学品格,为中国文学研究回归民族本位提供价值旨趣。其学术业绩与贡献颇具开示学林之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梅琼林 《黄冈师专学报》1999,19(1):65-68,74
以闻一多的《诗经》、《楚辞》研究为视域中心,探讨了他的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认为闻一多不仅吸纳了清代乾嘉学派以来考据训诂的传统方法,而且娴熟地运用了西方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方法;而这些学术探讨方法在整体指向上具有文学人类学的性质。并指出:闻一多正是因为建构了这种可统摄诸多方法的文学人类学的探索模式,他才得以取得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巨大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2.
以闻一多的《诗经》、《楚辞》研究为视域中心,探讨了他的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认为闻一多不仅吸纳了清代乾嘉学派以来考据训诂的传统方法,而且娴熟地运用了西方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方法;而这些学术探讨方法在整体指向上具有文学人类学的性质。并指出:闻一多正是因为建构了这种可统摄诸多方法的文学人类学的探索模式,他才得以取得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巨大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最近,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发行了由应用人类学专家田广博士撰写的专著《中国人非规则移民北美历程揭密》中译本,并被纳人中山大学人类学文库丛书。前国家民委领导人伍精华同志为该书中文版作序,高度评价了该部专著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无可否认,这是一部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近年来以非规则方式移民北美的一个中国人特殊群体,在他者经济文化背景下调整与适应过程,进行全方位描述和分析的高水准学术专著。作者独到的理论分析范式及创新的研究方法,为应用人类学的文库宝藏增添了新的内容,值得从事应用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一读,也值得研究海外中国侨民社会以及我国国内公民迁徙定居的学者一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诗学人类学角度,对作为中国文学本源的“诗”进行了考论。在对学术史上各种解说予以澄清的基础上指出诗从手从足,它的本源是中国文明最古老的食物分配制度,并进一步讨论了它从一种社会分配制度转换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历史演变环节。中国文化的秘密正在于中国诗学之中。因此本文不仅为中国文学找到了它的历史根源,而且对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谦之作为第一个大力倡导并研究音乐文学的学者,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及时吸取当时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广博的知识素养,从音乐的角度切入,研究中国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流变,不但开风气之先,而且将其上升到方法论的层面,为中国音乐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典范性的参考文本,也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学科领域,其草创之功,值得铭记。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文科学的人类学用来研究文学,就是文学人类学。作者自述他从文字训诂、文献考据入手,由民俗神话学、文化人类学切入超学科、多证据的楚辞研究的过程,企图证明新兴学科“文学人类学”已在中国大陆悄然崛起。作为标本之一的楚辞研究,仍然是寻求人类后设性的“元语言”及其模式和规则,借助它的推绎功能,破译以民俗神话为主的中国上古文化的疑难,并且将其与“哲学-文明史前史”的研究相汇通,从而超越东西方不同“话语”的争执,寻找跨文化、跨语种、跨民族的心灵契合点和对话途径,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略尽绵薄。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余年时间里,中国艺术人类学从蹒跚起步到迅速发展,离不开各位前辈学者、研究人员的不懈探索和努力,一系列的著述不断滋养着艺术人类学在中国萌芽并起步。《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是一部关于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史的专著,梳理了中国艺术人类学从发轫至今的发展历程,通过总结大量优秀论著为我们理清了学术演进的脉络,清晰地展现了一幅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的"知识谱系"图景。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师专学报》2012,(4):F0002-F0002
6月9日上午9时,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和我校共同主办,学校科技部、霞庆文化遗产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青年学术论坛在我校恪勤楼304会议室开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文本阐释,指出文学与人类学的共同取向,文学与人类学对异文化不同角度的认同和关注,以及在双向互动中文学与人类学彼此的共融、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2011年5月,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结合会议"文学向人类学的转向"的主题,回顾了人类学转向的源起与历史,展示了转向过程中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肯定了人类学转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