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巨鹿之战有关记录,多存于《史记·项羽本纪》,若仅以此为据,则似此战之胜全系项羽所部奋击之力;但如结合散见于其他篇章的相关材料,则可知巨鹿一役之能取胜,除项羽所部力战是一决定性因素外,赵国守城军民的长期抵抗、赵国其他地区援军在巨鹿外围的牵制作战,乃至各诸侯援军的存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故巨鹿之战,似可以说是各方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正>何谓“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指从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在本质层面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思维方式。清代郑燮曾云:“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可以说,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围是项羽波澜起伏、壮阔悲怆的一生最精彩绝伦的重要事件。如果说巨鹿一役是项羽走向人生巅峰的起点的话,那么鸿门之宴则是项羽人生由盛转衰的拐点,而垓下之战则是项羽悲剧人生的终点。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如何写项羽,感动读者两千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记》是一部历史性与文学性、客观真实性与主观抒情性相统一的宏篇巨著。《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文学色彩最浓厚的篇章,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豪迈的悲剧英雄。其不朽功勋在于巨鹿之战大破秦军主力,最终导致秦王朝覆灭。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事件对项羽性格、心理和气概做了精采的描写,使项羽形象真实、生动、丰满。  相似文献   

4.
《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重点渲染、描写的篇章。其重点描述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巨鹿之战项羽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错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则留下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怆。司马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通过这三大战役对项羽的经历、性格和心理做了精彩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一个气盖一世、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虽说项羽最终归于失败,但展现给人们的项羽却是一个感情丰富、重情重义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5.
从《孙子兵法》视角出发,探究所得巨鹿之战中项羽胜利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项羽能够与民同心;其次,项羽在平日宽待士卒却不溺爱骄纵,赏罚分明;再者,在具体的作战过程中,项羽强调速战疾战、奇正配合、死地后生等策略。  相似文献   

6.
项羽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叱咤风云、勇武绝伦的英雄人物,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在巨鹿之战大破秦军主力,最终导致秦王朝覆亡,项羽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毫无疑问的定评。而其兵败垓下,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可悲可叹。后人通过大量的诗词对其悲剧英雄形象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对项羽其人,则见仁见智,难有定论。  相似文献   

7.
巨鹿之战,基本上摧毁了秦王朝的军事实力,项羽的政治地位骤然上升,奠定了他在农民起义军中领袖的地位。应当说项羽领导起义军统一中国,似乎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了,但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在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8.
《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通过对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关键场面的刻画,完美地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有勇有谋,天生骁勇善战;目光短浅,无政治雄才大略;仁慈宽厚,多情重义。文章通过项羽形象分析,指出项羽悲剧的根源不在于天,而在于他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在于他人格的矛盾与对立。  相似文献   

9.
’95高考历史试题出了两道考“图”题,颇有特色,耐人寻味.其一,选择题第2题:下列战役中,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是:A.牧野之战B.垓下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 该题设问巧妙,且有新意.一题之中考了教材上的三幅地图,要判断4个战役发生的地点,如果没较准确的记忆,就无法通过比较找到正确的答案.另外,本题也可以用基本史实去推导答案,其过程为:A.牧野之战——商亡周兴,商朝的范围主要在北方.B.垓下之战项羽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从项羽是楚国人,不肯回江东,判断江东在长江流域或南方.C.巨鹿  相似文献   

10.
羊狠狼贪     
芒雨 《初中生》2014,(8):18-18
在刘玄之前的两百多年,巨鹿之战时,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与各路抗秦兵马会于巨鹿。在宋义眼中,项羽是一介武夫,不懂用兵之道。项羽要率兵挺进,对宋义说:“听说秦军在巨鹿围住赵王。我们应该尽快带兵渡过黄河——楚军攻打他们的外围,赵军在里面响应,必定可以击破秦军。”  相似文献   

11.
定陶在秦代属于东郡,是济水以南的重要城邑。公元前208年7月,秦将章邯统帅的秦军主力与楚将项梁在定陶及附近地区展开激烈征战,最终章邯击杀项梁,歼灭楚地义军主力。定陶之战楚军的战败,直接改变了当时反秦起义的格局,项梁的战死,导致了项氏家族起兵的核心力量,以江东八千子弟为主的江东势力受到重创,并对楚国的政局变化与随后发生的巨鹿之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诸多名家将<史记·项羽本纪>"战少利"之"利"释为"胜利",值得商榷.全文从钜鹿战役的史实、"战少利"与项羽当时心理和行动的关系、司马迁<史记>遣词造句的规律以及诸多辞书对"利"的释义几个方面,对"战少利"进行了考释,并兼及语文教科书中的类似错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巨鹿之战"为巨鹿文明增添了历史神韵,也影响了张耳和陈馀的人生。战前的张耳、陈馀志同道合,为理想积极谋划;巨鹿一战,朋友疑忌,反目成仇;战后的张耳、陈馀分道扬镳,皆欲杀对方而后快。张耳、陈馀的人生经历和友谊破裂引发后人对友谊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先欧后亚”战略的结果是中国要在日本的长期围困、缺乏盟国直接有效的物资及军事配合支持的情况下 ,经受住日本最大的军事压力。因长期的超负荷承担战争压力 ,使中国正面战场的抵抗能力日趋下降 ,这是先欧后亚这一战略选择的必然代价 ,但也恰恰是中国为赢得这场战争 ,不惜付出巨大民族牺牲所作出的特殊而又带悲壮色彩的贡献形式。可以说在二战中是以中国的长期虚弱为代价支撑着盟军各条战线的辉煌 ,豫湘桂作战是这一全球战略与中国战场关系的缩影 ,是以牺牲中国为代价换取盟军全球战略实施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5.
战争理论从本质上讲是在一种在"强竞争"的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取胜理论。作为战争理论的巅峰之作,《孙子兵法》提出了以全胜、知胜、先胜、战胜为主要内容的取胜之道。从企业竞争的角度来说,全胜、知胜、先胜、战胜同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动态竞争为特色的企业竞争理论体系,它从竞争的宗旨与竞争样式选择、竞争信息与情报分析、竞争的关键要素、竞争行动的基本原则等方面,揭示了竞争取胜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6.
刘象愚对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的思考存在缺失。他提出的新定义趋于保守,不符合也无助于比较文学今后的发展。国内学界对跨越性的辨析、争论,也忽视了比较文学需要在动态跨越中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清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过程的石塘大捷,即今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石塘镇石塘营盘清军大败耿精忠的战役。此战役是清康熙平三藩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三大关键性战役之一,是处州平叛最后决胜一战,是平定三藩东线力克天险、受朝廷奖励的著名战役。战场地老百姓也一直以各种方式纪念这次战役,以昭示后人:分裂动乱的灾难不能忘记,统一稳定的福祉要格外珍惜。  相似文献   

18.
赤壁之战胜败原因后人多有评说,几成定论。但鲜有从夏口的地理位置、战略形势的角度检讨曹操失败之因。夏口“分荆襄之胜而压荆襄之口”,是荆、扬二州的“心喉”。曹操赤壁之战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夺取江陵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忽视了夏口的重要战略地位,没有乘胜追击势单力孤的刘备,占领夏口这一战略要地,致使刘备得到喘息之机,并与孙权联合,最终导致了曹操的惨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