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舒宪的《文学与人类学》主要讲述了人类学的兴起,文学与人类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将文学与人类学联合起来考察,为文化的文学研究拓宽了更多的可能性。叶舒宪提到在文化趋同时代,求异思维的重要性,因此地方性知识,体验性知识,原始文化等被提出来以保持人类思想之“异”,而“求异”思想的存在不仅仅受到文化趋同的大背景影响,同时也是对工具理性的反叛。  相似文献   

2.
叶舒宪教授是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积极倡导者及革新者之一。从他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之路可以看出,他常常能引风气之先并给人以学术启迪性,是因为他能从个人的学术之路以及国际学术思潮的变革中不断地调整自己,反省自己,超越自己。经过近30年的努力,由他所倡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已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及好评,他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学提供了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由于叶舒宪的大力倡导与实践,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影响日益扩大,进入诸多高校文学院、历史学院、外语学院和文学、民俗学等研究机构,又通过这些机构与部门的研究扩大到整个文学研究领域,使中国文学研究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一个阵容强大、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特色鲜明、具有明确领军人物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新学派。我们吉林师范大学这个中国北疆地区的普通高校,受到叶舒宪及其治学思路的影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是一个个案,但它很真实地表明了文学人类学派对文学研究的重大影响;由我们这个普通高校的变化,文学人类学新学派的学术价值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和人类学各自的特点及二者的区别入手,观桑文学对人类学的影响和人类学对文学的渗透即二者的双向的视野和认同,促进我们对文学人类学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2011年5月,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结合会议"文学向人类学的转向"的主题,回顾了人类学转向的源起与历史,展示了转向过程中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肯定了人类学转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段祥贵 《高教论坛》2012,(12):57-60
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文学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在本质上指向一种以跨学科为精髓,以比较文学为方法,追求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文学人类学。从文学人类学视野出发,外国文学教学应坚持在文化大语境下把握外国文学,坚持比较文学观念,坚持人文精神等教学理念;应重视一些边缘性的文学、生态文学、东方文学以及与文学相关的国外文化等方面内容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从科学与文学关联的角度关注"人类学写作"问题,讨论写作的人类性和人类写作性;提出"人类学写作"就是人类自我认知的文本呈现,是人类文化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8.
《云南教育》2009,(19):14-15
“云南不能老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地处边疆,比其他省份落后一点也是应该的’。我们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尤其是云南的教育,要以世界的眼光来审视。”  相似文献   

9.
2012年夏季在重庆永川举办的教育部首届"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高级研讨班"上,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性质得到再次界定,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文学、人类学、历史学、符号学、教育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跨学科的讲述与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10.
“观”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本体诠释学的意义.“观”牵引出人多向度的认知方式、人与物之间互为主体的存在结构、“天-地-人-神”彼此勾连的人类源初信仰之域,从而指导人去选择处理社会人生世事的方法与态度.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知名学术杂志《当代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共同主办的“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国内外理论界和创作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作家等16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大会围绕“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与中国”这个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这次大会进行总结:文学的全球化:选择与承担;世界文学的理论构建:动态与走向;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影响与创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观"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本体诠释学的意义。"观"牵引出人多向度的认知方式、人与物之间互为主体的存在结构、"天-地-人-神"彼此勾连的人类源初信仰之域,从而指导人去选择处理社会人生世事的方法与态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写作与世界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者从1927年撰述世界文学通史类著作至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展现了深具特色的世界文学观:有"排中"的世界文学史,也有中国文学包含其中的世界文学史,后者更有利于呈现世界文学的整体面貌;在后一类世界文学史著述中,"中国文学"的位置有多种体现方式。中国的世界文学史类著述强调东西方文学的二元对立,以及东方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在世界文学史动力理论的探讨上,中国学者提供了阶级论、人性论、世界主义三种有价值的模式;中国学者撰述的世界文学通史,其构成因素基本上只取那些在国别文学中"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品",而国际间对此却有更丰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的文学观念具有十分独特的思想文化意义。西方人类学思想触发了他对文学的深层思考,从而把文学研究导向了关于人的生存意义的叩问,但他并没有盲目地随从,而是回到了本土的文化语境中来设问,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学观念的精神文化向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文本阐释,指出文学与人类学的共同取向,文学与人类学对异文化不同角度的认同和关注,以及在双向互动中文学与人类学彼此的共融、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地域文学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在地域文学研究中,不管是对于地域作家(群)的研究还是对地域文学或地域文学流派的研究,都离不开地域环境、地域文化(民俗)以及蕴于其中的生存哲学。以文学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地域文学,能拓展视野,突破创作和研究的狭隘,深化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较长时期以来,人类学研究的对象通常被认为是文化,而且主要是关于异邦或远方的民族志书写。这其实是不对的。至少很不全面。就其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情况来讲,人类学无论在起源、分布还是过程等方面都难以被限定于任何单一的定义之中。经过了“后殖民”及“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之后,即便在西方学界,人类学也发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在“诺尔贝文学奖”的大门外徘徊。窥见门内熠熠闪光的奖杯,表现出不屑一顾或奉若神明的姿态,都是要不得的。文学绝不能在自己“家”里兜圈子,需要寻找与沟通对话的桥梁,以便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一桥梁,就是人类共性。人类共性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原始共性;二是精神共性;三是人道共性。每个层次都有两个相对的因了子,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两因子的扬抑褒贬,铺就一条走向世界和通衢。  相似文献   

19.
世界文学是美国初、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五种美国中学的世界文学教科书共选录中国文学作品71篇,包括先秦典籍、中古诗词、现当代作品、民间故事、美国华裔文学等。教科书对中国文学评价很高;在选录时,重视中国文学中能够反映普世价值的作品。教材或以主题编目,或以区域和时代划类。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的教学案例很好地体现了五种教材强调的整体语言艺术教学方法。美国的中国文学教学特点表现在:具有系统性,强调整体性;具有广度、深度,而且注重有意义的主题教学;注重从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语言表达技巧、语体风格等各方面去讲解所选作品;注重激发学生思考创作。  相似文献   

20.
涂皓 《教育》2012,(11):25-26
5年前,科普作家方舟子就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中国在推行眼保健操,而中国学生的近视率却排世界第二。”今年7月,一则“眼保健操残害中国青少年50年了,全世界仅中国做眼保健操”的微博在网上再次引发热议。青少年近视人群的日益增长说明需要更多的护眼知识来保护自己青少年学生。青春期和青春期之前是防治近视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眼球定型了就基本很难治疗了。所以青少年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