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中风俗与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具有地域性特点。俗话说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风俗的地域差异是划分文化区域的主要指标 ,也是构成一个地区直观和特色文化的因素。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说 :“凡民函五常之性 ,而其刚柔缓急 ,音声不同 ,系水土之风气。”此言点出了风俗与地理环境的紧密关系。风俗包括的内容较为庞杂 ,各地的风气习尚、婚丧礼仪、迷信淫祀、民歌俗谚无不包含其中。总的来说 ,风俗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区域文化性格 ,即人的性格、气质、意志、语言和社会意识、社会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 ;二是风俗的形成、发展和变迁受自然环境、社会环…  相似文献   

2.
刘善龄 《寻根》2010,(1):4-6
<正>鲁迅小说《祝福》写岁末年终祭祀,场面肃穆祥和,充满虔诚,透尽喜气。小说营造这么个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稍施笔墨就将祥林嫂的凄婉人生衬托得越发悲凉。祥林嫂悲剧故事广为人知,但对鲁镇的年终大典,就连作家张爱玲晚年也还说她不懂。可周作人却说"年底有这祝福的风俗的地方可能很不少",只是有这风俗的地方大致都在江浙,各地所称未必都是"祝福"罢了。  相似文献   

3.
黄林 《寻根》2013,(4):73-78
休闲,不仅是现代人崇尚的时风,也是各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文化。就我国藏区而言,各地也不乏多种风格和形态的休闲传统风俗。每当此时,藏族同胞们就会在平时的忙碌中停歇下来,到大自然中去享受阳光、河流、清新的空气和山川美景带来的惬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形成了诸多明珠高悬,光彩夺目的节日风俗。这种节日风俗和其他风俗一样,都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反映了各个民族生息、发展、进步的过程。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面镜子,照耀着历史的兴亡和覆灭。风俗的命名,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5.
赵会会 《寻根》2011,(5):37-38
在一些地区的丧葬风俗中有一撒灰习俗。在死者尸体火化或埋葬之前,只要死者的尸体路过谁家门口,那户人家就要在门口两边点上两把火,象征两座山,然后撒上一道灰,象征一堵墙,用来防路过的死者鬼魂串门,此灰人们叫做“拦门灰”。这只是各地以灰驱鬼避邪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庄小芳 《寻根》2012,(1):41-44
台湾岁时节庆及风俗民情,几为闽南风俗的翻版。杂糅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的闽南风俗,经闽南移民流传至台湾,在台湾深深扎根,浸透到台湾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福建岁时节庆风俗中与女性相关的部分,也成为台湾妇女生活的一部分,有些还在流传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7.
任崇岳 《寻根》2007,(3):4-9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寒的漠北草原,社会风俗与中原的汉人迥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蒙古人的社会风俗有了一些变化,但大体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人们通常认为蛇是险毒的动物。然而,只要到印度的一个小村寨希拉尔去一趟,就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希拉尔距离孟买二百五十公里。那个地方的居民对蛇非常崇拜,敬如神明。在希拉尔,每年雨季都要举行富有风情的庆祝活动——“那伽潘奇米”。希拉尔远离繁街闹市,在印度的旅游指南上也找不到它,然而节日那天却有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和旅游者云集于此。印度各地都有欢度“那伽潘奇米”节的风俗。人们在泥塑石雕的蛇像旁举行隆重  相似文献   

9.
贺年片     
刘善龄 《寻根》2001,(1):92-96
贺年片是一种舶来品,但在西方贺年片传进中国之前,中国已有投柬拜年的风俗。柬通“简”,信札、名帖的通称。作为名帖的柬,又叫名刺,用现代话说就是名片。以名片拜年的风俗直到民国初年还很流行,1928年《申报》上有一篇《三十年来上海阴历年节之变迁》,谈到19、20世纪之交,投柬拜年风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朴尚春 《寻根》2010,(2):39-40
<正>朝鲜族妇女端午节打秋千的风俗由来已久,此风俗形成于朝鲜半岛,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清朝中后期,原居朝鲜半岛的一部分朝鲜族居民迁徙鸭绿江、图们江北岸的东北边陲时,把这一风俗也带到了中国。朝鲜族把端午节称为"天中佳节"。古时候,朝鲜族居民在端午节早晨首先要"供奉龙神"——往牛棚里撒饭粒,而后让"枣  相似文献   

11.
清代以记事为主的竹枝词,语言生动,贴近现实,保存了丰富的风俗资料。清末十余年的“新政”,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了社会风俗的变化,动摇了清朝的现存秩序,北京是清王朝都城,北京的变化是中国城市变化的一个大概缩影,读以下几首竹枝词,便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清末商界风俗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商界风俗的嬗变●余子明清末商界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它的风俗呈现出新旧交替、良莠不齐的状态。在传统社会里,崇尚俭朴、洁身自好被视为美德。近代以来,由于风气大开,观念发生变化,奢靡之风开始兴起。南京夫子庙、秦淮河一带是商业繁盛之区。一些...  相似文献   

13.
在江西于都县农村,大年初一的第一顿早饭叫“新年饭”:这是客家风俗。  相似文献   

14.
《寻根》2016,(5)
正蚕花节是江南独有的节日,也是江南独有的风俗,就地域而言,具有鲜明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集中在湖州善琏含山、德清新市和桐乡乌镇的三角地带,当然,从广泛的意义来讲,江南蚕桑区都有这样的风俗,但以此地为最。在吴越文化中,养蚕和种稻一样,是农民一年中的头等大事,关系生计问题,也影响到子孙繁衍。千百年来,人类的  相似文献   

15.
张韶华 《寻根》2022,(1):112-117
元朝时期,火葬颇为流行.由于版图广袤、族群众多,元代的火葬风俗具有多元化色彩.这其中,有两个比较特别的现象:一是道士使用火葬;二是畏兀儿人效仿汉人,将骨灰包裹成人的模样.前者关乎火葬行用的人群,后者涉及死者骨灰的处理方式.两者在纷繁复杂的元代火葬风俗体系里处于边角的位置,但其存在也反映了元代火葬流行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哭丧     
赣南属客家地区,那里的民情风俗很独特,尤其是“哭丧”的民俗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杨敏 《华夏文化》2011,(3):40-42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其散文中对秦腔的描写,让许多对戏曲感兴趣的人由此跨入了对秦腔这一传统经典曲目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任崇岳 《寻根》2006,(3):21-26
建立过辽朝的契丹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其族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鲜卑人,至元魏时,这支少数民族自号契丹.尽管这一民族因与其他民族融合而不复存在,也有学者说如今的达斡尔族就是契丹族的遗胤,但达斡尔族与契丹族毕竟不能划等号.一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社会风俗,已经湮没无闻的契丹人有什么样的社会风俗,至今仍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镇墓兽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人信奉“灵魂不死”观念,认为人死后进入幽冥之都,也是有善恶之争,一方面鬼怪横行,一方面又有法力通天的各种鬼怪的克星。所以我国很早就有为死者驱祟避邪的风俗。镇墓兽的出现就是这种风俗的体现。在幽冥之都对死者威胁最大的是罔象。《风俗通》载罔象喜食死人肝脑,人莫能禁,唯方相氏可以制服,这和《周礼》的记载是一致的:“方相氏入墟驱魍象,魍象好食死人肝脑,人家不能当,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禁御之。”与此类似的说法是秦穆公时,陈仓人掘地获一怪兽,其状若羊,此人欲将其献给官府,途中遇见两童子,童子告诉他,这种怪兽叫“”,常在地…  相似文献   

20.
顾农 《寻根》2010,(6):15-18
一女娲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神之一,其神奇之处一是治水,二是补天,三是造人。她的造人完全自力更生,无须外力,乃是典型的"孤雌生殖"。《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