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锦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23-125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就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翻译的全过程展开描述与分析,旨在说明二位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方法的选择是其对"需要"、"能力"及"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文学译作的民族性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反映在那个民族的传统的文学手法和文学体裁;其次,从谚语、俗语和成语之类反映出来;再次,体现于生活画面的民族特点;最后,体现在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本文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Uncle Tom’s Cabin黄继忠译本中民族性的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焦飏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57-158,160
“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文章从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严复《天演论》的翻译做出解释,指出严译《天演论》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是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有意图的跨文化的互动活动,译者决定翻译目的,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翻译目的。通过对Uncle Tom’s Cabin和《红楼梦》各自两个译本的分析,得出不同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国度和文化等,都会照成译者翻译目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各自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5.
拟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视角,通过对不同历史背景下出版的UncleTom’s Cabin两个不同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规范,并解释两个汉译本中存在的诸多不同的翻译现象。  相似文献   

6.
选取康馨和任溶溶两位译者对《夏洛的网》的翻译,从翻译过程多维度,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探讨两个译文的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以《平凡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译者怎样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转换以得到一篇"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翻译适应选择论观照下的辜鸿铭《论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适应/选择”为理论支撑,构筑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理念,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分析辜鸿铭在《论语》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进而指出在古代经典的翻译中译者应该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李霁野、黄源深的《简爱》英译本各有千秋。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出发,对两个译本进行了评析,旨在阐释两个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上对原文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以《艾伦秀》的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本文将字幕翻译的特点和翻译适应选择理论相结合,简要阐释译者如何在字幕翻译的生态环境中实现语言、文化、交际的适应与选择,呈现给目的语观众准确而又贴切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英译一直是困扰翻译界的重要问题之一.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审视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研究从该理论的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等多维度转换对我国八大传统节日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整合适应度较好的英译,并对那些不能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英译作必要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王晓燕 《考试周刊》2012,(91):18-19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各种文本翻译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分析广告翻译,从而寻找出广告的最佳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基础,提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观点.郭沫若所译《西风歌》,揭示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的文化战略决策,而中国文学典籍的翻译是华夏文化向西方传播很好的途径之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至关重要。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分析杨译《红楼梦》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特点和翻译策略以探索中国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5.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拟以李继宏先生的畅销译作《追风筝的人》为例从语言维的角度分析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16.
景观设计术语除专业性、约定性等术语共有特点之外,还具有独特的广泛性。译者在翻译景观设计术语的过程中,会遇到一词多义和日常词汇术语化等难点。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针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探讨景观设计领域中有关术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诠释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的一个崭新的视角,是生态翻译学建立的根基。《祝福》的翻译是一个适应选择的过程,既包括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也包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语言、文化等维度上对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18.
马鸿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112-113,119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翻译界的一个难题,在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一直缺少科学、规范的参考.本文拟以翻译选择适应论为指南,通过对比几种常用文化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来分析和时比文化词在翻译过程中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9.
钱锋 《海外英语》2014,(5):126-127,130
翻译适应选择论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理论,他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完成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之作,该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对林语堂和Davis对《桃花源记》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林语堂的译文在文化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Davis译文在语言维和交际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总体上Davis译文的多维转换程度和适应整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China English即"中国英语",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中国英语是否应该存在争论不休,持肯定、矛盾、否定态度的学者各执一端。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之后,又将何去何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应运而生,将翻译研究引入了"生态"这一大潮,可视为"生态转向"的开拓者,他提出了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拟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通过实例分析,对China English存在的合理性进行探讨,认为China English实至名归,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