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晋之际中国古代社会与历史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其中涉及西晋灭吴实现统一与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就地域而言,这两件大事皆与江东地域社会有关。灭吴后如何消除地方反抗势力以稳定江东局势?西晋崩溃过程中,如何打消江东地方社会的割据念头,从而为此后中土士庶南迁避难提供前提条件?这都关乎中国历史的走向。关键时刻,因地缘关系而与江东地域社会颇多联系的广陵华谭参预其事。华谭入洛后受到晋武帝的亲自策问,建议进用江东贤能才俊以缓和地方对抗,巩固统一;西晋末华谭又受命劝诫与警告江东地方分离势力,促使其放弃割据幻想,从而为此后北人南迁、重建东晋奠定了基础。华谭身处历史转折的关头,参预创建历史新格局,值得称说。  相似文献   

2.
一在元末明初的几十年中,由于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到处是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景象。山东河南多是无人之地;中原诸州,则是“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民物凋丧,千里坵墟”,因此“耕桑之地,变为草莽”。河北州县,同样是“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的荒凉地区。其他如繁华的扬州,在朱元璋占领时,居民只剩下十八户了;江都在兵燹后,民死徙者十七八;濠州到应天一带,则是“百姓稀少,田野荒芜”、“骨肉离散,生业荡尽”。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战乱后也成了“居民鲜  相似文献   

3.
二夹弦属于我国的地方戏曲,主要是流行于河南、山东及安徽的部分地区。河南和安徽地区的多叫"二夹弦",山东称为"两夹弦"。因为其浓厚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为其主要的伴奏乐器——四弦是用四根琴弦分别夹着两束马尾进行演奏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4.
胡综     
胡综胡综(?一公元243),字伟则,汉末汝南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少孤,随母避难江东。在孙策领会稽太守时,胡综十四岁,为门下循行,在吴与孙权一起读书。孙策死,孙权为讨虏将军,以胡综为金曹从事,一起讨伐黄祖,拜胡综鄂长。孙权为车骑将军,建都京(今镇江...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说:“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故托命河西之士庶犹可以苏喘息长子孙,而世族学者自得保身传代以延其家业也。又张轨、李暠皆汉族世家,其本身即以经学文艺著称,故能设学校奖儒业,如敦煌之刘昞即注魏刘劭《人物志》者,魏晋间才性同异之学说尚得保存于此一隅,遂以流传至今,斯其一例也。”在十六国大乱时期,河西走廊的秩序确乎是比较安定的。在当时“割据之雄”中,李暠的经学文艺确乎是比较有名的。  相似文献   

6.
市民素质是指某一城市居民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一般由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人格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所构成,它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是一座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市民教育的普及深入,我市市民综合素质稳步提升,为扬州形象塑造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市正在积极谋划跨越式发展,为建设人民富裕、社会安康、生态宜居的新扬州而努力奋斗,这些都对市民文明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河南孔子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孔子祖籍,周游所到的今河南行政区划内的封国,孔子河南籍贤弟子,河南历史上的著名书院与遍布河南各地的孔庙遗址,《诗经.国风》里的河南地方歌谣等五个方面。积累丰厚,形态多样,级别较高,是发展孔子文化产业的基础。以文化产业层理论为视角,以山东为代表的当代孔子文化产业起步早、效益好,具有规制经济的特点,但表现出的问题也还有待解决。借鉴山东的成功经验,借助于政策优势,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是河南开发孔子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基于河南省作为孔子文化产业补充区的发展定位,河南省可以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儒学教育业和艺术表演业,走一条联合、协调、借势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注译与评析     
①过江诸人,西晋末年五胡乱华,黄河流域被侵入中原的外族占领,中原士大夫相率过江避难。琅琊王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了东晋王朝。美日,风和日丽的天气。辄,常常。新亭。亦名劳劳亭。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面。藉卉,席地而坐,坐在草地上。②周侯。即周(岂页)(yǐ)。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平舆县)人,官至尚书仆射。  相似文献   

9.
姜夔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既是诗人、词人、书家,又是音乐家,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今传有《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是姜夔在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从汉阳顺江东下,路过扬州时写的。沈括《梦溪笔谈补》中写道:“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十三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可见当时规模之大。到了宋代,金兵南侵,三次“窥江”,使扬州遭到野蛮、惨重的破坏。南宋有好几位词人写过扬州兵后的残破景象,其中以姜白石的《扬州慢》最出名。词前有一小序,交代了过扬州的时间、见闻和  相似文献   

10.
刘大櫆弟子朱孝纯,交游广泛,一生可以分为京师求学、为官四川、任职山东、任职扬州等四个主要阶段,交游人物主要有康邸旗人幕僚、地方中下层僚吏、画家与文人等,平生与姚鼐、王文治最契,在军功、城工、治河等政绩外,尤重文化事业,在巴蜀、泰山、扬州等地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扬州的夏日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有念过唐诗的人,在他心里,  相似文献   

12.
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大多属于自主性的人口流动,一方面由人民自发形成,另一方面则由政府提倡促成。这些移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他们通过海路、铁路、陆路进入东北,而且大多北上,寻求生存。"民国"时期东北的移民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1930年是东北移民高潮兴起阶段,每年约百万人。移民进入东北后,在南满地区留居的很少,大多数移民则沿中东铁路继续北进,散布于吉、黑各县及鸭绿江流域带。在"民国"时期的移民高潮中,移入东北的居民还有外国人,如朝鲜人等。这种大规模的移民现象,不但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涨,加速了东北各民族的融合,而且也加速了东北各地特别是东北北部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李白还是个四海为家的人。他一生中至少成过四次家,最初招赘在湖北安陆,娶了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生下一子一女;许氏死后,他跟一刘姓女士同居;后来又在山东济宁跟另一不知姓名的女士同居(村野也传是入赘),并生了一个儿子;后来他又跟山东那位女士分手,在河南开封再度入赘,娶了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他的家乡可能在四川绵州,也可能在吉尔吉斯斯坦,事实上他从来没有真正的家乡,或者说每一个漫游的地方都曾经是他的家乡。像李白这样的生活,肯定离不开钱,因为走陆路要雇车,走水路要雇船,即使李白武功高强,能够陆地飞腾、登萍渡水,他也李白是个喜欢漫游的人,他从18岁到62岁,每年都要出去漫游一阵子。有很多地方他是一去再去,譬如扬州,譬如武汉,譬如太原,譬如开封,去了就住下来,住烦了再离开,隔不了几年,又故地重游。  相似文献   

14.
无悔五丈原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醴酒洒江,横槊曹公。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天下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在悠悠的乐曲声中,你羽扇纶巾,峨冠博带,踏着那个豪杰争雄的时代的风尘,带着几分自信和从容,带着几分凄苦和无奈,向我们  相似文献   

15.
最早知道扬州很美,是从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名句里……诗词中的扬州清丽雅秀,无限风情。历史上的扬州曾是江南最繁华的地方,也是最奢靡的地方。古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见那时到扬州去是人生的一大梦想。  相似文献   

16.
合并办学之路走对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原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和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由联合到合并新组建的扬州大学,在探索建设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新路方面,已有八载。八年来,学校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失时机地推进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和学校工作重心的转移,走过了一条从联合办学到实质合并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刃、学之路。实践证明,合并办学的道路,我们走对了,学科专业得到了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资源比较充分地发挥了作用,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一、按学科群重组,构建了综合大…  相似文献   

17.
"州",读zhōu,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尔雅·释地》:"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州,古时的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名,所辖地区的大小历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河南一度掀起地方自治热潮,从设立地方自治筹办处、训练自治人才到两级地方自治的展开,进行了一次失败的政治试验,而地方自治之所以无法顺利推展,既有制度不良的原因,也有经费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截至目前,我委“管养分离”改革进展是比较顺利的。山东河务局济阳局、河南河务局原阳局作为试点,是在委直接指导下完成的。这两个试点单位的改革进行完后,山东河务局9个县局、河南河务局9个县局的水管体制改革六月中旬之前也将全部完成。从开始改革到现在,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河南地方自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河南一度掀起地方自治热潮,从设立地方自治筹办处、训练自治人才到两级地方自治的展开,进行了一次失败的政治试验,而地方自治之所以无法顺利推展,既有制度不良的原因,也有经费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