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纪录片创作争论,大多离不开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本从多个角度对当代纪录片创作主体意识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纪录精品应该是主体和客体的辨证统一,纪录片的主体意识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两个层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在纪录片创作中,主体是指纪录片的创作者,客体是指作为创作者拍摄对象的客观现实。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创作者经常要直接面对作为客体的客观现实。因此,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艺术创刊中,策略观念已受到重视。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从操作层面看,来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策略的结果。要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就要采取一套相应的策略。艺术作品自主体、媒体、客体等三个因素构成。艺术创作的基本策略就是在这三者之间用旋,并由此派生出一些具体策略。在纪录片里,客体是纪录下来的客观现实,主体是感觉不到的,媒体是消极的。纪录片的策略,就是要竭力维护客体的客观性,为此才把主体置于感觉不到的状态;为了不暴露主体,又要有控制地使用媒体。纪录片的策略集中到一点,就是处理客体与主体关系的策略,而运用策略的最终目的,是要追求纪录片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文学是一种由心灵到形象的艺术,那么纪录片就是一种由形象到心灵的艺术。靠形象展示心灵的创作形态,就决定了情感在创作中的特殊地位。凡是称得上优秀作品的纪录片,无不是创作者在对表现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相当程度地注重了情感的表现。纪录片的情感有三层意思:一是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即对表现对象的态度、倾向和评价;二是在拍摄过程中对表现对象的情感的捕捉与引导;三是在节目编辑制作过程中对情感的经营与把握。纪录片的情感存在于创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存在于创作的全过程中。除了主体对客体的情感反应之外,更多的则是…  相似文献   

5.
邓文霞 《档案管理》2022,(1):117-120
社会记忆具有多层次主体、多种类客体、多向度时间等特点,展现出超个体、超生命、跨时空积累记忆的功能.档案和纪录片的融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记忆的保存和价值发挥.文章首先梳理纪录片创作中档案的应用现状,再分析其所遇到的障碍并提出改进策略,最后以微纪录片《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为例,重点分析档案与纪录片的有效融合是如何记...  相似文献   

6.
在纪录片创作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元素?笔者认为真实感的营造、真诚的创作态度和导演意识的贯穿是纪录片创作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观感的纪实性电视节目。 从近年来获得大奖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创作手法的纪实性走向。同时,这些纪录片呈现出如下一些共同的创作特征。 (一)主体意识的含蓄化 以往的纪录片创作中,“画面+解说”曾是十分流行或典型的表现手法。而当代纪录片的本性却恰恰排斥这一切。声、画不再是为叙事表意而任由创作者支配的调色板,而是属于生活自身。由于生活成为当代纪录片表达的最直接源头,因此,主体意识在创作…  相似文献   

8.
(一)说起纪录片的真实性,不能不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决定意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另一个方面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我们应以这样的观点看待信息的反映过程和电视纪录片的采制过程。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是纪实的,是原生态,这连一般受众也都知道。原生态纪录片创作中难免也有主体意识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这似乎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在多年以来的纪录片创作领域,有人竟片面地将两者截然分开,  相似文献   

10.
张兴动  陈宇翔 《传媒》2018,(5):82-84
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变革,"微纪录片"这一新的样态应运而生.同时,创作方式的变化也对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微纪录片"这一新的纪录片类型为研究主体,从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以及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优势与引导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归途列车》为例,阐述了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创作的时代意义,剖析了制约该类纪录片创作的各种现实难题,并从政策与管理和制作主体两个角度,提出全面加强和推动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创作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丰富的编导创作实践出发,认为纪录片中任何"客观"都是主观选择后留下的,和"客观"相对应的"主观"是纪录片创作中无法回避、无处不在的主体元素;文章从节目主题、拍摄素材、拍摄手法、编辑方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米洁  徐莹 《东南传播》2021,(6):135-137
战疫微纪录片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型纪录片形式.从创作主体可分为官方、民间以及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形式.本文从拉热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出发,从叙述者、叙事手法的层面对官方和民间两种战疫微纪录片的创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从创作主体的风格和叙事的视角、群像叙事手法以及叙事推进方面都有不同特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战疫微纪录片已成趋势,融合创作在视角和价值的层面上都更能凸显叙述内容的真实力量.  相似文献   

14.
霍玉华  钱淑芳 《传媒》2021,(9):66-68
网络时代,受众年轻化、观赏便捷化,对微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基于受众的情感诉求、认知诉求和体验诉求的视角,分析其在视听语言方面所呈现出的内容美、技术美和文化美.同时,从大众审美的视角认识互联网时代微纪录片创作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联,探讨多屏时代纪录片创作手段及创作形式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平衡是一种艺术,在纪录片创作中也是这样。注重平衡的纪录片总是主题很鲜明,叙事很流畅,情绪很饱满。人是纪录片的叙事主体,不管是自然类还是人文类纪录片,都离不开人,或者被拟人化的物。自然类纪录片也会将大自然中的万物拟人化,去展现他们的生存、觅食和繁衍。人文类纪录片重心就在人,人是各类题材纪录片中最活跃的主体。对于纪录片中平衡的表现,有各种手段,有信息说明性手段,有观点表达性手段,但是故事化手段是最适应纪录片表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元旦尖措 《传媒》2016,(5):76-78
我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的生态恶化,不仅促使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同时也促进了生态主题电视纪录片的繁荣与发展.反之,生态主题电视纪录片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段的进步,也对传播生态和谐理念,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通过梳理30年来我国创作的以生态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研究并诠释了这些纪录片所展示的生态和谐观,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纪录片本身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纪录片而言,纪实是一种品格,是一种风格,而不是创作的目的。创作的真正目的是创作者借助可视形象解释历史,寄托自己的情感,并以此去震撼观众的心灵;是创作者通过对客体的关照,实现与观众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本文通过分析纪录片《牧魂》的客体呈现及其对客体与创作者、受众三者关系的阐释,在了解其主题、内容细节、镜头语言和画面语言、语言元素等基础上将纪实品格上升为思维品格。  相似文献   

18.
罗迎春 《传媒》2021,(15):68-70
叙事主体即讲述人、主持人,是微纪录片中的重要叙事元素,在微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情感基调、话语风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创新叙事主体的讲述方式能够提升微纪录片的传播力.本文以湖南电视台大型微纪录片《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为例,探讨该节目是如何通过阶段化的叙事主体创新、多样化与风格化的叙事主体策略提升节目品质,以期为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99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第一部情景再现样片<忘不了>,此后,情景再现这种手法便在我国纪录片创作中广泛应用开来."这种创作手法以其新颖、形象的特色得到许多纪录片创作者的喜爱,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场不足造成的情节‘断点',活跃了原本沉闷、单调的‘纪实'空间,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段."①情景再现的引入使得纪录片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丰富,更使纪录片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很大延伸,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电视纪录片是含有主体意识的纪实性电视作品,当它经过相当一个时期的拍摄和资料积累,与拍摄对象发生协同、共振,而产生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对人类生存具有启发意义的作品时,就不再是声画元素构成的简单完成体了。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情况看,9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