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船》的叙述者构建在叙事主体中回溯了"文革"时期洼狸镇的怪诞往事,并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侧面加深叙述,分层地演绎出那段历史的真相,和线性叙述的叙事主体紧密交融。小说善于通过不同人物各自立场的回忆揭示洼狸镇镇史中的残酷真相,突出中国近代乡镇的历史风貌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张炜的《古船》是一部展示家族主义精神由盛到衰的小说。他把家庭这一特殊社会群落引入历史现实,通过家庭主义精神在家族个体的体现,揭示出存在于民族心理中痼疾。张炜以家庭结构为《古船》的潜结构,通过家庭主义同洼狸镇生活的融合与悖谬,从而建构出新时期民族心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张炜从短篇《一潭清水》而引起文坛的注目开始,连续发了《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等一系列颇受人称道的中短篇小说,至今,又推出了气势不凡的长篇力作《古船》。《古船》所展示的基本事件是:三中全会后,芦青河畔的洼狸镇粉丝大厂为赵多多承包,并日益成为赵多多谋取私利的工具。解放前曾经营粉丝大厂的隋家族的后代隋见素出于  相似文献   

4.
"老磨屋"是《古船》中一个重要的空间意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洼狸镇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而且在它的身上寄寓了作家对历史、民族、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它在文本中还起着潜在的结构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古船》以厚重而质朴的笔调为我们精心勾画了处于城乡交界的“洼狸镇”近半个世纪的人事变迁与时代嬗变。作者张炜怀着对传统文化暖色调的向往,思考着民族文化的出路与方向。其中几个主要人物作为各自代表的一种文化品格,深深扎入我们数千年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寄寓了中华民族走出困境,伟大复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张炜在《古船》中通过对洼狸镇四十年苦难历史的叙述,反映出现实的伦理道德,并进一步揭示人性的美丑,探寻苦难的根源,意在用道德走出一条救赎苦难的坦途。但作家对传统家族文化既批判又认同的态度,以及他的道德理想的不切实际又会给人带来新的压制。  相似文献   

7.
在《古船》里,苦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生活在洼狸镇上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姿态面对苦难的生活。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追求的态度,对苦难对恶势力的不屈不挠的抗争。不管是出于个人目的还是家族利益,亦或是对人类生存的考虑与人伦道德的担忧,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生活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古船》以宏大的场面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当代农民为命运进行抗争的生动画卷。尽管历史铸就的苦难象泰山一样背负在主人公身上。但作家仍然从普遍的人性,崇高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讴歌颂扬了其笔下人物企图普渡众生的苦行僧的形象。本无意以一个道德家的口吻评《古船》的高低优劣,仅仅从人性,人道主义这个独特视角对作品进行解析阐释,轻期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古船》男、女形象群的剖析,探寻三种不同的救渡方式,以及女性抗争后的悲怆境地,进而透析《古船》中挥之不去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介绍了在全国高校中唯一开设的《中国造船史》课程(湖北省精品课程)的基本内涵及具备的特征,并在此基本思想的指导下,以古船复原技术为线条,引导学生理解古船文化内涵,通过师生互动复原古船探讨了中国古船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培养理工科生既开拓又严谨的工作作风,满足社会对探索性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1986年,《古船》刚发表,不仅大陆,而且香港,台湾的读书界都掀起了《古船》热,大陆评论界称它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基石”,香港评论界称它为“十年来大陆小说中的极品”。  相似文献   

12.
1992年10月15日的《新民晚报》上有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话是:自从拍出了赵焕章的“农村三部曲”和后来的《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走出地平线》等一系列反映农村新人新事的片子之后,观众开始刮目相看。话中提到《篱》剧,引发我想到了剧作者的《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等三个剧名来。  相似文献   

13.
《古船》是张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对小说外部时间架构和内部时间的剖析,来说明这部小说突破了我国传统长篇小说在时间上纵向延展的写作方法,是有意识地丰富作品的时空关系,使人物、事件、情节获得较强的立体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与思考。《古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长篇小说写作技巧的一个创新。  相似文献   

14.
《古船》是一部记录家族、争斗、苦难以及社会变迁的历史小说。该论文旨于对《古船》中的人物进行文化层面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喧哗与骚动》和《古船》两部作品的文化背景不同,风格也相去甚远,但都表现了历史转形时期文化道德的蜕变和不同人物的价值取向。两位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个人道德心理的审视,反映了广阔的时代画面,表达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深深的道德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6.
我市农村地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在学生激增和面对种种难题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调整研究,经过多方论证,上上下下一致认为,要完成农村的“普九”任务,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把农村的中小学划归给乡(镇)管理,把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落实到乡(镇)。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在全市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我们确定了“以乡(镇)为单位,全面实施,分期达标、  相似文献   

17.
张悦华 《成人教育》1996,(11):25-26
对乡镇成技校建设与办学模式的思考张悦华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农村成人教育重要基地之一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乡镇成技校)迅速发展并日趋完善。1995年8月,国家教委印发了《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规程》(以下简称《规程》)...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委印发《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规程》1991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大力发展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意见》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含成人教育中心校)迅速发展。1994年全国乡(镇)成...  相似文献   

19.
张炜创作的主导艺术风格和价值取向藉其主要作品《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等和部分短篇小说得以展现。其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文精神,并且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古船》阶段表现为对人的自由、尊严的追求;《九月寓言》阶段表现为对人的生存方式的思考;《柏慧》、《家族》阶段表现为对丑恶的批判;对理想、信仰的坚守。与此同时,其作品也表现出对人道精神的理解的抽象化,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片面化等缺陷,并显示出保守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20.
2001年6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0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决定》和《通知》精神,一年多来,全国农村普遍进行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基本撤销,乡(镇)中心学校正在逐步建立,但在这一改革中也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和疑难问题,诸如为什么要设立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应当如何设置,乡(镇)中心学校又应当如何实施管理,这些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摆在县级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