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11”之后的美国,安全战胜了民主,恐惧战胜了自由,“公民间谍”是其“反恐过敏症”的深刻体现。但专家认为,美国的社会制度和美国人的心理惯性,决定了这一计划不会走得太远  相似文献   

2.
美国素以“自由”“包容”“多元化”为荣,然而,这种特质在“9·11”事件后往往与“国家安全”相互冲突。目前正在激烈讨论中的移民法改革,再次凸显美国人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3.
外媒要览     
《中国新闻周刊》2013,(22):12-12
英国《经济学人》6月15日秘密、谎言和美国间谍 年轻的美国安全承包商斯诺登以公开机密文件的方式,披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通过“棱镜”计划来窃取数百万美国人手机通话记录和数亿外国人的网络活动。  相似文献   

4.
虽然全球化热潮使“经济安全”成为一种更有新意,更受人关注的安全因素,但世界大国事实上从不曾放弃传统的“军事安全”——美国坚决推行MD计划、印度执意进行核试验、日本开出创纪录国防预算、俄罗斯尽管经济窘困仍宣布升级武器……这一切说明:“军事安全”观念远远没有过时。相反,中国国际问题观察家们分析认为:世界主要军事力量有可能正在进入新一轮的军事扩张期  相似文献   

5.
话中有画     
“贼首,擅闯联邦土地的人,霸占椭圆形办公室的人。” 当前美国最畅销图书《愚蠢的白人》大骂美国状况,给美国总统布什做了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6.
9月21日,扬子晚报于国际新闻版刊发了一组有助于解疑释惑的国际新闻,受到读者好评。 这组新闻的引题为“美国人每花1美元购买‘中国制造’,就有55美分被美国人赚走”:正题是《谁说进口中国商品会让美国人失业》;副题:“美国媒体告诫政客不要因‘敲打中国’引发贸易战”。这个标题告诉读者:从中国进口商品不会使美国人失业,买“中国制造”美国人赚了大头,政客在大选中不要搞“敲打中国”。  相似文献   

7.
《兰台内外》2012,(5):5+58-5,58
70年前的12月7日是个星期天,夏威夷天气晴朗。数百架日本战机在当天上午突然飞临珍珠港上空,令美国太平洋舰队毁于一旦。美国人义愤填膺,美国因此加入了二战。这个“永远带来耻辱的日子”成为战争的转折点,也开启了一直延续至今的美国奉行国际主义和承担全球安全义务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观察文萃     
“发现”号顺利完成太空之旅美国东部时间8月9日上午8时12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降落,结束了为期14天的太空之旅。这是自“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航天飞机首次顺利地重返太空,并且平安回家。“发现”号航天飞机是于美国  相似文献   

9.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43):14-14
“美国的基地就像我们鞋子里的石头。”美国和北约在俄罗斯周围日益增长的驻军,对俄国构成了潜在威胁,俄议会安全委员会成员莱奥诺夫这样说。“中国城市化就是要了你的土地。要了你的树、你的粮食,却不要你的人,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很粗暴地把农民排除在外面。”学者陆学艺教授谈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20世纪末美国科学家提出“数字化虚拟人”计划,并先于其他国家进行研究。“数字化虚拟人”包括“虚拟可视人”、“虚拟物理人”和“虚拟生物人”三个阶段 [1]。1994年美国完成了世界第一个“可视人体计划(Visible Human Project,VHP)”数据库 [2]。  相似文献   

11.
美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发明了“中美国”(Chimerica)一词,而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则提议创建美中两国集团(G2)。国内也有人认为,在对外政策上,中国没必要继续走“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相结合”的道路。而事实上,现在谈“中美共治世界”为时过早。回顾历史,美国的崛起也离不开“韬光养晦”。  相似文献   

12.
边修 《传媒》2002,(8):24-24
某家省级“晚报”2002年5月15日的“国际新闻”版上,用醒目的较大标题刊登了这样一篇“本报特稿”——《办公室成了“性爱乐园”》。报道的篇幅虽然不长,却不厌其烦地介绍了“62%的美国人曾发生过办公室恋情”,而且“41%的美国人曾在办公地点作爱”;以及,“在承认曾有办公室恋情的人中,42%的人已成婚或已有恋爱对  相似文献   

13.
布什以其“先发制人”理论,开始了一个更具侵略性和不确定性的新时代;由于中国实力的上升,美国不得不开始重视中国——新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对“布什主义”作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曾被誉为“革命的见证人”、“报告文学第一人”的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1887年10月20日生于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一个富裕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在大学里他就表现出了不凡的新闻工  相似文献   

15.
轻轻松松走近科学──评“科海漫游丛书”兼议科普创作陶艺军美国前不久曾提出了一个“2061工程”,即利用2061年哈雷彗星重返地球这样一个契机,”把一代美国人培养成为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科技发达的美国提出这样一个计划是不足为奇的,而处在新旧世纪交替,...  相似文献   

16.
1930年8月,一位著名的学者从美国哈佛大学讲学归来,见到胡适时说,美国只知道三个中国人,即蒋介石、宋子文和胡适。胡适笑道:“还有一个,梅兰芳。”梅兰芳之所以能让美国知道,是因为从这年2月初到6月末他在美国巡回演出,使美国人第一次“见识”了有中国“国剧”之称的京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经历了太多的风浪,它本该在平静中驶进新的水域。20世纪被称作“美国世纪”,“克林顿──戈尔”时代的经济奇迹即将给美国画上圆满的句点。然而,叫人意想不到的是,世纪在终结之前突然狂飚骤起,历史最后仿佛有意给美国“幽”了一“默”。事情出在总统大选之夜发生的戏剧性变化上。这一变化等于开了个代价不小的政治玩笑和国际玩笑,耍了美国人也耍了全世界的人。接着而来的是,山姆大叔理所当然受到满世界的嘲讽和讥刺,而它的光环也在这嘲讽与讥刺中减色。这个戏剧性变化是由不负责任的美国传媒引起的。在两党候选人选票咬得…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6月10日播发的《美国人为动物“权利”请命》,是一则趣味性、可读性俱佳的社会新闻,读后令人捧腹,留下深刻印象。“今天大概是美国大大小小和形形色色动物的最开心的日子:来自美国各地的十多万男女老少先后聚集在白宫和国会门前,慷慨激昂地为它们的“权利”请命。”这个别致有趣的导语一下子吸引了读者,并驱使人们往下看个究竟。美国人到底为动物争取什么权利?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涌起一股“淘金热”。可 是美国人大多不愿到这荒山僻壤做苦力,于 是罪恶的黑手便伸向了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上海美国租界的酒店老板西蒙成为始作俑者,靠贩送华工发了横财,其他美国老板也纷纷效仿。上海一时绑架成风,行人在路上也常常突然被人蒙住眼睛绑走。在这些美国人贩子眼里,上海是绑架最理想的地方。因此,英语中的Shanghai一词不但指中国的最大城市“上海”,而且还特指“绑架”中国人当水手、做苦力——文字忠实地烙上了西方强盗卑鄙野蛮的印记。  相似文献   

20.
灾难发生在马德里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剥夺了202条无辜生命的3·11爆炸事件,无异于一个欧洲版的9·11。 3·11能否像9·11改变美国的安全战略那样,改变西班牙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安全战略?事实上,欧洲各国正在“我们都是西班牙人!”的呼声下,走向一条更加团结的反恐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