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姆雷特》是莎剧中璀璨的明珠,总是吸引众多评论家的注意,并被认为是莎剧人物典型塑造中的最高成就。文章试图从《哈姆雷特》与旧约中所述大卫王事迹的情节和思想意念方面的相似之处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圣经》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折射,从而阐述《圣经》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深厚的创作来源。  相似文献   

2.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雪莱及其诗歌和相关作品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圣经》的关联,以期为理解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和《圣经》文本阐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旧约·撒母耳记》的家庭悲剧为《押沙龙,押沙龙!》和《雷雨》的家族叙事提供了原型。两部作品运用截然不同的叙事艺术,对《圣经》叙事加以“移位转型”,形成了两对相似并相互关联的“乱伦三角”叙事结构,显示了各自的精神价值诉求和文化传统底蕴,彰显出以基督教文化传统为基础的美国家族文化和以儒教为基础的中国家族文化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圣经》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宗教著作,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本文拟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入手,对《圣经》典故在英语中的影响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约翰·厄普代克对《兔子,跑吧》中主要人物关系的处理,以及某些人物、场景体现的宗教寓意,都与圣经原型趋于一致。因此,以圣经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对小说进行原型式解码和研究,可以准确把握作品主题。对小说中圣经原型的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和精神困惑。  相似文献   

6.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2002年的成名之作。书中的主人公派在沉船后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了227天,在经历了肉体和灵魂的重重考验之后,派凭着自己对上帝的信仰和爱,最终抵达了彼岸,获得了救赎。通过从圣经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圣经意象,圣经场景等,论文得出结论派的海上漂流之旅是一次宗教朝圣之旅。  相似文献   

7.
"离魂"小说作为志怪小说的一种由来已久,《牡丹亭》作为这一题材的优秀作品,对此前的离魂故事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本文从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阐述《牡丹亭》与此前离魂故事的关系:其对此前的离魂故事进行归纳和总结,又从情节、人物以及时代特色等角度讨论了《牡丹亭》对此前离魂故事的发展,以及离魂题材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女人》在传统黄梅戏“柔”、“俗”、“嗲”、“杂”等音乐美学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创新,形成了极具个性的音乐美学特征,如“俗”中透“雅”,不论是从音乐角度、还是表现形态上,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使该剧既继承了传统黄梅戏的美学特征,又满足了新时期审美群体的审美需求。这一系列瞩目的成绩,来源于《徽州女人》创作团队的艰辛的创作之路,为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了大胆探索,也为其他剧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孝文化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理雅各英译本《孝经》作为中华孝文化典籍英译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译本。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中的不同视角来深入剖析理雅各《孝经》,这在孝文化典籍《孝经》英译研究中至今尚属首次,希望能为《孝经》以及孝文化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将蒲宁的《档案》与果戈理的《外套》进行比较,分析蒲宁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含泪的笑”、尖锐的矛盾冲突、讽刺肖像画等艺术手法是蒲宁对果戈理的继承;对比手法的运用、讽刺的真实性、人物的生活化等方面是蒲宁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德记》是明晚期著名文人王稚登所撰一部传奇,主要叙述窦燕山大行义德荫福子孙的故事。但其主要人物窦禹钧及其长子事迹多散见于史料或传记中。本文正是从众多散篇中将戏曲《全德记》中窦燕山本事梳理出来。  相似文献   

12.
陈洁 《职大学报》2016,(4):28-32
施玮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在书写女性时,施玮把故事中的女性与《圣经》中的女性相对照,在小说中或明或暗地穿插《圣经》女性人物的典型事迹,并以她们的宗教境遇来构建女性角色的命运轨迹。施玮小说中的这类书写主要表现为女性角色遭遇夏娃式的诱惑,回归利百加式的纯洁及追寻玛丽亚式的圣德。施玮力图透过《圣经》女性的神性命运来展示现实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  相似文献   

13.
《圣经》是信徒心目中无可比拟的正典。但《圣经》之基本架构仍是建立在二元对立之上的。《圣经》故事中对女人的轻视及对其角色的歪曲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压制的一种极端表现。在代表着人的原欲的对立面——极端化了的人的理性——的上帝的授意下男人有幸成为上帝意志的贯彻者,而女人的形象则体现了原罪、边缘化和附属品的角色。对女人在《圣经》中角色的不同阐释是男人、宗教势力和圣经信徒的不同所在,这种二元视角即使在20世纪其他领域也不乏例证。从所谓信徒和异教徒之争等也可以看出,对待《圣经》的真正态度是以爱和宽容为根基的,《圣经》在人们心中的正典地位的确立必须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怪圈更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空间理论的兴起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反常规、轻时间与情节的意识流作品有意无意也在强化空间的叙事与描写。以吴尔夫《雅各的房间》为研读对象,在空间理论的指导下对小说中“房间”这一意象进行解读,发现房间中的一切均体现男性的权力。房间贯穿故事始终,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而其本身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其中充满了男性对女性的排斥和轻侮。  相似文献   

15.
宋末刘辰翁在南宋倪思《班马异同》基础上撰著的《班马异同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较早接触到人物形象问题的一部著作,它从赏鉴角度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史记》塑造人物的一些经验和“决窍”,如传记文学写人不仅要写“功状”,还要写出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写人必须绘声绘色,婉曲尽情,写出人的“意态”;写人还要突入人的灵魂,洞见人的肺腑,写出人的“心事”,等等。这对于后世作家和文学理论家都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文说的代表人物,《在路上》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这部作品一经出版,无论是从小说描写的敏感度上,还是从对小说主题的探究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部堪称是美国垮掉派小说的《圣经》的文学作品是对美国精神的伟大诠释。以小说中主人公萨尔·帕拉迪斯和迪恩的美国精神展现为切入点,反观美国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普通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精神困惑和人生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经典小说源于生活,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服饰反映当时社会的特征。小说中刻画的不同人物通过不同服饰的映衬,更加突出地体现了作者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刻画。《水浒传》囊括了社会各阶层中的人物,从社会最底层到最高层对其中许多人物进行了重点刻画。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女性服饰。从服饰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水浒传》。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文学批评界对原型批评这一至今在西方颇有影响的批评流派和方法所知不多,自1982年国内开始介绍以来,仅有几篇零星文章。叶舒宪副教授编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神话-原型批评》,较系统地收编了原型批评流派的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了解这一流派提供了较全面的中文版原始资料。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有关原型批评理论的原始文献,下篇是有关原型批评实践的原始文献。原型批评的两大理论基础是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弗雷泽的巨著《金枝》是原型批评在神话方面的渊源,《神话-原型批评》收入了该书第四部《阿都尼斯的神话与仪式》,它通过阿都尼神死后再生的神话,阐述了西方文学中“复活”这一基本主题的历史起源、变化形式等。荣格的《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是对原型问题的权威论述,也被编者翻译收入。原型批评在有了两大基础之后,终于建起  相似文献   

19.
《圣经》是在全球范围流传最广,印数最多的一本书,它对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渗透到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从《圣经》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对作家作品及影响,分析《圣经》对西方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圣经》成为西方文学创作母题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英国学者柯勒律治说过:“莎士比亚的人物,象实际生活中的人一样,常常被人误解,几乎是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便是这样的一个人物。长期以来,不少人都把夏洛克作为吝啬鬼的一个典型,说他是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之一,将其与阿巴贡(莫里哀《吝啬鬼》)、老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和泼留希金(果戈里《死魂灵》)相提并论。对此,笔者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