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20年来我一直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但是我的集邮却开始于猴票丢失的时候。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刚工作,一天一位朋友到单位带来了他买的猴邮票,并将其中一个四方连直接送给了我,当时我不集邮,也不懂集邮,所以没当一回事,后来在写信的时候因为嫌这个邮票麻烦就用掉了。  相似文献   

2.
“还集邮吗?听说这几年集邮不行了,是吗?”经常有朋友这样询问。有着十几年邮龄.对集邮有着深厚感情的笔对此无言以答。尽管他所指的“集邮”并不是收藏意义上的集邮,其中包含了若干经济成分,但我却无法用那些常挂在嘴边上的种种集邮益处来说服对方.因为底气着实不足。去年暑假期间.一邮友想举办一集邮培训班,到十几个中小学游说.最后只招了不足10名学生.不得不罢手。  相似文献   

3.
凡是老资格的集邮朋友摆起“入队“的龙门阵来,大都是眉飞色舞,兴高采烈。个别集邮朋友或许遭遇过一点挫折,也属黄浦江里的小波浪,没有太大潮头。而我的集邮经历却要苦涩得多,就有话可说了。1939年时我10岁,住在襄阳北路93号。那时候电话还不普遍,我家万幸有那么一部,很自然承担起  相似文献   

4.
章晓鹰 《收藏》2007,(8):149-149
安特卫普是比利时第二人城市、欧洲第二大港口、世界著名钻石之城。1994年我在该城市的安特卫普大学留学时,每到周末,总喜欢到哈瓦那大街的几家集邮商店看看。有一次在一号集邮店内,一位外国朋友拿出了一枚他珍藏多年的大清国明信片(如图)转让给我。  相似文献   

5.
正甲:有这么一句话您听说过没有?叫做"千里姻缘一票牵"?乙:您说错了,那叫"千里姻缘一线牵",您那一票牵是怎么回事?甲:票就是指收集邮票。集邮你喜欢吗?乙:集邮是一项非常好的群众文化活动,应该大力提倡,我也喜欢。甲:那我给您提个问题,您说集邮与爱情有什么联系?乙:这我可说不好。您说说集邮与爱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甲:我二哥就是个集邮迷,他哪儿都好,就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前两年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两个人在公园见了面,结果那个女孩儿性格和我二哥差不多,也不爱说话,俩人儿你看我我看你竟相面了,谁也不知说点儿什么好。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见到《罗可可绘画艺术》是在杭州2010全国集邮展览上。此前只是听说过。我虽然与刘运忠先生从未联系过。但却经常在《极限邮讯》上见到他关于绘画题材极限片的介绍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西方绘画艺术的深入了解。除此之外,关于他的其他故事我是一无所知。近日从朋友那里了解到他的集邮经历,让我备受感动。可以说刘运忠老师是将集邮和绘画艺术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中国集邮界,像这样执着和痴迷的“发烧”友确实不多。  相似文献   

7.
■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我是从小时候开始集邮的,那时还不到10岁。我在老祖母整理她的一个古老的一个竹箱时,看到有一包前清的邮票。当时她正准备扔掉,我看到邮票很好看就把它留下了,从那时起就开始集邮。我最钦佩的是浙江杭州的一位老集邮家张包子俊先生,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8.
集邮是一种文化欣赏娱乐活动,有广泛的群众性。我不是专业集邮家,虽然已届米寿之年,还担负着很重的编纂任务,社会活动也不少,但我仍然喜欢集邮。集邮确实给我的业余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在与一些集邮爱好者的交往中。也不断补充了新的集邮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了集邮的兴趣和水平。不久前,上海的老集邮家薛大德先生给我来信,说他和另外四位集邮家合作编著了一套关于世界文化名人的邮票鉴赏大图典,并要我写一篇序。我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对集邮文化的发展也比较关心,无法拒绝,只好 1i揣冒昧,在这里写几句话。  相似文献   

9.
我的朋友高明是某高校的一位哲学老师,还是一个有着十多年邮龄的集邮爱好者,他不仅哲学课讲得好,而且投资邮市也很成功。2001年1月,在邮市十分低迷时进入市场炒作邮币卡的高明,不但没有被套牢,而且还奇迹般地使自己的资金涨了10倍多。  相似文献   

10.
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粉碎了,扼杀中国传统文化、摧残集邮活动的“文革”结束了,中国集邮微现复兴的曙光。10月中旬,邮兄李毅华约我谈谈誊印一份资料的事。李和我是50年代相识的邮友,他的收藏多且丰。难忘的是,在“文革”戕害集邮最猖狂的岁月,他还送我几套列支敦士登的体育邮票,为单调的生活平添了几分情  相似文献   

11.
集邮九问     
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受家父李振华影响,我从上小学二年级开始集邮。父亲长期爱好集邮,生前担任陕西省集邮协会副会长、顾问,他的解放区票邮集曾获世界邮展银奖。父亲不仅帮我收集邮品、传授邮识,还鼓励我在集邮研究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在我几十年的集邮经历中,相识与结交了众多的集邮朋友,他们成为我集邮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我这里要说的两位“邮”友,并非集邮界的朋友,而是我永远敬重而难忘的西四邮局的舒有义师傅和西长安街邮局原局长高振声同志。  相似文献   

13.
缘何集邮     
王攀 《集邮博览》2009,(1):18-18
选择一位青年,选择一位有品级无段位,但想要有段位的集邮初学者,选择他每个月的集邮生活,选择他的集邮过程,选择他的集邮梦想……是机缘让我们选择了中国矿业大学的王攀同学。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后,王攀还集邮吗?我们衷心希望他不仅还在集邮,而且还能因他的影响,带动更多的人来集邮。也许,他一个人的集邮史能记录我们事业的变迁。二十岁对于我们很多人已成为过去,但是,通过一个孩子的集邮历程,我们是否又找回了那难忘的青春岁月?邮友也好,邮长也好,请大家用宽厚的胸怀来包容一个后进的成长;请大家用广博的邮识来点拨一个青涩的梦想。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关心这位"集邮宝贝",来信来稿,为他指点迷津。也希望王攀同学用他的美好未来还大家这一份真诚。  相似文献   

14.
在我所收藏的邮品中,有一枚1949年的二野军邮实寄封,它是上高中时我的好友赠送给我的,他告诉我这个封是他姐姐单位整理过期档案时整理出来的,因为知道我十分喜欢集邮,所以讨来送给我留念,我非常喜欢这枚朴素的老信封,因为它是我和朋友间友谊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我从年轻时就喜欢邮票,但真正开始集邮到现在也就20多年,开始我只重收集邮票,而不重邮识,也就走了不少的弯路,交了学费不说,还真弄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集邮。这些年集邮的体会告诉我,结交一些邮友对集邮很有益处,例如我自从认识张振声以后,在他的帮  相似文献   

16.
傅德霖先生走了,他带着对邮坛的眷眷之情,在料峭的春寒中走了,2006年1月30日上午,他因病不幸辞世。听到噩耗,深为悲痛,我为邮坛失去一位受人爱戴和敬仰的老集邮家而感到深深的哀戚。数天前,还曾去医院探望过他,想不到竟这么快与我们诀别了,然而他的身影依然在我的眼前闪现。傅老集邮70年,毕身致力于发展群众集邮活动和集邮化事业,他的离去是邮坛的一个损失。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是《集邮博览》而立之年,是中国集邮界的一件大事。杂志社的朋友希望我能为此写点什么。作为与《集邮博览》相伴30年的集邮者,动动笔理所应当。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的集邮活动逐步走上了发展、繁荣的道路。1982年《北京集邮》的诞生及至走过的30年,不仅使其成为中国集邮活动的见证者,也成为集邮活动的推动者、促进者,它作为集邮媒体所做的贡献,应当在集邮史上记上一笔。  相似文献   

18.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集邮的,是一开始就收集外邮吗,最早收藏的邮票现在还保存着吗?我从小在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小叔喜欢集邮,他摆弄邮票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玩意儿比打玻璃弹珠有趣。于是也开始收集信封上的旧票。当时只有十岁吧。  相似文献   

19.
有集邮朋友问我:“一本好的集邮图书有什么特点?”我认为,所谓“好”,就是“开卷有益”,读者喜欢看。这就必须做到:邮识丰富,见解新鲜;图文并茂,文笔活泼;富于启迪,指导性强。他请我举例说明,我不假思索马上回答:“您不妨先读一读周治华先生所著的《世界生肖邮票精品》系列丛书吧。”  相似文献   

20.
去年的11月份,我在手机上收到一位不在"热线"却又相当熟悉的邮友发来的短信。我不必明说发信人的名字,熟知集邮圈的人士看到本文后一定会知道他是谁。确切地说,他是我1982年在上海参加全国第一次集邮干部培训班的授课老师之一,可以说他是指导我步入集邮领域的启蒙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