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北京国创成形技术工程师学院建设背景下,校企围绕人才培育、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进行建设,以高标准培养对接高精尖产业,满足绿色制造、轻量化制造等高技术企业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为目标,打造集研发、生产、教学、服务为一体,形成具有鲜明“双元一体,学岗直通”特色的工程师学院人才培育模式。校企双方在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项目开发、师资、教材教法等方面开展共建、共育、共享、共研的深度合作,以期最终实现“双元一体,学岗直通”特色的工程师学院人才培育模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毕业生,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多元化趋势.单一的英语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凭借其轻工特色.整合外语与轻工业方面的丰富教学资源.使外语与轻工专业相结合.提出“外语+轻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凸显轻工优势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特色。  相似文献   

3.
《教育探索》2008,(7):F0004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普通高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女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女性人才.曾先后获得广东省“连续十年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光荣称号。2006年11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现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亲临学院视察,对学院的办学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勉励学院继续“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技能为目的,突出特色,办成一流的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   

4.
建立适合高职特色的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奋斗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针对社会的需求和现代高职学生的特点,对高职人才“三维一体”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对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创汇最多、带动面最大、开放度最高的永远的“朝阳”产业.旅游业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管理人才和一线的外语导游人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华外”)是一所民办外国语院校,以“民”、“特”、“新”为特点,除设有一些小语种专业以外,还有一些非外语专业,如旅游管理.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培养模式的正确性,对外向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纲领性的作用.而外语作为语言交流工具,只有与专业应用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其价值.华外旅游管理专业将以“专业+外语”为特色,以市场为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以行业为依托构建高职特色专业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和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客观要求。几年来,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构建有特色的专业体系”的思路,保护特色专业、办好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1.以冶金为品牌,将冶金类专业做精做细钢铁冶金专业是学院的传统专业,50多年来一直被誉为全国冶金同类院校中的“拳头”专业,为冶金企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众所周知,冶金行业是一个艰苦行业,钢铁…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技师学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又好又多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技师学院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技师学院,我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几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定位、服务诚信、需求第一”的办学理念和高端带动、培养“双高”人才的办学方向,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2011,(6):F0004-F0004
学院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的经验.大力推进运城市委、市政府“人才强市、教育富民”战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素质应用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走境内外联合办学之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使学院成为“中西部一流,周内知名”的有鲜明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2011,(7):F0004-F0004
学院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的经验.大力推进运城市委、市政府“人才强市、教育富民”战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素质应用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走境内外联合办学之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使学院成为“中西部一流.国内知名”的有鲜明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面向社会,走向市场,培养应用型为主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已成为共识.潍坊学院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提出了“多能一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综合培养,分向发展”的大专师资分方向培养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要求,培养对象的特点,社会职业岗位群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标准,阐述了学院形成“侧重个性培养、全员成才教育”的办学理念的理性思考与实施举措。  相似文献   

12.
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以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制度和教学改革为例,围绕执业资格考试的情况,介绍了新形势下“双证书”认证制度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措施。对这种“双证书”认证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以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培养方案(包括了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学生专业学习情况以及专业实习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和分析,帮助学院对社会体育专业进行合理的改革,指导帮助学院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培养过程,培养出有本专业特色和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技能的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4.
以5G和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为我国数字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新基建全面提速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5G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剧增。结合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际,从三个方面实施“工于技-匠于心-践于行”的新时代工匠人才培育策略,为新基建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助力国家和社会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应用型大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困境,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以广西科技大学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为平台,介绍了以“学院平台化、教学项目化、实践跨界化、服务社会化”加速融入区域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在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汽车“新四化”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实践,探索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的新手段、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开办订单班,根据企业个性化的岗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体现企业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采用“师徒制”教学方法,形成了“四融合、一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培养的人才是否有特色,是高校竞争的关键,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本科专业建设概况,并对学校的特色进行了分析,着重从4个方面对专业建设特色举例说明,最后得出高校要发展必须定在“位子”,自主适时地改造、调整、创建新专业,才能适应“日日新,苟日新”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8.
考察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是审核评估的重点之一,对照审核评估,外国语学院为此确定了培养高水平外语教师和外汉语言服务人才的基本目标,并不断凝练"教师教育、多元服务"这两大培养特色.为了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学院对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和改革,并且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优化;此外,以审核评估为契机,外国语学院为实现培养目标和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推进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以求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坚定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重点,打造“联系行业紧密、服务面向鲜明、注重应用和实践”办学特色,初步走出了一条融人经济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型的高职学院办学道路。  相似文献   

20.
现代产业学院为校企双方在培养人才、创新创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提供了平台。Y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依托首批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学院建设,构建“一体两翼三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懂创新,能创业、适应快、发展前景广”的高素质人才,为高校尤其是工科特色院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