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与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与独到的艺术追求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牡丹亭》是描写柳梦梅、杜丽娘之间生死相恋的一部爱情名剧,它可以与《西厢记》相媲美,但它的主题并不单一,结合汤显祖的科举经历,解读《牡丹亭》文本,可以从苗舜宾、柳梦梅、陈最良这三个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充分地体会到反科举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3.
杨晓昕 《现代语文》2006,(5):109-109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宏伟大作。不仅在思想上体现了他“以情胜理”的时代要求,而且在内容上,它所表现的与封建礼教根本对立和对自由爱情执着追求的精神,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感动着众多的读和观众。因此,有关此剧的各种研究自然也就成了戏曲史家或美学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4.
雪江 《今日中学生》2006,(10):17-17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走在梨香院外,偶然听到两句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她不觉心中一动,又听见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黛玉越觉有味。再仔细听时,不觉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泪如珠落.是什么曲子如此动人?原来是汤显祖的戏曲名作《牡丹亭》。  相似文献   

5.
《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它所描写的是一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情,对人的情欲有了肯定的描述,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为受禁锢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从而达到了传奇的顶峰。  相似文献   

6.
论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是与英国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中国明代戏剧家,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富有哲学气质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临川四梦》,构成一幅明末社会的现实图景。“四梦”之一的《牡丹亭还魂记》,热情地歌颂了“情至”观念,猛烈地抨击了封建主义性理和封建礼教。全剧现实与梦幻交错,戏剧冲突既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又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对剧作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心理情感流程(即所谓心灵的辩证法)作了较为深刻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是明代晚期著名戏曲家、文学家,其创作的传奇《牡丹亭》声名远著、影响深远。作品中所宣扬的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精神,在晚明乃至今时都掀起了层层波澜。特别是作者奋力讴歌并践行的爱情信仰"情之至",更是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人。本文试图就戏曲《牡丹亭》分析并阐述作者汤显祖的大爱情怀。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充满生死梦幻奇情异彩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一直延续并影响到一个世纪后的洪鼻。洪昇《长生殿》里把李、杨的爱情理想化为生死不渝的真正爱情,演出了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昇明确地标举汤显祖的“至情”旗帜,是“玉茗堂派”的翘楚;其剧作中“情缘总归虚幻”的虚无思想亦来自汤氏;他写李、杨月宫重圆的虚幻,无疑寄托了自己人生失意的空幻之感。  相似文献   

9.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透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我们也不难看出汤显祖的婚姻爱情观。一.反封建传统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全剧的情节安排突出了一个奇字,在一些描摹风景的 词曲上着力雕琢,使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说白上则一扫前期剧坛骈俪之弊,增加了生动形象的口语。但有些 地方显出过分雕饰的痕迹,而且全剧的主要线索与战争的背景结合不够紧密。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借助爱情故事所表达的是情对理的挑战,理想对现实的反抗。但是作者在抒发“情”的同时却摆脱不了“理”的束缚,“隋”与“理”的冲突贯穿始终。文章结合汤显祖“至情”观的创作理论,着重分析《牡丹亭》在情理冲突下所映射的无奈的社会现实,以及作品中体现的“理”对“情”的规范。  相似文献   

12.
“处置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把字式和将字式.处置式大致产生于公元7世纪到8世纪之间,且不同的时期,处置式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通过对《牡丹亭》中的“把”、“将”字处置式进行统计和考察,发现处置式在明代的发展呈现诸多特点,即“把”字渐趋发展,“将”字逐渐式微,谓语部分结构形式更加复杂,处置式、使成式...  相似文献   

13.
<牡丹亭>的声腔问题至今仍然争讼不已,一般来说无外乎力主弋阳腔,宜黄腔、昆腔和海盐腔四种.事实上,依据相关资料及汤显祖创作的实际情况,此四种观点之于汤本原著<牡丹亭>而言,都有偏颇之处.结论认为:<牡丹亭>初创时期并不主何声腔,完全是一部传奇体制式的文人剧作,只不过后来各种唱腔结合自身情况,各取所需,加以改编.也正因如此,一方面该剧在唱腔问题上难以趋于一致:另一方面,该剧能常演不衰.  相似文献   

14.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戏剧艺术的代表作,呈现出深邃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强烈的社会批判思想。汤显祖在剧中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戏剧形象,以极为浪漫的情怀阐释个性解放的至情理念,传达着社会与民众对自由、生命的渴望与憧憬。汤显祖一方面用宗教方式讲述了一个"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故事,另一方面立足现实,借剧中人物寄托自己文治武功的政治理想,并对封建科举制度予以无情的讽刺和嘲弄。作者通过《牡丹亭》彰显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16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没有起伏跌宕的人生无法完成最好作品的创作,其人生中的激情与消况,梦幻与现实的矛盾都融入到其作品中,在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牡丹亭》中,其情与理的变化跌宕起伏,本文就对《牡丹亭》中的情与理的对比与矛盾到统一的融合进行一个反洗,对汤显祖的创作思想的复杂性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幽意动寻丛桂隐,高情传唱牡丹词。”汤显祖在《图南邀宴其先公瀑泉旧隐偶作》中这样说,这部剧作对与他来说具有别样的意义,1597年,汤显祖从遂吕任上辞去官职,1598年回到了家乡临川,也就是在这一年,《牡丹亭》终于完成。如果说他的前一部剧作《紫钗记》还只是他的试笔之作的话,那么对《牡丹亭》他则寄予了厚望,  相似文献   

17.
《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对女主人公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杜丽娘在本能与理性的挣扎中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经历了由至情生发出来两种生存状态:因情而死,为爱而生。还魂后的杜丽娘更是勇于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追寻生命的价值,大胆捍卫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8.
对本潜在话语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作品与作或两之间关系的理解。本借助西方精神分析批评的某些理论,主要探讨《牡丹亭》中潜在话语表现的两个方面:一、原欲的肯定;二、本我的张扬。  相似文献   

19.
柯文婷 《海外英语》2011,(4):150+152
明代戏曲《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作者汤显祖更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界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美籍英裔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的《牡丹亭》英译本是在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版本,该文通过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赏析白之《牡丹亭》英译本的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在汤显祖剧作研究中,人们对《牡丹亭》"情"的理解,各不相同。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欲建构的实际上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爱情,而非以往论者所认为的"以情抗理"的爱情,是一种寓"情"于"理"的爱情。从某种程度上看,即是对儒家文化传统的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