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训辨     
声训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训诂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探求语源的重要方法。但声训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属不属于声训 ,各家看法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汉语史的考察认为 ,声训是以声通义这一训诂方法的统称 ,它从古至今都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上古声训、右文说、因声求义说是一脉相承的体系 ,这正体现了声训从萌芽到发生、发展直至成熟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2.
《乐记》与《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代表,其中对于"心""声"关系的讨论是两本著作中一直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二者对"心"、"声"关系的表述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他们的观点,并分析观点相异的本源。  相似文献   

3.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从汉代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再到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5.
"因声求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借助这种方法,可以探求语源、寻求本字,正确地解释连绵词,对阅读古典文献,有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因声求义"和训诂进行阐述,分析其作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刘大槐通过总结古人学古的经验,总结出“因声求气”的学文方法,强调通过熟读吟咏古人的作品领会古人的神气,使“义法说”具体化,为中国的古文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姚鼐在学习刘大槐的基础上,深入发展并系统化了“因声求气”的理论,提出了学古的“死法”与“活法”,把诗法与文法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使这一理论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古音与训诂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音义之间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古代学者提出“义存乎声”,因而可以“因声求义”,这是训诂学上的一个伟大发现。因声求义的目标,在于根据早期的语音关系,探求它的信息内容。就古音以求古义,是对“义存乎声”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学习训诂学应该具备先秦古音知识。训沽所用古音知识,要求了解声韵系统,确定字的声韵类别,掌握声韵转化的具体条件,对音转义通现象作出合乎规律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往往将训诂方法和训诂方式等同起来,或者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有的学者将声训视为训诂方式,有的学者将声训视为训诂方法,也有的学者甚至把声训与因声求义等同起来。其实,训诂方法和训诂方式在训诂实践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声训是训诂方式,因声求义则是训诂方法,不宜混淆二者之间的界限,亦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9.
"声训"与"因声求义"在训诂学著作中经常被看做两个等同的概念,在训诂实践中也往往没有区别地交替使用。其实"声训"和"因声求义"在"训释词"和"训释目的"上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更反映出二者在其适用范围和求义层面上存在着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段玉裁对《说文》声训的巨大贡献有三:一是以音韵学理论为工具作音义关联的外证,使《说文》的声训形式明朗化;二是合理分析形声结构,发挥《说文》的“亦声”说,推求声符的普遍意义;三是深入探索音义渊源,运用声训补证许说、校正误说。  相似文献   

11.
因声求义是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前人和时贤在一些训诂学著作中都有相关的论述,但都局限于具体实践,没有从历史的角度去阐述其流变。这一方法经历了从声训到右文说再到因声求义这样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因声求义在清代走向成熟,清代学者利用它在训诂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它存在的依据是由于汉语中存在通假字、同源词、联绵词和音转等语言现象。因此,因声求义的具体实践也就体现在破通假、系联同源词、释联绵词和考证方言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声训浅析     
郭杰 《现代语文》2007,(6):20-21
一、声训的定义周大璞在其《训诂学初稿》中指出:"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简单地谈,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着眼,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①  相似文献   

13.
简述心因性疼痛的原因与表现,并介绍了情志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因声求义法是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破假借、求本字在疑难语词考释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考释了出现于道经文献中的八个疑难语词的意义,以期为道经的研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音节字句上体会古人之神气的"因声求气",是刘大櫆文论语言学转向的必然逻辑结果。凸显以音节为关捩的语言感,使得"因声求气"的诵读之学成为桐城派的不二法门。它所生成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美学:作古文成为桐城派的"行为艺术"。"因声求气"的根本诉求,在于在诵读中复活经典的"义法"而建构为心灵的秩序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敏 《函授教育》2001,(3):39-40
对形声字“形”的表义特点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而往往忽视了其“声”的辨义作用。本文引证了古代学者对“声”的辨义作用的论述及“声”的辨义作用的实例,论述了形声字的“声”有表义的作用。掌握了形声字的这一特点,才能正确理解原文,不至于望文生义,曲解文意。  相似文献   

17.
《毛诗正义》是孔颖达奉唐太宗诏命编撰的《五经正义》之一,“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通过声音来探求词义的传统训诂方法.《毛诗正义》中孔颖达“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实际是对东汉郑玄“因声求义”训诂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清人“因声求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孔颖达“因声求义”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传统训诂学关于音义关系的研究,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冬 《河西学院学报》2008,24(1):80-82,116
广义“因声求义”说是上古的声训、以宋代为主的右文说和清代的“因声求义”说的合称。文章从语源学、词族学的角度来探讨其发展情况以及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语源学、词族学与广义“因声求义”说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教学中常关注虚词的语法作用,却易忽略其情味。因声求气,读出情味,不失为文言虚词教学的一剂良方。在这方面,黄小伟老师执教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课做了很好的示范,教学目标避"实"就"虚",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玩味虚词。教学文言虚词时,就应当做到适时而教,立足语境;注重诵读,因声求气。  相似文献   

20.
义素分析是借自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分析方法,最初是用来分析亲属词的义位特征的,后来在语言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而“因声求义”作为一种训诂释义方法,主要是根据音近义通的原理系联根词与源词,找出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将义素分析的理论运用到“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