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中国水墨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墨艺术是中国画的一种艺术形式,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在现代平面设计领域它以其特殊的视觉效果与严谨的印刷字体及图形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水墨元素成为极具东方审美意蕴的中国平面设计表现符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平面设计作品中.笔者从传统水墨艺术的色、形、意及创作观念几个方面浅谈水墨元素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创作应用问题,探索水墨艺术与设计教育间的良性沟通.  相似文献   

2.
“都市水墨”人物画致力于在都市题材基础上对传统笔墨语言进行新视觉探索。对都市化社会的关注,对传统中国画内容、笔墨语言、视觉图式的拓展,使得“都市水墨”人物画在中国画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一定积极的作用。“都市水墨”人物画在当下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多向度、多维度主题构架中独树一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代表了中国画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笔墨当随时代--对中国画笔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始终遵循着以“笔墨”、“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以“传神”作为塑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对于笔墨的认识与把握,实质上是对中国画的认识与把握。然而时代在变,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笔墨也必须随之改变,首先要改变的是绘画观念和欣赏趣味,其次是由单一的水墨形式向色彩斑斓发展。第三是新工具和新材料的使用,为中国画开辟了无限广阔前无古人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到信息时代的演变,人们的文化艺术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国画领域,传统水墨从观念到形式向现代水墨的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如何使现代水墨在社会转型时真正完成其现代意义的转换,正是本文关注和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中国画画家们向西洋写实绘画借鉴的目的是改变传统文人画轻视造型的观念,如果不小心误入了“全盘西化”的境地则是中国画的不幸.现代写实水墨人物画其正确的导向应是:在笔墨形式上达到传统文人画的生动性,在造型上追求西方古典主义油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裴靖 《华章》2009,(24)
要让中国画全面发展,水墨和色彩都需要给以重视,对其继承和发扬,但如何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和思想价值的作品来,使这一古老而悠久的绘画形式更加具有时代性与观赏价值,则是我们年轻一代所要肩负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画种。关于对造型的认识,水墨写意人物画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随着西方绘画的引进,中国绘画在绘画造型观念上产生改变,西方绘画的造型艺术与中国绘画造型方法相融合,丰富了中国画的画面效果。这种造型观念的改变,使中国画坛上出现了不同的绘画风格。水墨人物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优秀成分,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待传统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封闭式的,一种是开放式的。我们既反对完全否定传统。也不赞成躺在传统的温床里做艺术的奴隶。传统是一条不息的河流。它不应该在自闭中消亡,而应该在拓展中鲜活、开放中丰富、变革中发展。中国画怎样实现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而新时期社会变革,艺术回归本体走向多元所取得的成果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传统与现代交汇,东方与西方碰撞的交叉点上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艺术探索,中国画必将迎来跨世纪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水墨人物画,宽泛地讲也可以叫做写意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画种。在历史上,宋代以前的人物画叫做工笔人物画,用线细匀绵劲,用色淡雅素丽。宋代以后,文人画兴起,更强调绘画的意境和形式,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现代写意人物画,是上世纪初西方绘画尤其是素描造型方法传入后,与文人画的笔墨结合的中西合璧产物。在历史上,由于人物画受形、形神关系及相关的社会性内容限制太多,不太适合文人画的“不求形似,逸笔草草”的形式主义要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所以,文人画家很少选择以人物为画材,人物画的主体组成部分逐渐由民间画工的宗教绘画所取代。所以,相对花鸟山水来讲,人物画长期受到冷落,发展缓慢。针对这一情形,近代徐悲鸿等老一辈人物画家引进西学,用西方的造型方法来强化中国画的形象塑造,产生了一种新的中国画人物画风。这种人物画在近一个世纪中得到了迅猛发展,代表画家有徐悲鸿、蒋兆和,之后有黄胄、方增先、刘文西、卢沉、周思聪等。这种人物画风为了区别于以往的文人写意画传统,我们也可以叫它为水墨人物画。水墨人物画的独立与发展首先要解决造型方法问题。水墨人物画必须建立自己的具有民族传统特征的一套造型方法体系,使水墨人物画的造型从西方素描造型方法中剥离出...  相似文献   

10.
水墨人物画是上世纪初老一辈艺术家把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与西洋画的造型方法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画造型与笔墨的关系 ,到底是作画“第一论笔墨”还是“形神兼备”、“以形写神”呢 ?从历史角度看 ,古典工笔人物画的审美原则是“以形写神” ,而宋以后文人画的审美原则是“第一论笔墨”。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审美原则 ,是以写生的结构素描为造型基础 ,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技巧 ,通过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 ,深刻地揭示这个时代人的本质特征 ,真情地反映社会 ,塑造人物形象。水墨人物画造型的过程是一种在个性形象的刻画中寻求普遍精神意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当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不存在写实,它记录了一种观念,表示了观念与观念之间的一种联系,表示一种观念如何转变为另一种观念。中国画在表达观念上,以山水作为文化表达的载体,这样形成的绘画我们才能称之为山水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物画遵循"以形写神"的造型原则,又吸收外来艺术的造型方法.水墨人物画造型是中国画教学中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形"与"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最终从根本上引导我们探索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意象法则.  相似文献   

13.
正以线作画,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无论是白描、水墨、浅绛,还是青绿等绘画形式,都离不开"线"的应用和表现。常言道,有笔有墨为之画。笔墨即笔线,"线",是中国画的生命之线。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线描演变出丰富的笔法,古人提炼出了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即"十八描"。其中,兰叶描,是对衣纹曲折向背的一种描法,有其独立性,其特点是在运笔中时提时顿,产生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线条;铁线描,因形如铁丝而得名,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  相似文献   

14.
树立中国画教学以“线”造型的观念,区别于西方的“素描是一切造型基础”的教学观念,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思维。以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为基本内核,融合相关艺术,诸如“线性素描”、民间艺术、书法等,发挥“线性”独立的价值美。以中国画的自身规律制定教学方法、教学计划,进行“线”意识观念的教学实践训练。对中国画教学的发展做不断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艺术而言,由周易而衍生的阴阳观及太极思维几千年来已深嵌在中国艺术创作之中,中国画及山水画是其典型事例。如果不从本原上找到解释“气”、“韵”的方法论依据,那么对传统化的认识是一句空话。“气”表达一种无形的空间概念,在中国人眼里已上升为化哲学概念,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民族艺术形式中潜结构的探索,并且找出这种潜结构在当今具有的现代涵义。  相似文献   

16.
水墨人物画正不断拓宽着它日趋强烈的个性化语言,汲取外来文化营养,发展完善自己的艺术语言,使之更具永恒的生命力,但中国画最基本的规律“笔墨”不能丢。从古代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不断探索现代水墨人物画的艺术语言,丰富人物画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的观念在不断更新,中国画新的笔墨语言形式也在不断出现,一幅好的中国画应具有时代的笔墨语言,一切符合形神兼备和画面艺术追求的新技法,都赋予笔墨新的内,凝结着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杨韦 《凯里学院学报》2010,28(4):135-137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研习中国画过程中,水墨山水写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水墨山水写生是借景抒情.水墨山水写生由于其工具、材料的特殊性,与其它画种的写生有着不同之处.要想较好地掌握水墨山水写生,应注意:明确写生的目的和要求;整体观察,有感而画;巧妙取景与构图、讲究笔墨技法.  相似文献   

19.
留白是水墨艺术形式美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体现中国画空间感和艺术感的重要手段和技巧,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艺术创造,是进行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中国画用留白营造出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意境.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也得以充分体现.平面设计中追求以简约构成画面的特点,去繁就简,集画面的诉求于一点,使形象更突出,情节更紧凑,以极少的元素传达出极多的信息,使平凡的形象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20.
陈自田 《云南教育》2002,(13):27-27
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形式,过去多为文人仕大夫玩弄笔情墨趣,这给中国画蒙上了一层高不可攀的神秘面纱。让儿童拿毛在宣纸上作画更是不可思议。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儿童早期美术教育的发展,儿童学习中国画不像从前那么神秘了。尤其是造型概括、笔墨简练的中国写意画与天真质朴的儿童画十分接近,再加上毛笔、水墨在宣纸上产生出来的无穷墨色变化,更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和兴趣。他们有时寥寥几笔的即兴之作,往往使人爱不释手。画中国画不仅要考虑形,还要考虑用笔、用墨、对于造型能力比较差儿童来说,很难掌握。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