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效果的好坏是一则广告能否促成消费者购买的基础。本研究通过控制实验的方法探究了电视广告中商品标识暴露时长与广告认知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消费者来说"认知"并不比"理解"容易;商品标识在广告中的暴露时长会影响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适当增加电视广告中商品标识暴露的时长将有助于提高广告的认知效果。  相似文献   

2.
学习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势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历程。归了结起来,学习理论主要有四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笔者以为,在消费者对于广告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三种学习理论使学习产生较好的效果,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本文主要介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广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消费者行为学吸引了大批的学者和专家对商品的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与心理活动进行研究,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需要,学者和专家们正在寻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道路。所谓的消费者行为学,是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孕育而生的一门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系统性。很早以前,消费者行为学的学术思想就已经在社会经济环境下产生,对消费者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4.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其消费心理的外化,而广告口号是影响消费心理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企业通过广告口号可以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消费者的认知心理,使消费者还未购买商品但已深深地记住有关商品的信息,进而可以预测、引导或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本文通过分析广告口号对于消费心理的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广告战略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在第一时间将广告信息推向广大消费者后,由于其自身的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广告效果的发挥,在将广告告知受众后,对于公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强大。利用大众传媒传播的广告不再是一把王者之剑,更像是一屡轻烟在消费者面前拂过。于是,广告主与广告制作者寄希望于网络、手机电视等新  相似文献   

6.
李婷 《中国传媒科技》2014,(12):103-103
如今的广告千奇百怪,但广告的目的却不应该有任何偏离——将品牌印到消费者的脑海中,并不断促使消费者购买产品。但现在很多广告存在着问题,一是广告过于强硬,妄图改变消费者的认知习惯,简单来说就是过于以产品为中心;二是对竞争者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的指导,导致诉求点没有力度。针对这些问题,广告应该做到就是顺应消费者的认知习惯,做容易被接受的广告。为宣传的品牌找准定位,并以简洁有力的方式迅速占据消费者的大脑。  相似文献   

7.
程明  张蒙 《编辑之友》2022,(1):80-85
从传统广告到数字广告,其信息的认知逻辑随着媒介技术的浸入而不断发生改变.文章从传统广告信息认知的局限角度进行分析,对比建构数字广告下的内容认知逻辑,并深入剖析数字广告的影响能力.研究发现,对于大众媒介下"被控制"的受众而言,企业和媒体在传统广告信息的加工和传播上处于霸权地位.随着数字广告的兴起,不仅将传统的广告信息进行了内容再造,而且令认知的主体与客体在关系连接上发生了改变.此外,数字广告还利用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消解掉传统广告的控制权力,进而通过数字内容的影响能力完成广告的进化.  相似文献   

8.
吴茂楠  邱树雄 《新闻界》2005,(2):106-107
长期以来,广告主对现代广告的认识还局限在广告就是将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播给消费者(受众),而对于广告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投放方式告诉给什么样的消费者,广告的效果如何等问题缺乏更深入、更理性的思考.而这些恰恰是决定一个广告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现代广告质量已经不仅仅是广告本身(设计、制作)的质量,而是成为一个质量体系。从最初期的广告市场凋研到广告的制作、广告毛片的测试、广告的媒体投放、  相似文献   

9.
广告效果研究是广告学研究的基础问题,回顾中西方广告效果研究的历史脉络发现,长久以来学界注重经济效果的考察而忽视社会效果的研究.本研究在梳理相关研究后认为,广告社会效果是广告效果研究不应回避的重要面向.围绕广告社会效果,当务之急是廓清概念本身.未来应从消费者、政府、行业和平台等多维视角切入,结合大数据和深度访谈等定量和定...  相似文献   

10.
席明峰 《今传媒》2011,(8):93-94
3G技术运用以前,因为技术瓶颈、诚信缺失及消费者认可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手机广告的优势尚未凸显,其市场也只处于导入期。3G时代,由于技术革新及其带来的联动效应,手机广告产业将逐步走向成熟。3G手机广告要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走出传统手机广告的阴影,优化广告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一步。3G时代手机广告效果的优化研究应从手机媒体技术变革引发的传媒市场变动、手机网民结构及消费心理的变化、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实践等三大视角展开。  相似文献   

11.
杨英新 《新闻界》2012,(11):6-9
内隐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的重大发现,它将人们对广告传播效果的认识从有意识层面延展到无意识层面,不仅解释了广告传播和消费决策中的很多现象,更重要的是对广告传播效果的研究理念形成了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2.
何蕾  王军 《出版广角》2018,(5):70-72
创可贴广告是当前最火爆的广告产品之一,以受众调查结果为依据,借助消费者行为学领域的AISAS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这类广告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在"注意—兴趣"的认知过程中,创可贴广告的总体表现虽然优于传统广告,但可优化空间巨大,仍需不断改进.二是在"兴趣—搜索—行动"这一从认知到行动的过程中,受众自发搜索行为较多,但较少有购买行动.三是在"分享"这一过程中, 受众的分享意愿并不强烈.针对这些问题,文章结合当前的媒介环境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大数据时代,网购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网购中出现的精准广告在给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伦理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消费者对精准广告中的伦理问题具有较高认知度、低敏感度和较高认可度,总体感知较高,并通过深度访问进一步得出消费者会从安全(Safety)、自愿(Voluntary)、诚信(Integrity)、有益(Beneficial)、多样(Diversity)五个维度进行精准广告伦理感知,并建立消费者伦理感知SVIBD模型。为保护消费者隐私以及解决精准广告的伦理问题,在国家法律、行业自律和消费者三个角度对精准广告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19):9-16
本研究参照叙事程度测量、情感共鸣、广告态度、品牌态度的测量模型与指标体系设计实验与问卷调查并获得数据,将叙事广告效果模型作为分析框架,检验叙事广告的情感共鸣效果。基于协方差结构分析方法,本研究验证了广告叙事程度、感情认知、感情移入、广告态度、品牌态度这一影响链条的关系路径。其中,广告叙事程度对感情认知呈现高度影响,广告态度对品牌态度呈现中度影响。情感共鸣是影响受众广告评价的因素之一,受众对广告的叙事程度进行判断后,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对广告中涉及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品牌形象塑造、品牌传播以及品牌认知等,都是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感性形象.而广告利用传达企业品牌信息的方式,能够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起到很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从而对其意识形态、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大对广告推广在品牌形象树立以及品牌认知等方面作用的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广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现阶段广告业研究的重要命题,近年来争论的焦点,往往集中于新媒体广告对传统媒体的广告预算分流。对于广告的跨媒体迁移,不能简单地将之理解为新旧媒体之间的替代性竞争,因为广告传播的核心目标是与消费者形成良性沟通。随着消费者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新的消费需要会  相似文献   

17.
广告通过改变受众感知价值方式、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对象、刺激先行消费行为、改变消费者意识形态等方式刺激消费主义的盛行.本文将通过对以上四个角度的分析探讨广告对消费主义刺激的刺激机理.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3,(23):17-20
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嵌入广告策略越来越融入到各类载体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受众对植入产品的回忆和品牌的偏好。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植入式广告的相关研究发现,由于受众的主观必然性,植入式广告效果可能会因人而异,但是有关个性特征认知和产品植入感知之间的联系还很少得到研究。本文在对场认知方式构建中的认知性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场认知方式对受众植入广告的识别和回忆的影响机理,并结合曝光效应分析了场认知对受众品牌偏好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广告主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植入广告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3种专业期刊中的广告学术论文为样本,从论文数量、主题分布、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广告2010-2014年5年来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近5年中国广告学术研究比较偏重对广告产业经营、广告本体发展和广告史的探讨,广告效果、媒体和受众研究稍显单薄,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广告产业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广告研究的国际化视野将更加凸显,公益广告的价值和功能将会得到进一步强调。  相似文献   

20.
陈思 《新闻传播》2012,(3):128-129
2011年对于中国广告领域来讲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恰如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一样,中国的广告业也面临着这一现实。"产业化、集约化、数字化、品牌化"①的特点日益显现,"融合"也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除了广告基础理论之外,关于广告经营管理、产业发展以及受众消费者研究等问题,都成为2011年中国广告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即对这些相对集中的广告实务研究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