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赵家菊(靖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认为,要教会儿童认识世界,就一定要教会他们“觉察周围事物和现象所独有的特征”。小学生的智能还处于低级阶段,观察事物时“无意性”占主导地位。他们在观察中常常处于被动的东张西望的状态。另外...  相似文献   

2.
观察是自然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所谓“观察”,就是运用眼、鼻、舌、手这些感官去感知事物。学生观察过程也是探求知识的过程,观察能力在观察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要教会学生观察。首先就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要求,不被一些无关的现象所吸引,达到观察的目的;其次,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仔细、有序、全面观察事物或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择提供足够的观察材料。例如,教学《砂和粘土》这课所需要的观察材料“砂”和“粘土”,在农村随处可见,但学生并没有留心观察,对砂和粘…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学习“自然”,是让他们从认识自然界中一般事物和现象开始,以后逐渐加深,使其从中懂得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激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大多事物和现象都是小学生习闻常见的。为揭示事物和现象中所包含着的科学道理,教中安排的插图和有关实验,是要求学生从观察入手,进而研究分析。这是引导学生学好“自然”课的一种手段。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对于不同事物和现象,要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1.对比观察:为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区分不同事物的功能和性质,可用此法。  相似文献   

4.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比较 ,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一种方法。地理学习范围的广泛和学生生活环境的狭小存在着不少矛盾。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获得感受 ,也不可能经常到野外去实地观察。运用比较法可以解决这些矛盾。通过地区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成因及相互关系。通过时间过程的比较 ,又可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一、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既可巩固旧知可获得新知。学生在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 ,把已有…  相似文献   

5.
一、在类比联想中求创新类比联想又称类比思维 ,它包含两大成分 :一是联想 ,由一种事物收起对另一种事物的回忆 ;二是类比 ,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出相似或相同的一面 ,即异中求同。类比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创造性 ,运用类比思维方法得出的结论是独特的 ,理解问题的方法也是新颖的。教会学生掌握这种方法 ,要求教师一是应善于运用类比思维讲解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类比思维去理解、去解决 ,对类比得当者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三是要善于启发 ,疏通开拓学生联想思路 ,尽可能避免“无类比性”现象的发生。例如 ,由气旋联想到河流中的旋…  相似文献   

6.
一、先讲解,后观察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易受非本质现象的影响,凭自己爱好去观察,而对一些主要现象却视而不见,所以必须加以引导。观察前,教师可先指出所要观察事物的特征或现象,再让学生去与事实对比加以印证。如《各种各样的花》一课,学生会被花的五颜六色所吸引,而忽视其他。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花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去观察,强调主要应通过观察花的形状来理解花是各种各样的。 二、调动感观去观察 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感知自然事物在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属性的能力及有顺序地进行观察的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引”与“放”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个研究课题。所谓“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创设良好的情境,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先把什么都告诉学生,只让学生根据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分析、实践、思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所谓“放”,就是把学生放在一种独立探究事物的环境中,让他们凭自己的感觉去感知一些具体事物。不仅要求他们能亲自去完成一些观察实验项目,还要求他们学会动脑筋去自行设计观察和实验的方法,通过自己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和亲身体会去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下面我就《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四册》《水》的教学设计谈谈“引”与“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蒋崇军 《广西教育》2007,(7B):76-76
一、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并且进行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调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山水、风云、厂矿、田园等地理事物或现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外出活动(野外考察、社会实践、郊游野炊等)的机会,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学生熟悉而又“莫明其妙”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透过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表面去探索它们的本质,从而得出比较有深度的地理原理或规律。这样,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也可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概念)的比较,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以区别异同、认识性质、把握特点,达到深化理解其共性和个性的目的.地理知识学习范围的广泛和学生生活环境的狭小存在着很大差异.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获得体验,也不可能经常到野外去实地观察,可是运用各种形式的“比”可以使学生对众多的地理物象形成相对清晰的认知与理解.通过时间过程的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规律和趋势;通过空间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地…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自然课中,肩负对小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培养的课目很多。要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首先应弄清我们在课上号召学生所进行的观察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看”有所不同。我们所要求学生进行的观察是要求学生运用感觉器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地从自然界和实验中,获取自然事物与现象的信息的观察。它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看”,是根本不同的。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看”,多是无目的的,也是无计划、步骤和顺序的。这种“看”并不  相似文献   

11.
谜语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创作。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无比的智慧和艺术才能。不少谜语适合儿童的特征和兴趣,对儿童有极大的教育作用。谜语根据事物的形态、习性、用途等特征,用明白、生动的语言编成顺口的韵文,让儿童去想象、猜测这件事物。它是一种文学作品,也是一种有趣的脑力游戏。它既要指出事物的特征,又要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迷惑对方。一方面显示,一方面隐蔽,这是谜语的特征。我们的教学就是分析“谜面”(所描述的现象),找到“谜庭”(所实指的事物),通过整个教学活动,促进儿童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培养观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李佩艳 《吉林教育》2006,(10):48-48
新编《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通过“观察大树”、“寻访小动物”和“寻找淀粉的踪迹”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科学。那么如何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精神,上好新编《科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 ,来获取更多的材料。经过收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由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 设置悬念 ,调动学生好奇心小学生的好奇心只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 ,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现象 ,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 :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导入时 ,我让学生把石头、木块、泡沫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然后问 :“什么样的物体会沉 ?什么样的物体会浮 ?”学生答 :“重的物体沉 ,轻的物体浮。”我拿出一大块泡沫和…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科学和数学教学是一种“读”的教学,过于注重通过阅读直接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调查对象,没有观察现象,没有设计实验,没有收集数据,也没有观点讨论,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相反地,他们仅仅是“读”了科学,因为他们所读的书本描述的是他们不熟悉的事物或他们不关心的事物。当前,我国中小学正在开  相似文献   

15.
实质即本质,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这样解释:“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历史现象纷繁芜杂,有真象也有假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因此,许多学生遇到“实质”问题往往会出错。笔者就关于实质的三种设计与解答方法,提出己见,以抛砖引玉。关于“实质”的设计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直接设问,即实质“是什么”。这种问题的解答难度相对较小,可用逻辑思维方法去做。例如:欧共体的实质是A.资本主义自由竞…  相似文献   

16.
观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周围事物的基本途径。自然教学中的观察活动,就是给学生提供观察材料,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去了解自然事物的属性,从而归纳出自然事物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变化现象和规律,完成对自然事物的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7.
论科学与艺术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统哲学为了更好地说明现象世界而创造了一个理念的世界,认为现象世界是假,理念世界是真;人的理性是达到理念世界的途径。从这种哲学观出发,传统形而上学高扬科学而贬低艺术。但科学对事物的把握是机械的、数字化的,不能把握事物的生命感。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也并非如哲学的初衷所设想的和谐完善,相反,现代人被沦为机器的奴隶,现代人的精神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原因是传统哲学独尊科学、贬低艺术所致。因此,我们应倡导科学与艺术的和谐,既要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之能达到清晰、精确,同时也要用艺术的“眼”和“心”去把握事物,体验事物的情调和生命,用艺术去引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既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简单地说,观,就是“看”;察,就是“分析”。就是通过我们的眼睛来认识事物,联想问题,发现规律。观察是一种能力,具有敏锐、深刻观察能力的人,对事物看得全面,能迅速地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本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能力培养任务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好化学的保证。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相似文献   

19.
[训练重点] 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 [训练要求] 1.弄懂说明事物为什么要抓住特征; 2.明白如何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3.知道怎样去说明事物的特征。 [知识要领] 1.抓住“特征”才有可能将事物“说”“明”。要介绍清楚某一事物,就应该把此事物与彼事物的不同点抓住。这样才有可能突出此事物独有的特征,使读者获得最主要、最本质的认识,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观察鱼》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单元中的第三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鱼、描述鱼、研究鱼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鱼,并且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