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赞同以疑古与新证(或释古、考古、走出疑古)作为描述20世纪学术史的重要线索,而疑古时代是否结束、何时结束,则是此问题视角中的一大焦点,其间的交会与嬗新尚有比较复杂的一面。田旭东女士的博士论、中华书局《中华史新刊》之一《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一书,为近年少有的从疑古与新证一线观察近百年中国学术界古史研究的专论,在20世纪学术思潮研究中具有无可回避的参考价值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赞同以疑古与新证(或释古、考古、走出疑古)作为描述20世纪学术史的重要线索,而疑古时代是否结束、何时结束,则是此问题视角中的一大焦点,其间的交会与嬗新尚有比较复杂的一面。田旭东女士的博士论文、中华书局《中华文史新刊》之一《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一书,为近年少有的从疑古与新证一线观察近百年中国学术界古史研究的专论,在20世纪学术思潮研究中具有无可回避的参考价值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周游  杨鹏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4):115-117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提出了震撼史学界的"层累构造的中国古史"学说,一时间,疑古成为风气。疑古思潮的兴起,不但涤荡着封建残余思想,而且对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顾颉刚为旗帜的"古史辨派",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学术"存疑辨伪"思想之时,也对胡适等人所提倡的西方科学方法作了吸收并予以本土化。但因时代所限,学术积累之故,"古史辨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他们疑古辨伪存真的精神,对打破"六经"所建立的古史系统,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盛行的疑古思潮对古书进行了第一次大反思,为考古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中国古史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向与副作用。李学勤倡导"走出疑古时代"旨在走出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并非全面否定疑古,更不是打倒"科学怀疑"精神,而是对古书开展的第二次大反思,使考古材料与文献研究结合起来,以正确客观地"释古"。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王国维、郭沫若等学者率先开始了重建古史的正面工作。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从理论和方法上为现代考古学奠定了基础。李济提出"重建古史"是以考古学为主来重建中国的上古史。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大量简帛佚籍的出现,为中国学术史重写提供了难得机遇。在21世纪,从新的材料、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高度,重写中国学术史不但变为可能,而且成为必要。重写学术史应该包括续写和新写20世纪的学术史,对中国各历史阶段学术思想的演变重新加以解释和总结。面对更新、更多、更重要的历史典籍的出土,重写学术史时机业已成熟。近年发现的清华简等出土文献作为古史重建的典型,以其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卓然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清华简能够改变我们对于一个历史时期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看法,属于目前重大的发现。它给中国学术的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诗经》研究史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檀作文 《天中学刊》2000,15(1):52-56
20世纪的<诗经>研究可分为四大时期解放前以"<古史辨>派"的出现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解放后,文革之前是一个时期,拨乱反正之后又是一个时期.第一期可视为清代<诗经>学的延续.第二期,现代<诗经>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大体建立.第三期的<诗经>研究,以阶级分析法和唯物史观为理论支柱.第四期是一个多元化取向的时期,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取向成为潮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史学界有信古、疑古、释古的派别划分。今天看来,这样的划分,仅是对20年代前后的古史研究所作出的认识和概括,并且,对“信古”派的成员及其主张应具体分析,而疑古学说所带来的史学观念的转变即融于中国史学转型的总的趋势中,“《古史辨》本不曾独占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7.
十证"伶玄"     
<飞燕外传>,汉·伶玄撰,堪称中国古代艳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对<源氏物语>和<金瓶梅>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然而后世却一直将其打入"伪书"的冷宫,笔者从与作者、作品有关的十个方面进行考证,结论是作者确系汉人,作品确系汉作.  相似文献   

8.
发轫于20世纪上半段的中国近代三大史学主潮:新史学思潮、疑古思潮、马克思主义史学都与日本的近代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中国近代三大史学思潮中的日本影响因素这一课题,国内外学术界的已有相当的积累,体现了中日史学交流研究的深入与繁荣。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学者们潜心探索。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古史辨派”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顾颉刚疑古辨伪的工作,一直受到钱玄同的深刻影响和有力支持。顾、钱二人的学术关联,无疑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舜葬何处一说葬于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一说葬于山西垣曲鸣条岗.前说依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后者自说依据<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谁是谁非,本文以详实可信的史料,辅以研究分析,考证得出结论在中国,舜帝陵唯有一处--即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之舜帝陵.  相似文献   

11.
《嘉应学院学报》2015,(7):25-30
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史学发展中都曾出现过疑古之风。在日本,由白鸟库吉提出的"尧舜禹抹杀论"奠定了疑古史学的思想基础。他对中国古史真实性的质疑,催生了日本汉学界诸多学者对传统汉学的反思,并形成疑古思潮的一大主流,同时也如"蝴蝶效应"般引发了各领域的学术论争。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也几乎于同一时期掀起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伪运动,引起了学界的轩然大波。虽然两国的疑古思潮出现的年代相近,其研究方法和内容也有相似之处,但因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等因素,也演变出各自的学术走向,其结局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2.
疑古和释古在李大钊的古史研究中兼而有之。对“黄金时代”说的批判,体现了李大钊的疑古精神,目的是为探索古史真相扫除障碍,并非对民族历史遗产持虚无主义态度。对古代经济生活的研究,使李大钊的释古具有完全的科学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顾颉刚以大胆疑古和编著<古史辨>而闻名.长期以来,学界对他的疑古思想褒贬不一.顾颉刚认为研究古史应先破后立.从学术分工的角度而言,既需人做破坏的工作,也需人做建设的工作.顾颉剛研究古史偏于疑古辨伪方面,并不说明他不主张建设真古史,而只是从分工合作的角度出发,以辨伪史为己任,其最终目的是辨伪求真.只有正确把握其思想与实践的真实意图,评价才能接近客观.  相似文献   

14.
谈明刊闽南方言戏文的校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最近正式出版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一、二卷中所收人的明刊古戏文,对方言古戏文的校注原则与方法加以探讨,并举例说明了"存真、辨形、循音、觅证"等四种方法在校注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拉祜族民间文学集成>收集了拉祜族大部分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其中神话传说<根古>生动地记录了拉祜族悠久而富于传奇的生活历程,是拉祜族迁移历史的形象概括.  相似文献   

16.
从<说文>的注音、谐声系统和反切研究等方面回顾世纪<说文>声韵研究的概况;又从<说文>同义词、同源词、同形词、复音词、方言词和颜色词研究等方面回顾20世纪<说文>词汇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17.
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1923年)为起点,顾颉刚所代表的“古史辨”派古史研究和神话学,以“疑古”“辨伪”为思想武器、“古史即神话”为理念,把与古史纠缠为一体的古神话剥离出来。他的“层累的造成的古史观”亦即神话观和“历史演进法”,开了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中国古神话(古史传说)的先河,为中国神话学的创立铺设了一块基石,成为中国神话学初创时期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之外的又一重要学术渊源和流派。“古史辨”神话学的特点,在神话学研究中被概括为“古史的破坏、神话的还原”。  相似文献   

18.
人情诗情悲情--论《红楼梦》的"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和明清情欲美学思潮出发,透视了<红楼梦>的"情"的体现;从人情、诗情、悲情三个方面论证了<红楼梦>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极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北宋学者欧阳修的<易>学著述进行考察评说,指出欧阳修<易>学思想以"义理"为归依,落实于"人事"的特点;以及他大胆疑古,开启辨正经典之学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学典 《教育》2011,(30):55-57
<正>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中,顾颉刚是最后一位离世的大师。"古史辨派"将与"乾嘉学派"一样,作为古典学史上一个特殊段落的标识,永远载入中国学术史中。对于人文学界来说,20世纪不但以"疑古"发端,还以"走出疑古"来宣告自己的结束。去今最为遥远的上古史,竟纠缠了中国学术界整整一个世纪。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以顾颉刚为领袖的"古史辨派",实际上已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古典学界不可绕过的巨大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