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意识,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2.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简而言之,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中语文思维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满琦 《双语学习》2007,(9M):94-94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简而言之,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徐学松 《教师》2010,(30):83-83
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现实的信息社会中,要获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阅读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阅读,读者能获得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当然这种历练过程,包括对美的感悟与品味。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打开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本文就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现实的信息社会中,要获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阅读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阅读,读者能获得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当然这种历练过程,包括对美的感悟与品味.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打开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本文就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针对文学授课过程中的学生厌学心理,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课程目标出发,提出将体验性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经典文本的领悟能力。该"体验性"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是对作家个体存在与思想状况的体验、及作家生存语境的还原;其二是对作家作品的文本鉴赏,通过现场阅读和讲解唤起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文学审美感受;其三是对作为读者的学生的思想和阅读状况的体验性把握。  相似文献   

7.
阅读,不仅是在读文字,更重要的是品读文本.品读就包括读者对文本内在美的探究.高中生已经具备审美的能力,教师所要完成的任务,不仅仅是讲授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内的学习与引导,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的魅力,让学生自主的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自主的阅读,必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文本自身的趣味性之外,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美,也是阅读的动力之一.而我国的古典小说,正是具备这样的条件.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就是古典小说中蕴含的美.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为例,简单阐述在古典小说中存在的美.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过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感悟和体验、从而构建自己的理解。阅读是可以根据阅读者不同目的来进行调控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而一个文本所含的意义往往需要阅读者去挖掘,而由于每个读者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不完全相同,读者在品味文本的过程中也就有了不同的感悟。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高中语文课标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时既能够把握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和作者表达的思想,又能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  相似文献   

9.
张庆 《江苏教育》2007,(18):57-59
在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并非其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众所周知,传统阅读教学一般遵循这么一个流程:老师先来阅读文本——即钻研教材,然后将自己阅读所得写成教案,上课时再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接受的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由此观之,学生哪里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呢?  相似文献   

10.
<正>"多元解读"中的"多元",一是指解读主体的多元。进入文本阅读的读者都可以称为主体,具体到语文教学之中,"多元"指的是教师、学生、作者,他们都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二是指文本的意义的多元。文本并非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审美主体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于知觉经验中的整体的形象,文本作为一种"图式化外观",读者通过阅读活  相似文献   

11.
<正>"多元解读"中的"多元",一是指解读主体的多元。进入文本阅读的读者都可以称为主体,具体到语文教学之中,"多元"指的是教师、学生、作者,他们都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二是指文本的意义的多元。文本并非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审美主体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于知觉经验中的整体形象,文本作为一种"图式化外观",读者通过阅读活  相似文献   

12.
阅读观就是对阅读的过程、机制与功能等的看法。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一个获得文本客观意义的过程。它具有消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文本的个人意义,使不同学生的理解均质化等危害。后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读者通过与文本持续对话,不断生成个人意义的过程。在后现代阅读观的视野中,文本是意义开放的模体;文本的个人意义是丰富的、不确定的;阅读就是文本个人意义生成的过程。要实现后现代阅读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文本观,唤醒学生的阅读需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开放性的阅读评价。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一种创造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往往一边阅读文本,一边根据文本激活思维,把自己的感情、经历或体验投射到文本中去,从而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在阅读中的创造思维对于读者很重要。但是,中学生由于人生经历不多、情感单纯、人生价值观不成熟等原因,在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往往内容不丰富,层次不高,其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但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中包含着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种对话关系,本文拟就后三种对话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矛盾”对话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阅读活动实际上是读者通过心灵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至少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情趣。但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即读懂了什么),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难免会变得枯燥与…  相似文献   

15.
赖静 《广东教育》2009,(7):104-104
阅读,是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深层沟通与对话,作者通过文本的叙述进行表达、倾诉。读者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化主张.而文本则是双方沟通的桥梁、对话的平台。合理的阅读方法。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读者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才能逐步习得。在这个习得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有必要对学生阅读过程的一般特点进行足够的了解,并能够根据这些特点.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更好地使学生尽快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读者阅读时总是凭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在与文本对话。这就告诉我们,读者感知文本不是始于空白的,并且,不同读者感知同一文本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显然,当读者初步感知文本时,读者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会起关键作用,而此时的阅读初感会烙下鲜明的读者色彩。以此观照阅读教学,我们会发现:课文还没教,可学生对其中的许多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知晓或已明白的问题教师还在“津津有味”地大讲特讲;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但仍在强打精神地应对教师的问题。其实,这种种现象表明,学生的阅读初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存在,教师对学生阅读初感的忽略,会造成课堂对话无效的结果。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并把它作为教学起点是阅读教学理所当然的事。  相似文献   

17.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18.
<正>"多元解读"中的"多元",一是指解读主体的多元。进入文本阅读的读者都可以称为主体,具体到语文教学之中,"多元"指的是教师、学生、作者,他们都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二是指文本的意义的多元。文本并非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审美主体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于知觉经验中的整体的形象,文本作为一种"图式化外观",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将其意义现实化和集体化。多元解读是新课程提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因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审美体验等的限制,在阅读文本时,会对文本产生深浅各异的理解。作为教师,就是要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自己与文本对话中的收获在教学过程与学生分享,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的阅读。  相似文献   

20.
王建 《学语文》2003,(2):7-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不等于作品,作家完成的文本只是一堆印刷符号,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作品本身既不等于文本,也不能等同于读者阅读的具体化,而必定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在作者完成文本时就已产生,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完成的,读者通过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进行新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