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族音乐及其他艺术式样,与民族特性是分不开的。中国音乐注重对“和谐”的追求,俄罗斯音乐则具有明显的悲怆品格。从《三套车》到《伏尔加船夫曲》,从《如歌的行板》到《第六交响曲》,从《安东尼达的浪漫曲》到《跳蚤之歌》等等,无  相似文献   

2.
《行歌坐月》是首个登上国家大剧院的侗族题材剧目。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在京首演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可以焕发艺术新生。侗戏文化唯有扬弃和吐故纳新,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作为探索传统与现代创作联手的范式,无疑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更是探索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开路先锋。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格林卡的艺术成就举世公认,他对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有奠基之功,所创作的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正是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本文主要选取格林卡的《伊凡·苏萨宁》这部作品,对其歌剧的音乐意义、音乐戏剧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对格林卡的艺术成就及其所代表的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创作风格予以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苗族歌鼟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本文从苗族歌鼟的音乐文化、文学修辞艺术及歌鼟唱词三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的文化组成中,音乐文化占有重要部分。因此,音乐文化一定会存在一个民族的某种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政治背景和宗教信仰下的不同音乐文化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其中,畲族是一个历史悠远的民族,虽然没有形成本民族文字,却有着自身独成一系的语言文化,并且也已经形成显著的民族特征。尤其是其民族内以歌为言,以歌交流的文化特征。畲族人民将唱山歌作为一种生活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畲族山歌融入了畲族丰富的浙西南民间文艺形式特色,在中国音乐文化资源中,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是俄罗斯19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俄罗斯民族歌剧《伊凡·苏萨宁》是俄罗斯第一部民族歌剧。这部歌剧中的第四幕和尾声中的合唱《光荣颂》是一首宏伟、壮丽的颂歌,至今还在感染和激励着俄罗斯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斗志。因此格林卡成了俄罗斯民族文化艺术的象征和俄罗斯人民的骄傲。  相似文献   

7.
<正>音乐艺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审美偏好的外在表现,也能深刻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价值理念,为人们了解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提供了有效渠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标识,地域音乐文化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了音乐艺术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信息技术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地域音乐文化的受众范围逐渐缩小、受欢迎程度逐渐降低,同时受限于单一的传播路径与传承机制,地域音乐文化传承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基于此,笔者参考《中国音乐》期刊中的《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栏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曲式结构、创作技法、音乐内涵、审美原则四个方面探讨了《悲怆》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创意曲集》是融合了自十六世纪以来欧洲各流派的音乐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中的《D大调二部创意曲》将法国艺术的风格用音乐进行了阐释,向世人昭示了世界艺术发展史上任何一次艺术进程都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相互融会贯通为主旋律的规律。浩瀚的世界艺术海洋亟待我们去探索,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亟待我们去挖掘。新世纪,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成为当今时代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邓慧芬 《文教资料》2006,(8):118-119
歌特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中世纪复古风格音乐、艺术和文学的文化范畴。本文分别从音乐风格,艺术表现和文学方面论述了其兴衰演绎进程及其不断演绎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是表现情感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经过艰苦的脑力劳动而创作的,充满着作者的希望、信念和理想。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不同民族歌 (乐 )曲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内涵。从所表达的主题来看,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歌曲,例如《彩色的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有歌唱大自然、表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歌 (乐 )曲,例如《走向大自然》、《春江花月夜》等;还有歌唱珍惜中学时光的《中学时代》等。这些作品都具有思想健康、词曲优…  相似文献   

12.
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宣传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共黔东南州委决定出版一本《侗族大歌》.我们很乐意接受撰写这本书的导读文章.侗族大歌是世界东方民间的和声艺术,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黔东南出版《侗族大歌》一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民间音乐文化现象以及它能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我们从族群、社会学、文化学、价值学、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侗族大歌进行了解读,以便帮助人们对《侗族大歌》专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世界闻名的作曲家,他用他的作品表现出了一种民族的追求及精神,交响曲《曼弗雷德》是柴科夫斯基非常重要的标题音乐作品,这部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柴科夫斯基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悲剧性。同时,柴科夫斯基本人也非常喜爱俄罗斯民歌,他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如《30首俄罗斯民歌》。其次,他将民歌素材用在了他自己的许多作品中,我们最熟悉的柴科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另外,无论是俄罗斯特色的音乐语言,还是音乐过程,都称得上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15.
士兵之歌     
苏联曾经饱受战争之苦,描写战争的电影也以俄罗斯民族独有的沉重和悲怆的风格在世界电影史中独树一帜。大体来说,苏联的战争电影除了始终贯穿的这一特征,还有两类不同的风格。一是大制作大场面的电影,如《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这类电影着重于描写战争本身,宣扬爱国热情和革命传统教育。但电影的主题离普通人尚有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冼星海》是新时期电视剧的力作。它通过编导者精心的艺术构思将音乐家冼星海的个人生活与所追求的音乐理想置于特定环境的冲突中加以表现,着力刻画了音乐家坚韧、执著的个性以及追求大众化的音乐创作风格。在民族危亡时代,冼星海的音乐成为民族团结、一致抗敌的旗帜,他以音乐创作为自己毕生的理想。并为之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个近乎平庸的时代,电视剧再一次让我们体验到了心灵的震撼与感动。  相似文献   

17.
凡是论及李白的诗歌,几乎都认为它具有“特有的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以致对其悲怆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统计,在他可编年的943首诗中,悲怆诗473首,豪放诗57首.比例是8:1强。他的悲怆诗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内容之丰富.艺术价值之高,也是极为引人注目的,例如《将进酒》《北风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月下独酌四首》《丁都护歌》《登金陵凤凰台》  相似文献   

18.
民族声乐艺术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大众的审美取向,标记着社会发展过程中时代的文化力量。民族唱法女声演唱艺术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还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与发展的标志,让我们感受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让歌声转化成一种文化阐释。民族唱法女声演唱具有强调风格、韵味、吐字、真假声相结合等特点,在借鉴西方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基础上从实践中汲取彰显艺术表现力经验,使我国民族唱法女声演唱艺术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音乐文化,中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语言传统,势必与西方音乐之间存在着差异,然而音乐是交流的艺术,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国学生有着自己的民族习惯和特征,因此在学习和演奏西方音乐时,应把握好与自己民族习惯的不同之处,吸取西方音乐特有的风格和韵味,以便更好的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本文从中西音乐作品对比入手,介绍在演奏时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相似文献   

20.
李锐 《华章》2013,(28)
前苏联作曲家、演奏家申德廖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了极具俄罗斯风格的《俄罗斯组曲》,这部作品可谓巴扬手风琴音乐会上的经典保留曲目,其创作理念中最大的亮点是将即兴性和技巧性与俄罗斯民族风格和民族特征鲜明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俄罗斯组曲》由三首乐曲组成,分别是《乌克兰民歌》、《民谣》和《俄罗斯舞曲》,这三首乐曲都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性格,乐曲的每个主题都是以俄罗斯和乌克兰当地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发展而成。作曲家在其创作理念中,力求将体现俄罗斯传统音乐的调式、和声及旋律发展手法与现代音乐作曲技法相融合,使作曲既保持了俄罗斯音乐的幽默乐观、热情奔放、细腻抒情等特色,又不失现代音乐的审美习惯,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