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那天思念亲人的情景。这首诗提到了重阳节的两个主要习俗:登高和插茱萸。你知道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2.
茱萸为何物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表达了对亲人、朋友间真挚而深厚的思念之情而被千古吟咏的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杰作。诗中描述了中国人很早就有登高、佩戴茱萸囊避灾的风俗。那么茱萸为何物呢?  相似文献   

3.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4,(10):45-4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快快:妈妈,这首诗是王维写给他兄弟的,也就是他的哥哥、弟弟。  相似文献   

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题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十七岁时寓居长安之作。  相似文献   

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这是被称为“诗佛”的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虽用语平凡,却体现了手足情深。千百年来,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子旅客,每逢佳节,往往脱口而诵此篇,寄托怀乡思亲之情。本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身处异地的诗人思念家乡的兄弟,第二层写家乡的兄弟想念身处异地的诗人。诗中,诗人把近  相似文献   

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选人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此诗很有名,因此诗的释义颇多,所以疑义也就难免。为加强探讨、交流,就做了点释义与释疑工作,写下了这篇小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多读些古诗江苏吴江市震泽中学汪兆龙1993年全国高考试卷中有一道题,选录了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绝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要求考生指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我国民间哪一个传统节令。班上的学生走出考场后,一谈到...  相似文献   

8.
秋夜诗游     
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乙:请问,诗中说的这个“佳节”是什么节日?甲:你再听下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乙:噢,我明白了,是重阳节。古时候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节前节后,秋高气爽,我们  相似文献   

9.
<正>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相信很多同学早就会背;但这首诗中还提到古时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插茱萸等,估计大家就比较陌生了。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讲解一下。  相似文献   

10.
199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条古代文化常识题:下面这首古诗描写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这个传统节令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A、中秋 B、七夕 C、清明 D、重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在长安谋取功名时的作品,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是蒲州人(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华山之东,故题曰“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月日都是“九”,两个“九”逢  相似文献   

11.
每逢佳节     
《同学少年》2015,(10):42-43
<正>唐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每逢佳节,在乡的游子,谁不在心里低徊地背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在秋高气爽的风光里,在满眼黄花红叶的山头,饮着菊花酒、插着茱萸的兄弟们,也更会忆起"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王维,他们并肩站在山上遥望天涯,也会不约而同地怅忆着异乡的游子,恨不得这时也有他在内,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欢乐的时光。我深深知道这种情绪,因为  相似文献   

12.
茱萸之谜     
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韬兮,樧又欲充夫佩帏。”显然认为极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一种恶草。樧,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  相似文献   

13.
<正>叫我大侠不喜欢吃月饼的我第一次自己去超市买月饼,好像这样就能有过节的温暖气氛似的。而事实上,月饼并不好吃,我也还是很想家。包子山神只能用一首诗表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嘉人外面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在等我。喵喵大小姐咦?外面怎么这么热闹?蜜丝李所有的孤独在瞬间被放大了百倍。  相似文献   

14.
重阳诗话     
《易经》:“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古人认为每年九月初九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每至重阳,天高气爽,古人常好出游登高,赏菊饮酒,佩插茱萸,吃重阳糕,“以畅秋志”(《齐人月令》)。在一睹如画江山、饱览金秋景色之际,诗人骚客常以重阳为题,写下无数名篇佳作。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抒情小诗是他17…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词是经过大浪淘沙的,是蕴藏着丰富的人类情感的。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生活画卷,容易打动孩子们,容易与孩子们心心相印。有位家长与我说起他的孩子:“我的孩子‘成人了’(家长无法掩饰教育成功的喜悦),今年春节主动给他哥哥写一封信,信里用了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个孩子被这幅思乡怀亲的人之常情画面所打动,产生了共鸣,触动了他的内心世界,欣然疾书。这样孩子的人格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所以让学生多读古诗词,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找…  相似文献   

16.
徐慧 《学语文》2014,(2):40-40
正杜甫晚年的诗歌常令我们心旌摇曳,诗人到底是用什么如此拨动读者的心弦呢?我想除了社会因素,更重要的是来自诗中所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一、不屈的生命意识古往今来,有不少登高的诗歌,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身世之感、怀才不遇之苦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发了对家乡亲  相似文献   

17.
我读理趣诗     
一首诗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某种哲理,使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我们说这诗含有理趣,是一首理趣诗。说到理趣诗,首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句写了游庐山  相似文献   

18.
鸳鸯,在我国一些文学作品中是爱情的象征,人们把恩爱夫妻喻为鸳鸯。其实,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 《文选》中题为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的句子,而从诗中“骨肉缘枝叶”,“况我连枝树”等句看,这显然是一首兄弟间的赠别诗。三国魏嵇康的《赠兄秀才人军诗》中,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显然,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再上溯到《诗经》“小雅”中有“鸳鸯于飞”的句子,也不是比喻夫妇的。  相似文献   

19.
“九”在我国古代的术数中属阳数,九月九日是双阳重逢,故名“重阳”,它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是诗人的节日,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至今仍流传不衰。在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为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在诗中不是说自己重阳登高,而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眼睛是人的灵魂的窗户,那么诗中的关键词语则是喷流诗人感情的泉眼。教师若突破了这个泉眼,学生就能探出蕴藏在诗中的深情,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余意”的天空高高飞翔。如讲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我为了突破诗末行中的“少一人”这个关键词语,便在学生理解前三句诗意的基础上问学生:“当兄弟们头插着茱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