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北京政变。对于这场政变的进步意义,学生难以从宏观上把握,为此本文试作一简要分析。首先,北京政变完成了辛亥革命“赶走皇帝”的未了任务,铲除了封建帝制复辟的祸根。政变后,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规定废除帝号,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逐溥仪出宫。随即对故宫历代文物进行清点、保管,不仅连银铲…  相似文献   

2.
具有爱国思想的冯玉祥,由于仰慕孙中山.特别是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革命形势和南方革命政府的影响下,逐渐倾向革命,加上和吴佩孚矛盾的加深,遂于1924年乘第二次直奉战争之机.发动了北京政变,监禁贿选总统曹锟,推翻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对于这场政变的进步意义,江苏盐城第一中学的吴金余老师已撰文加以分析(见《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第7期),吴老师的分析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正确  相似文献   

3.
戊戌政变的发生是“一个过程”观点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于扩展戊戌变法研究的思维和视野,重新认识和梳理戊戌变法和政变的史学史、学术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政变过程论”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得以发生的诸因素作出深入的探讨,以利其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动,国民党右派人物吴稚晖起了特殊作用。他给共产党罗织“罪名”,为国民党新右派“清党”提供依据,并为政变的发动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在蒋、汪结盟、宁汉合流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吴稚晖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充当了阴谋家的角色,他是政变的祸首、元凶之一。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冯玉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玉群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一生“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他一生中转变的重要时期。本文拟分四个问题,谈些粗浅的意见。一、北京政变——冯玉祥倾向革命的明显标志北京政变,发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它是在一九二四年一月第一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6.
《历史研究》1979年第七期,发表了刘宗绪同志“试沦热月政变的性质”一文,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苏联史学界(包括我国史学界)被视为定论的“热月政变是反革命政变”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世界历史》1980年第三期,又发表了余小慎同志“关于热月政变的性质问题”一文,对刘文的观点表示“不敢苟同”。拜读刘、余二文,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7.
以往大多数涉及冯玉祥的研究成果中,通常会忽视冯玉祥是否军阀的事实。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冯玉祥当时虽然有军阀的身份,但他不同于一般的军阀,他发动的北京政变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军阀政变。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1861年11月,那拉氏慈禧在外国侵略者支持下,发动政变,取得清廷的最高权力,垂帘听政近半个世纪,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次政变史称"北京政变",也称"祺祥政变"或"辛酉政变",本文试就政变发生的过程作简略的记述.一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又进逼北京.咸丰帝于9月22日从北京逃往热河(今承德).行前令恭亲王奕留京办理与侵略者的和议事宜.从那时起,在清廷内部便出现了热河行宫和北京两个政治中心,形成两股政治势力,也  相似文献   

9.
1861年11月初,刚刚从热河行宫回到北京的两宫太后,与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联合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将执政的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八大赞襄政务大臣赶下台。这场宫廷政变虽然惊心动魄,但却非常成功和漂亮,没有经过残酷的流血,不可一世的八大臣几乎没有什么反抗,就做了政变者的阶下囚。这场宫廷政变因发生在北京,所以称之为北京政变。又因发生在农历辛酉年,也叫辛酉政变。政变发生后,小皇帝载淳的年号由祺祥改为同治,因此人们还称这次政变为祺祥政变。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蒋介石集团为加强和巩固其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对国统区实行了同样残酷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他们除了颁布反动的“出版法”,剥夺和限制进步书刊的出版自由,捣毁和查封进步文化团体和书店,拘捕和秘密杀害进步作家,此外还纠集和豢养御用文人组成反动派别,自办书店,自办刊物,妄图用地主资产阶级文艺取代和诋毁无产阶级文艺。这些主要派  相似文献   

11.
戊戌政变时间新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戊戌政变爆发的时间,有八月初六、初五和初四三种说法。笔者爬梳有关戊戌变法的档案,发现政变发生的实际日期应是八月初三。一般来说,历来宫廷政变总是秘密进行,其内幕罕为人知,公开宣布政变已遂的时间,未必就是政变实际发生的时间。由于慈禧把持军政大权,她发动政变,“如缚雏鸡”、“如薙枯草”,光绪毫无抵抗能力,因此戊戌政变的一个特点是“不动声色”。因此判断政变发生的时间,应以光绪什么  相似文献   

12.
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拒贿议员”成立国会非常会议,以期维持“法统”,继续作为立法机关、民意机关,参与政治生活。但是,民国第一届国会既久为人民所厌恶,非常会议也未能取得任何政治力量的支持,控制着北京政权的段祺瑞更是极力反对,加之内部的分歧与涣散,非常会议的目标终未能实现。虽如此,拒贿议员所进行的努力和斗争,对于制约段祺瑞执政府的军阀政治,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于民主共和思想观念的宣扬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引言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新编中国历史课本第四册,增添了"冯玉祥发动政变和孙中山北上"的教学内容.为使教师对冯玉祥发动政变的原因、过程及政变的影响和性质有较全面了解,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些补充材料,以供教学参考.一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的原因冯玉祥(1882-1948年)原名冯基善,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人,行伍出身.清  相似文献   

14.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人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在叙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合谋发动“北京政变”这段历史时,对慈禧太后的介绍是“姓叶赫那拉,满洲镶黄旗人”。可是,我看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载曰,慈禧太后“满洲镶蓝旗人”。之后,我又查阅了《中国历史大辞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初期,冯玉祥倾向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接受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发动了北京政变。成功后,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成为孙中山的革命信徒。他领导的国民军也正式从军阀队伍中分裂出来,向民主革命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6.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上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写道:“1688年,辉格党人联合一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共同入主英国……詹姆士二世众叛亲离,逃往法国……这是一次基本上没有流血的政变,在英国历史上称作‘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既然这是一次“政变”,为何却把它说成是资产阶级的“革命”呢?首先,资产阶级通过这次政变沉重打击了封建的正统主义思想、世袭制原则和王权神授的观念。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文告,宣布“国王詹姆士二世蓄意摧毁英国宪法,背弃了国王与人民的原…  相似文献   

17.
我是家中的小公主,让“部下们”受尽了“苦难”。家人终于忍无可忍了,制定了一个“政变”计划。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称谓与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李蓉1924~1927年的中国革命通常被称为“大革命”,这个提法从何而来,人们一般不去追究。对中国本世纪20年代中期的这段革命历史,当事者大都用“国民革命”的称谓,如毛泽东的《北京政变与商人》(19...  相似文献   

19.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忽然从前线班师回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北京政变,囚禁了总统曹锟。这次政变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冯玉祥策划已久的。促使冯发动政变的原因很多,既有冯玉祥自身的原因,又有直系曹吴方面原因,同时其他外部因素也有一定的促成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讲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光荣革命”时,许多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惑:1688年政变保留了国王,其实质不过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贵族妥协的结果,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既然这场政变是不彻底的革命,为什么还会为英国人所津津乐道,称之为“光荣革命”?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光荣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