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厕所的雅称     
溷“溷”是个多义词,《辞源》列有五个义项:①混乱:②混浊;③累,打扰;④猪圈;⑤厕所。轩“轩”有多个义项,《辞源》列有六个, 其中之⑤是“厕所的别称”。如汉刘熙的《释名·释宫室》:“厕……或曰轩。前有伏,似殿轩也。”  相似文献   

2.
厕所历来都是“藏污纳垢”之地,又脏又臭,名声一直不好。厕所大多隐蔽在角落里,还有不吉利的意思。我国晋代大文豪左思在《三都赋》中记道:“门庭藩溷”,其中的“溷”,即为和猪圈造在一起的厕所,可见其污秽程度之甚。既然如此,厕所理所当然地难登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3.
祸起蟋蟀     
《促织》开篇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据野史记载,明朝宣德年间的确出了酷好斗蟋蟀的“蟋蟀皇帝”——宣帝。他常在宫中与嫔妃们斗蟋蟀,不理政事。他曾敕令苏州知府采办促织一千头,致使苏州百姓“群聚草间,侧耳往来,面貌兀兀,若有所失”,“至于溷厕之中,一闻其声,踊身疾趋如馋猫。”(明袁宏道《畜促织》)  相似文献   

4.
明代以来的一些小说和戏文中,常把“上厕所”、“解手”说成“出恭”。特别是《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还把“出恭”拆开来说:“……待老猪出个恭来。”这更使人误认为:“出”是动词,“恭”当然就是宾语,一  相似文献   

5.
《朱子语类》中记载到:“若木生于山,取之或贵而为栋梁,或贱而为厕料,皆其生时所禀气数如此定了。”有人这样解释“山上的树木,高贵的作栋梁,下贱的建厕所。”(《朱熹思想研究》)这显然是望文生义,据《集韵》“厕,侧也”,白兆麟指出“为厕料”表示“做边角料”。这个例子让我想起了时下流行的“霸气侧漏”一词。  相似文献   

6.
上小学的时候常和老师请假:老师,我要去解手。当时就是知道解手就是去厕所小便一下,也不知道为什么叫解手。一直也没去考证这个问题,近日在学习中突然发现,解手一词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来历颇为有趣。  相似文献   

7.
中古佛经中“燋缩”、“僑慠”、“菘菁”、“坑壍”、“绞缚”、“抟撮”、“捕猎”、“缋像”、“喑呃”、“璝玮”、“糠糩”、“抵揬”、“鵄鸺”、“窠窟”、“圊厕”等15个词语,《汉语大词典》大多失收;有些虽收,但书证较此为晚。通过对中古佛经这些词的考证,可补《汉语大词典》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正下课铃响起,杭州和睦小学四年级女生舟舟飞速收起课本,三步并做两步跑出三楼教室,奔向位于一楼的厕所。值日老师彭永忠正在旁边维持秩序。他告诉记者,全校740多名师生现在只有这一个厕所,碰上"高峰",有200人同时上厕所。上厕难,已经成了学校里最让人头痛的问题。(10月28日《钱江晚报》)  相似文献   

9.
三上     
《欧阳修全集·归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钱思虽然是富贵之人,但没有什么嗜好。他曾对僚属讲过,说平生只好读书,坐下就读经书,躺着就读小说,上厕所就读小辞,真是手不释卷.谢希深也说,宋垂同在史院时每上厕所,便挟上书卷,琅琅书声,远近传闻,真是至诚笃学。欧阳修对谢希深说:“我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相似文献   

10.
上厕所,文言呼做‘政衣’喊“如厕”。但是它还有个更通俗的名称,叫做‘倾手”。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明代洪武、永乐年间,朝廷多次下令从洪洞、临汾、蒲绎等地移民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每次迁徙户口均以万计。集结上路以后,负责押解的官吏怕移民逃跑,就把他们绳捆索绑,挽结串联,鱼贯而行。旅途漫长,移民们要想大小便时,就得请求失役,把捆绑手臂的绳索解开,方便后又重新相上。时间一久,移民们要求大小便时,便简单地呼叫:“我要解手2”从此“解手”这个词就作为上厕所的代称沿用下来,不仅在移民地区使用,连移民经…  相似文献   

11.
开心直播     
《魔法猪世纪》贝贝龙(Babylon)时间宝贵小新:“老师,我要上厕所。”老师:“现在是上课时间,刚才下课时为什不去?”小新:“下课时间宝贵,用来上厕所多可惜呀!”(李平)微笑舞台小红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胡编乱造,而且总是老一套。在一次作文考试中,小红又  相似文献   

12.
乡村先生     
早些年乡村的厕所是不分男女的,很多孩子知晓男女要分厕是在进入学校之后。那时村小就一间房,厕所倒有两间。进学校的第一天,老师就用灌水笔在我们拼写本的封面上郑重地写上姓名、性别。看着平素“毛蛋”、“妮子”随意称呼的我们有了正儿八经的“尊姓大名”,原本一同割猪草、捏泥人连穿衣打扮都差不多的伙伴被分成两个阵营,内心很是兴奋了一阵子。带给我们这份别样兴奋的是周老师,村小里惟一的老师,乡亲们都称他“先生”。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中华文化一绝。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其语言精练,整齐美观,历来受到人民的喜爱,从庙堂宫院到茅屋小店,从名山大川到穷乡僻壤;三教九流,百业千行,无论贵贱,不分雅俗,处处都有,人人都用,事事都写。连小偷也来一副:“身居梁上曾为客,名播天涯本有星”,以自嘲自乐,甚至连厕所这地方也有人题联“自古成文在三上,作赋如今过十年”,饰以典雅清新之色。上联引欧阳修语:“余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下联援西晋左思故事,左思作《三都赋》,构思十年,门庭、厕所皆著纸笔,偶得一句立即写下,写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主要以笔墨来完成“应物象形”,但色彩在丰富中国画的风格面貌及意境表达上,也是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一般只给画面起烘托主题,辅助笔墨来完成表现物象的作用,要求“色不碍墨”(实际在一定意义上,“墨”也属中国画色彩的范畴)。清代画家盛大士说“色不可夺墨,犹宾之不可溷主也”(《溪山卧游录》)。有时为了加强作品的情调、气氛,追求装饰效果,也用浓重的色彩去表现富丽的对比关系(工笔重彩和金碧山水),但其“骨架”(造形的线)一艇仍是由墨来完成的,所谓“青绿斑烂”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2014,(19):35-35
厕所及厕板很容易滋生细菌,令人易受感染,如果可以自动把有关细菌杀减。就可以安心使用,而不需要一些“特别措施”了,这个习作的目的就是要设计一个杀菌座厕板。为了使人安心及安全地享用无菌卫生的如厕设施。作者在厕板盖上加装杀菌效能极佳的杀菌紫外光灯,再加上一些保护装置,  相似文献   

16.
“眼中钉”人们常用“眼中钉”比喻心目中最憎恶的人。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被百姓称为眼中钉的人是五代时后唐的赵在礼。《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后唐明宗(李嗣源)时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他依仗自己是皇帝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百姓受尽欺压,十分痛恨他。当他被罢免时,宋州人奔走相告,相互祝贺:“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此后,人们便常用“眼中钉”来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厌恶的人。“破天荒”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要考进士的人,都必须由地方解送应试。每当会考之年,地方上总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应试。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  相似文献   

17.
《说文》:“厂,山石之 岩,人可居,象形。”本义是“山崖”,又指“水涯”,是“岸”字的初文。古代常通“庵”(音ān),多用于人名。从“厂”的字中,有一些原从“广”,见下。圭厂厅 原作“厅”,现简为“厂”旁。同样的还有“厕”(原作“厕”)“厢”(“厢”)“厩”(“厩”)“厨”(“厨”)“厦”(“厦”)字等。仄 常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与“平声”相对。音zè。厉 易与同音字“历”“利”“励”相混。注意:“厉害”不等于“利害”;“再接再厉”不要误写为“再接再励”;“秣马厉兵”不要误写为“秣马励兵”。丶丶丶丶丶赝 音yàn…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界,误译使人莫名其妙,误译使人啼笑皆非的例子不胜枚举。把Milk way(天河,银河)译成“牛奶路”,把(上厕所,去解手)译成“造化的召唤”或“大自然的召唤”就是其例。 为了使翻译不出或少出的错误,就必须广泛地阅读。在中国,我们和英语接触的机会主要是通过阅读,阅读的本领强了,翻译的能力也自然跟上去了。 众所周知,英语词汇是很丰富的,大约有五十万左右,此外还有大量的短语,这些短语往往与字面的词义貌合神离,而有其新义、转义或引申义。要死记这些东西是不可能的,但大量、广泛地阅读英文读物,不断扩大词汇量,注意对原著背景知识的了解,对外国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了解,注意俚语等的使用,会使你英语知识丰富,动手翻译时便能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19.
:yǐ、chì,还是ǎi?———谈古文新编读本的注音问题山东/吴启兴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中语教材的注释是:“(yǐ)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然,楞住的样子。”许金榜教授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精选作品导读》的注释...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之际,墨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基本上是属于唯物论的认识论。墨子的认识论集中表现于他的“三表法”。什么是“三表法”呢?墨子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引文均据孙诒让《墨子闲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