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前期东都洛阳中央职官的称谓大致发生过三次变化。东都建立之初,东都职官一般在官职前加“都”或“东都”等字样,这时的东都中央机构多是实职,由于皇帝来往于两京之间,洛阳需要管理宫室、廨署的事务性官员,同时由于武则天为摆脱李家王朝的影响而久居东都,所设机构自是实职。武则天退位后东都职官一般称“留司”、“留台”,因中宗即位后,政治基点仍立足于长安,武则天留在洛阳的那套机构就成了留守性质。天宝以后,东都职官一般称“分司”,这时皇帝不再光顾东都,洛阳的中央职官只是长安的分设机构,成了安排闲散人员的地方。东都职官称谓的变化,体现了东都中央机构的发展变化的脉络及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洛阳政治地位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六至十世纪中国都城东渐的经济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问题的提出自西周、东周直至隋唐之际,中国都城呈现着忽东忽西的不定格局。特别是北周隋唐时期,尽管长安是京师所在,但同时又以洛阳为东都,帝王屡屡东幸甚至久住洛阳,长安和洛阳成为地位相埒的东西两京。但是自唐玄宗以后帝王再也没有东幸,自五代以后长安再也没有成为都城,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试论唐代东都分司制度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东都分司机构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那样,只是安排闲散人员。它具有以下特点:东都分司机构中的职官设置从实到虚,其枢要部门不设分司官,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留台御史权力较大,同时分司官可以代表中央政府主持某些重大活动。  相似文献   

4.
李建华 《天中学刊》2010,25(3):64-68
中晚唐时期,分司东都文人数量不断增多,他们的心态呈现出渴望重返长安和希冀避祸全身、长久恬淡退隐几种不同的情形.大和以后,后两种心态占据主导地位,文人们在洛阳期间往往频繁地游赏园林及自然景观,欣赏歌舞,宴饮唱和,充满了闲适情趣,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交往,并促进了洛阳诗歌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韩愈感春诗集中创作于三个时期:判司江陵时期,分司东都时期,返回长安安定期(平淮西前)。其意象多为"雪"、"李花"等北方常见之物。韩愈感春诗体裁多样,律体、偶对渐多;风格以枯淡平和为主。由此可见韩愈诗风的多样化与渐变性。  相似文献   

6.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到洛阳办公。由于南京处于长江口岸,易被攻破,一旦中日战争爆发,首都地位难以保全,所以,1932年3月国民党在洛阳召开四届二中全会,决定以洛阳为行都的同时,再行设立陪都,以防不测事件发生。会议认为“陪都之设定,在历史地理及国家将来需要上,终以长安为宜”,所以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同时成立了以张继为首的西京筹备委员会,进行筹建工作。西京筹备委员会从1932年3月成立,到1945年4月撤销,存在了长达13年时间。但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当南…  相似文献   

7.
可以逐一分析此题的四个选。西安 :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和唐十个朝代在西安建都 ,中国历史上在此建都的王朝最多、时间最长 ,素有“西罗马 ,东长安”之称。洛阳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后唐等九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 ,有“九朝古都”之称。北京 :是我们祖国的首都。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开始在这里建都 ,称为蓟。辽以蓟城为陪都 ,改称南京 ,又称燕京。金灭辽后 ,定都于此 ,置大兴府 ,号中都。元也定都于此 ,称大都。明朝在 1 4 2 1年 (永乐十九年 )迁都于此 ,清代仍都于此。民国初…  相似文献   

8.
骆驼俑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也是丝绸之路的象征。文章对京都长安地区与陪都洛阳地区的出土驼俑进行了考古类型学研究。整体来说,这两地区的骆驼俑不仅在形制上差异很大,洛阳地区的骆驼俑在制作工艺上也远不及长安地区。究其原因,除了长安地处西方,更易接近外来文明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长安作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吸引了世界各国使臣纷纷来朝,这一点是作为东都的洛阳不可比的。骆驼俑是唐代中小型富人墓的常见随葬品,是唐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产物,特别是两京地区的骆驼俑,有利于我们还原当时的社会面貌,为研究唐朝西域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成周是西周时期的东都,其在西周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考古材料为主,辅以金文资料和古文献记载,通过对比成周所发现的墓葬、铸铜遗址、青铜器,进一步对西周成周的发展及演变进行研究,分析成周所设置的官僚机构、周王在成周的活动及居住情况,发现西周初年是成周都城地位的确立期,西周早中期是成周的兴盛期,西周晚期成周开始衰落。东周时期,瀍河两岸的成周已基本废弃,而今汉魏洛阳故城一带的成周,在东周时期继续延用,甚至一度被当作都城。  相似文献   

10.
读姚合诗杂考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司东都任职考《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载徐希平《姚合杂考》认为,姚曾以殿中侍御史分司东都。其言姚合曾分司东都,无疑是正确的,但所任是否为殿中侍御史则似可商榷。按姚合确曾任殿中侍御史。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毛晋《〈姚少监诗集〉跋》均有记载。其时间,《郡斋读书志》认为是在宝历中,但于史实无证。《旧唐书·温造传》载:“大和二年十一月,宫中昭德寺火,寺在宣政殿东隔垣,火势将及。宰臣、两省、京兆尹、中尉、枢密,皆环立于目华门外,令神策兵士救之,哺后稍息。是日,唯台官不到。造奏曰:‘昨宫中遗火,缘台有系囚,恐缘为奸,追集吏人提防,所  相似文献   

11.
西周的官学     
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七七一年)经历了我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和衰落时期,在教育方面,与之相应,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的学校设在王城和诸候的国都,分大学和小学,教师都由国家职官担任,称为官学。大学又有不同的名称,王城的大学称为辟雍,诸候国都的大学称为泮宫。西周的官学也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办的,只有极少数平民的上层分子经过挑选偶尔有机会进这样的学校。入学的年龄,史书记载不一致,进小学最低是六岁,最高是十五岁;进大学最低是十五岁,最高是二十岁。西周初期,立国未稳,为了加强军事统治的力量,力求贵族子弟都成为善战的战士。贵族一生下男孩,就在门左挂上一张弓,表示  相似文献   

12.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22年)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居宅,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病逝于洛阳,葬于洛阳城南二十五华里处龙门香山。白居易的一生,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穆宗长庆四年五月(公元824年),白居易在杭州刺史官秩满后,被皇帝召为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碧洛青嵩当主人”,在洛阳履道里买下房子,开始卜居于此。当年的履道里,在洛阳的东南方向,为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地,“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灵鹤怪石,紫菱白莲”。他居住的“门前有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  相似文献   

13.
以王孟为代表的唐代山水诗歌是盛唐之音的主旋律之一。孟浩然以布衣终老,在唐代颇有特点。委婉干谒、温和牢骚、真挚待友,同时对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所代表的仕进始终不能忘怀。在他的笔下,山水江海摇曳生姿,田园农家满含诗意,一草一木均有情致,实为人生情怀的折射。  相似文献   

14.
北京,我国的首都,它在历史上曾是金、元、明、清四朝的都城。西安,它先后曾是西周、西汉、西魏、北周、隋、唐的都城,所以西安有“六代古都”的美名。不过历史上的西安,在西周时叫镐京(今西安附近),从西汉到唐朝都叫长安。南京,最早三国时吴国曾在这里建都(称建业)。后来东晋和宋、齐、梁、陈卞朝都相继在这里建都(称建康),曾有“六朝金粉”之盛。明朝第一、二代皇帝也建都在南京(称应天)。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也建都在南京(该名天京)。洛阳,是东周、东汉、三国时魏国、西晋、五代时后唐的都城。东汉时叫洛邑。东汉以后…  相似文献   

15.
"文王受命"是周王朝立国的终极依据和王朝命脉之所在,也是周王朝占主导地位的影响有周一代的社会观念。关于"文王受命"说的起源,比较流行的司马迁所述的"虞芮质成"说实不如《程寤》的"大姒之梦"说更近乎历史的本真。这个观念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大姒之梦以前,文王受命是指接受商王之命,其后,则是取商王朝之命而代之,只是到了周公时期其内涵才扩而大之,成为文王接受天赐予的统治天下的大命。清华简《程寤》篇对于说明"文王受命"问题十分重要,此篇以述史为主的写法和一些用辞之例,都表明它当成书于西周晚期或春秋时期的史官之手。这对于研究《逸周书》的成书时代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雅·卷阿>是君王出游时臣下所献之诗,在西周诸王中,穆王以喜爱游历著称,有史籍记载为证.<卷阿>位于"正大雅"之末,处于由治转乱、由盛转衰的特殊位置;与之相应,穆王时期是西周极盛时期,其下接厉王,正处于由盛而衰的时期.<卷阿>是<诗经>中惟一出现凤凰的诗篇,而凤凰崇拜在西周穆王时期达到极致.分析、考查<卷阿>的内容及其特殊位置,有诸多证据可以证明此诗作于西周穆王时期.  相似文献   

17.
自夏朝以来,我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都有自己统治的中心地区和都城。但是,历史上的古代都城并没有全部遗留下来,随着历史的演进,有的经受不住大自然的威力,沧海桑田,渐被湮没;有的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的变化而趋于衰微。在所有王朝的都城之中,建都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有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这是我国的六大都。六大古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长安作为地方性城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王武丁时期,为了应付鬼方而建立了“丰”。周文王伐崇作丰,及周武王营镐,也是在这个地方。长安建都就始于西周的丰、镐。此后的秦、西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职官中,宰相名称和职权的变化最为频繁,情况最为复杂。宰是主持,又称太宰或冢宰,在殷代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掌管王家内外事务;相是辅佐君主礼仪临时设置的重要官职,《韩非子·显学篇》最早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作为协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长官的名称:“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在历史上,把宰相作为正式机构和职官名称的只有辽代。  相似文献   

19.
作为武官的司马,广泛存在于汉代官制的诸多系统中,数量十分惊人。它们属于汉代官僚系统的中下级官吏,是帝国统治秩序得以维持的骨干力量。通观两汉历史,司马职官一直都有设置,有着自己的命名规则、广泛的职权、不同的秩级和众多属官,这些复杂的情况正说明了司马职官在汉代国家统治机构中的地位。自西汉到东汉,司马也呈现出数量逐步增加、职权范围或种类日渐扩大和地位缓慢下降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净觉禅师是唐前期有重大影响的禅师,但以后的佛教史籍没有记载。根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与正史上的相关记载,可以确定净觉禅师出生于唐高宗永淳二年,为北周著名学者韦复玄孙。其23岁时出家为僧,35岁前后驻锡长安大安国寺,一直到灭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