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一战以后,反对战争,渴望安宁,建立保障和平的国际组织的呼声很高。美国总统威尔逊利用这一倾向,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写进了他的“十四点”。1919年4月,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1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盟约由一个序言和26个条文所构成,同时被载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奥、匈、保等和约。和约的序言首当其冲将国联的宗旨体现出来:“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1]盟约的第8条展现了它的反战精神:各会员国“必须将本国军备…  相似文献   

2.
1918年1月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未尽,美国总统威尔逮在国会两院发表了“十四点和平纳领”的演说,其中关于民族自决和弱小国家权利的诺言,使中国知识界为之振奋。1919年1月,威尔逊订自出席巴黎和会,更加鼓舞了知识界对美国及和会的信心。中国人希望在和会上运用“民族自决”的原则解决山东问题。然而,威尔逊在最后关头放弃了他的原则。笔者试就山东问题的由来、和会前后期威尔逊总统对山东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分析威尔逊放弃“民族自决”原则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南非著名政治家简.史末资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联盟。在巴黎和会期间主要由他执笔起草了国联盟约,并针对战败国殖民地问题炮制了委任统治制度。在国联25年的历程中,他始终密切关注着国际联盟的发展,并呼吁其成员国紧密团结在一起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国联失败后,他又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为联合国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威尔逊与洛奇关于国联盟约的分歧 ,其实质不在于美国是否参加国联 ,而在于美国如何参加国联 ;不在于国联的原则 ,而在于美国外交的战略方向。具体而言 ,就是国联到底能否使美国控制世界 ,抑或是美国被国联所控制。尽管美国最终没有加入自己倡导的国际联盟 ,但是这场争论论证了美国在新时期外交的战略目标 :凭借实力建立一个美国主宰的世界 ,构建以美国为领袖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虽然这一目标在威尔逊时期遭遇挫折 ,但是未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国外交的总体方向。整个 2 0世纪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两党制国家,由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如现任总统克林顿是民主党人,前任总统布什和里根是共和党人。我们中学教科书中提到的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以及以后推行“门罗主义”政策而著名的美国总统门罗,都没有交待他们属于哪个党派,因为那时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还没有形成。后来中学教科书所述的总统基本上都交待了他们的党派,如1860年11月6日当选总统的林肯(1861—1865年在位),是共和党人,1901—1908年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也是共和党人,1919年率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的威尔逊总统(1913—1921年在位)是民主党人,1932年当选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1945年在位),也是民主党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位总统华盛顿(1789—1797年在位),连任两届后,坚决拒绝  相似文献   

6.
威尔逊的国联思想产生于一战爆发后的调解外交之中.这时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在保持中立的基础上对欧洲冲突实行调解.美国外交传统中的中立原则决定了威尔逊政府不准备对欧洲事务承担任何义务,但是这种调解本身又有参与解决欧洲事务的含义.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只能导致调解失败.在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中,威尔逊找到了战后国际联盟这个目标,并从泛美条约的集体安全条款找到它的基础原则.国际联盟能同时满足威尔逊既不脱离传统的孤立主义又能参与欧洲事务的双重愿望.战争形势很快迫使美国放弃中立,但是国联思想却沉淀下来成为威尔逊外交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宣称其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但这幅漫画却反映了国联的实质。画中“车夫”背心上的英文为“国联”,他奋力挥鞭,驱赶着背上负有“和平”使命的马儿向“结束战争”的方向行进,但“国际事务”这辆大车分明是在冲向战争,“和平”马儿虽然竭尽全力,却寸步难行。这副漫画揭示国际联盟虽然标榜“和平”,但由于其本质不过是英法帝国主义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因此  相似文献   

8.
1919年 1月 18日至 6月 2 8日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缔结和约的分赃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 2 7个 ,与会的各国代表 10 0 0多人 ,其中全权代表 70人。中国是战胜国 ,也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徵祥、驻美公使顾维钧等 5名“全权代表”参加。和会涌现了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威尔逊、奥兰多、牧野、顾维钧等六位风云人物 ,其中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和威尔逊成了和会的主宰 ,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老虎克里孟梭 (1841~ 192 9年 ) ,是法国顽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曾两度出任总理。他的政治手腕狠毒 ,在议会质询时 ,发言咄咄逼人 ,富…  相似文献   

9.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缔结对德“和约”与处理战后问题,这就是“巴黎和会”。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集团,因而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资格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共有五名,他们是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祖。陆征祥,曾任北洋军阀政府国务总理,出席“和会”时任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总长,为首席代表。顾维钧,出席“和会”时任驻美公使。王正廷,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出席“和会”时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施肇基,出…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实行“中立”政策。但在1917年4月4日美国参议院以82对6票、4月6日众议院以373对50票的压倒多数通过威尔逊的战争咨文,对德国宣战。对于美国政策改变的原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3页是这样表述的:“在海上处于劣势的德国,  相似文献   

11.
康德从分析战争的根源入手,提出其“永久和平论”,主张消除国内的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制度,从而使战争的发动受到大众的牵制。另外,康德主张建立一个国际联盟从外部加以约束、抑制战争的爆发。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虽然在理论前提及实践中存有缺陷,但其对后来的理想主义学派及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博士和大学校长头衔的白宫主人。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他同当时其他西方国家领导人有明显不同,既不象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明确表白自己是一个奉行强权外交的“老虎”,也不同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公开宣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了使美国能够问鼎世界霸权,常常以全人类的代表身份发表一些诸如“自由”、“民主”、“正义”等动听的言辞,来欺骗国际舆论。如鼓吹他的外交方针的“实质原则”是追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人道主义”,敦促交战双方应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实现“没有胜利的和平”。在美国觉得时机成熟,直接投身列强瓜分世界的武力竞技场后,他又极力标榜美国是为了“世界最终和平”而战,“没有自私的目的”,“我们不想征服别人,也不想统治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对我们行将自愿作出的牺牲不要物质上的赔偿”,美国的参战目的在于使其变成“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等等。其中最有  相似文献   

13.
威尔逊的社会政治观、历史观及其外交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威尔逊担任公职前的学术著作中的观点的分析,说明:威尔逊在研究美国政治体制发展后,认为时代的发展要求美国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对社会加强控制,这样才能使社会有序进步,并保持国家的统一。随着美国实力的强大,他又进一步将这个观点运用于国际事务,这就成为国际联盟的理论基础。威尔逊深受边疆学说的影响,认为西进运动是美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形成美国社会体制的根本原因。在西进运动结束后,他要将开拓边疆的模式向世界推广,从而为美国向外扩张并充当世界领袖提供了理论依据。威尔逊的思想同时也代表了美国的时代思潮。  相似文献   

14.
课本第19页:“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的会议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笔者认为课本对“巴黎和会的召开”解释不妥。因为“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的只有战胜国即协约国集团(不包括沙俄,因沙皇俄国已灭亡,被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取代),而战败国没有参加。其依据如下:其一,按《世界近代现代史》旧课本下册第25页的说法:“1919年1月18日,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27个,苏维埃俄国和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没有参加。”这说明苏俄和所有战败国都没有参加巴…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瑕疵之勘正华盛顿会议是一战后继巴黎和会之后召开的一次特别重要的国际会议,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战后世界和平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所通过的一系列文件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而这一国际体系是靠国际联盟来维持的。但这两次国际会议讨论和解决的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6.
巴黎和会召开之时,正值1918年大流感第三波爆发之际。作为和会关键人物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和会决策的关键时刻,患上了严重的流感。这一偶然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很可能微妙地影响了巴黎和会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进而微妙地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和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7.
1917年俄国发生的两次革命对美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二月革命为美国参战扫除了障碍,但是俄国的领土野心却使美国难以接受。十月革命更使美国进退两难。如何应付俄国退出战争始终是美国对俄政策中最大的难题。美国最终以“十四点”为标志,选择了公布战争目的,同时暗地支持反苏维埃势力的政策。这一政策必将对战后安排及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3月20日,美国等国家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行动。伊拉克当地时间20日凌晨5时35分,美国开始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起空袭。我国外交部当天发表声明,对伊拉克战争表示严重关切,指出:“战争必将带来人道主义灾难”,“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此同时,全球反战浪潮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上图为中国4岁的小女孩曹煌在北京参加“为和平留  相似文献   

19.
1961年 1月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 ,继续推行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当时 ,中苏分歧的公开化为中美关系的接近创造了机会 ,但美国并未抓住机会 ,反而加强了对中国的遏制力度。为此 ,美加大对越南的干涉和战争 ,使之升级为“特种战争”。越南劳动党最终不得不放弃和平的斗争战略 ,掀起抗美救国战争。中国给予越南全面援助。苏联为增加与美争夺较量中的砝码 ,对于越南也进行一定的援助。在中苏两国的帮助下 ,越南挫败了美国发动的特种战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长河中,战争一直就是古老而又常新的文学主题。但在当今和平年代,如何从新的文化视角和理论维度去重新审视战争文学显得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推动当代战争文学的主题研讨,促进战争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和发展,2013年7月,在湖南怀化召开了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9届年会暨“和平文化与战争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台湾近18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和平文化理论与战争文学叙事、战争文学整体研究、战争与人性以及日本的战争文学、台湾的战争文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