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波 《考试周刊》2012,(57):127-127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新构建地理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但初中生受原有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2.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研究地理环境,又研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地理课标准的基本理念,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对生活、社会和终身发展有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广泛蕴藏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资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李小华 《考试周刊》2014,(34):148-148
有人说:“拥有知识仅仅是有了工具,能否运用工具来解决问题才是衡量教学效益高低的指标.”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特点.地理学对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地理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实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市使用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已有几年,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运用发展性评价的观点来观察实施中的教师、学生、课堂教学,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就重形式还是重效果?要活动还是要双基?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度?如何认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请大家指正.广州市初一年级从2003年秋季开始使用华东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其中东山区作为省级实验区在2002年秋季的初一年级开始使用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笔者作为教研员这几年很有幸地分别和各年级的教师一起在实践中使用并研究了人教版、北师大版…  相似文献   

6.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要及时地抓住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机遇.明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营造民主、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改革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是学好地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动力,培养地理学习动力,鼓励积极探究,从而拓展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8.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可见,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知识的掌握,直接关系到地理技能的获得,直接关系到地理能力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形成。那么,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探究呢?  相似文献   

9.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着“厌学”情绪。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为了达到“使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经过专家的反复修订后,最终正式颁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标志着课程改革进入了历史新阶段。新课程标准汲取了地理学科和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吸纳了广大地理工作者辛勤探索的实践结晶,是自新课改以来地理教育教学结出的丰硕成果。新课标的颁布进一步确立了课  相似文献   

11.
初中地理课程实施已经几年了,广大地理教帅围绕新课标、新理念认真组织教学,地理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从形式上看,45分钟的课堂里常是欢卢笑语、高潮迭起,好像我们的地理课已经走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初中地理改革已经实施多年,新教材、新课标以及大量新理念都在不断冲击着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改变着初中地理的课堂教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成功实施过程是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教师角色与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变革过程。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同时课堂也是新课程与传统教材交融碰撞最激烈的地方,因为传统教学几乎在课堂中完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经过实践,本人有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应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5.
田会茹 《考试周刊》2012,(16):67-67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在七年级这一起始年级落实好新课程的这一理念,科学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关系到这些学生后续学习的质量。根据近几年实施新课程的体会,遵循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认为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提出各学科发展的共性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好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向.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做到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积极主动的学习.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基于以上的理念,在笔曾参加的多次优质比赛课或观摩课中.总觉得有些课虽然是高水平,但却演变为“课堂秀”,地理课程改革中的“课堂秀”,其实质对新课程目标与要求认识上产生了一些误区,在某种意义上会形成一个区域课改教学的惯性,严重影响新课改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升都是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得以体现。课程实践的基本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展开,展开教学过程的前提是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特别是细节化的准备,忽视教学的宏观设计。因此探讨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宏观设计就显得十分必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我们不能祖宗三代读一本书,课程改革是必然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小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又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前人的生活经验,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  相似文献   

20.
梁晔 《现代教学》2013,(3):60-60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怎样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两点思考。一、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1.利用丰富多元的情境教学导入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例如,教授《黄河》一课时,我先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配以壶口瀑布的景观图展现黄河的磅礴气势,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对照“黄河示意图”,让学生探索黄河究竟从何而来,去往何方。然后我又通过时事新闻、生活实例和身边的现象来引入,或者利用名人诗词、民间谚语、漫画等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课堂保持活跃的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