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表现主义美学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其非理性的生命直觉、内在激情以及抽象的哲理思考,构成了创作表达的朦胧、虚幻和神秘。“文革”十年浩劫后出现的朦胧诗潮,从创作观念到表现形态上,都呈现出了与表现主义美学相似的特征。在八十年代现代主义大举回归中国诗坛的背景下,梳理朦胧诗潮的发展轨迹,就可以看出表现主义美学观对朦胧诗潮的形成产生过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描述之一,全面阐述了作为同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第一个浪头——“源脆诗”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朦胧诗”的精神意象、艺术特征和流派特点进行了描述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文革”之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先后成为新时期文学主潮,充分体现了“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比较而言,现实主义主要承担了文学的启蒙意识,现代主义则致力于审美形式建构。90年代之后,在市场意识形态的笼罩下,新时期文学迅速走向文化,呈现出无主潮的多元共性格局。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在“移植”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自独立,又互相影响渗透,有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延续性的三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即初期象征派、现代派与“九叶”诗派。“九叶”诗派自觉而执地追求艺术与现实、时代与自我、知性与感性以及中外诗艺的交融等方面平衡,使诗的思想和艺术方法都发生了深刻而显的变化,达到了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派艺术方法结合,使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由此兴起到发展直至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6.
当今诗坛,诗群四起,新人迭出,诗的含义和审美标准都发生了嬗变。本文真实地勾画出自“朦胧诗”以来,诗歌创作浪浪相催的奇异景观,冷静地审视了新时期诗坛的全貌。作者认为:“新潮诗”(或“新诗潮”)是一个具有宽泛的涵盖性和丰富的包容性的概念,它是众多的诗歌创作流派在新时期的同步崛起。十年来,正是“朦胧诗派”、“现实主义诗派”和“新生代”诗歌的相互推动,才众流汇聚,形成了新时期诗歌的巨大潮势。文章的第一部分,对“朦胧诗”作出了历史评价;第二部分,评述了“复出”、“归来”诗人,“新边塞诗人”,“乡土派”诗人的创作,指出他们用新的技巧、新的风格写出的“现实主义”诗篇,理应在“新潮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部分,介绍了“新生代”的诗歌创作,剖析了在其活跃而无序的创作中呈现出来的多种流向。  相似文献   

7.
新诗五十年     
新诗发展五十年,“十七年”是颂歌时代;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歌、朦胧诗、“新生代”诗各领风骚;后新时期,则在沉寂中酝酿着成熟。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历经意象主义、象征主义到后期象征主义,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都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九叶”诗派在“新诗现代化”进程中,从诗学主题、诗思、戏剧化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潮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9.
“文革”之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先后成为新时期文学主潮,充分体现了“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比较而言,现实主义主要承担了文学的启蒙意识,现代主义则致力于审美形式建构.90年代之后,在市场意识形态的笼罩下,新时期文学迅速走向分化,呈现出无主潮的多元共生格局。  相似文献   

10.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比较论王萍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曾先后涌现出以舒婷、顾城等为代表的朦胧诗;以杨炼、江河等为代表的文化诗;以于坚、韩东、杨黎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三大新诗潮。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的诞生,中国当代新诗潮的艺术范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本文旨在通过对...  相似文献   

11.
"文革"地下青年诗歌同"朦胧诗"有着源流关系。青年诗歌是"文革"地下诗歌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以其丰赡的思想意蕴和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为20世纪80年代那场具有爆破性的诗歌大变革从情感内涵、表达方式上作了充分的艺术准备。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食指的诗对文革以后朦胧诗的诞生与形成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考察食指的诗,可以探究红卫兵的悲剧命运。诗人郭路生无法战胜文革的重压,自我分裂或许为他带来了不足为他人道的自由,但是文革之后,更多的红卫兵一代或成为潜在的分裂症患者,或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诗人选用“食指”作为笔名来表达自己的抵抗与嘲笑,具有与众不同的意味:中国的诗人在创作中或日常生活中,总会受到无形的压制,但是无论别人如何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人格健全的诗人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相似文献   

16.
肖敏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39-43,78
"文革"文学中后期呈现出严重简单化和封闭化的特征,出现了作者群的断裂。但众多后来新时期的作者都参与到"文革"主流文学的运作中,本文将从"文革"地上作者的分化和移位两个方面,来论述"文革"文学到新时期文学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期用实际行动对“文化大革命”否定评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文化大革命”不匆忙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文化大革命”否定评价再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对“文化大革命”辩证评价四个阶段,这四个评价阶段都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8.
刘章在大跃进的年代走上诗坛 ,虽然诗歌受时代政治思想观念的局限 ,有图解概念、粉饰生活的一面 ,但作为“农民诗人”、“庄稼人的儿子”,仍有植根于农村深厚土地中的好诗贡献着特殊的审美价值。经过“文化革命”十年浩劫的砥砺 ,他的诗从单纯、清新、欢快而转向深厚、深沉、凝重。尤其是“文革”后期和以后的新时期 ,刘章面对现实的吟唱 ,追求的都是生活的真实和诗人“自我”的忠诚 ,同时不少诗篇又以其饱含人生体验和生活哲理而达到“无我之境”。其《南国行》标志着刘章诗风的巨变 ,无论内容、形式和情调都与前大为不同。这个在诗苑四十年不断探索、辛勤耕耘、成绩卓著、硕果仅存的“农民诗人”,他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9.
“文革”以后,当代作家的创作观念不断地变化发展,它逐步结束了一体化的文学时代而走向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大致的发展轨迹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当代作家一方面抱着极大的现实干预热情,以文学参与了历史清算、现实调整、文化重建的工作;一方面又有感于过去文学与现实贴得太紧,得不到自由发展空间的教训,开始有意识地追求文学走向自身,为文学而文学的创作成为一股重要的理论与创作潮流。  相似文献   

20.
李定春 《湘南学院学报》2012,(1):103-105,110
从创作题材与主题看,刘心武的《班主任》属于教育小说:它是以"文革"为背景,以青少年教育为切入点而创作的具有文学史意义的教育小说;它不仅客观呈现了"文革"时期的教育问题,深刻揭露了"文革"教育对广大青少年的心灵毒害。重读《班主任》并对照现实,我们发现,今天的教育界仍然存在与"文革"时期类似的诸多严重的教育问题。显然,《班主任》对于今天的教育界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