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先乾 《学语文》2005,(3):50-50
普希金曾自言,要“用诗歌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上帝是公平的》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情感的特质。全诗流动着的是作者情绪的转换,由“埋怨”、“诅咒”而有所领悟和发现。促成这种转换的是霍金的轮椅,黑人的微笑:作者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是“当他们失去部分时,便会有更多的机遇跟随”。这正如贝多芬所说的,只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所谓苍茫人世、痛苦人生,亦会有奇迹出现,期冀美好,向往未来,这不是真诚、善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么?应该说诗歌的情调是高昂的。朴素、流畅、官简意深、耐人回味也是这首诗的特点,能够在考场中有限的时间写出如此清亮的诗歌,实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
3.
第一,题目开放程度高,能够激发考生进行多元思考,我们知道.题目的开放性往往体现在材料与观点两个方面。与“一枝一叶一世界”之类的题目已经提示了观点、只须考生在材料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不同,上海题提示了材料的范畴,而让考生在“怎样的影响”上摆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5.
地球上的人仰望夜晚的天空,会看到满天璀璨的星星,因为太远,他们只听得到身边沙沙的树叶声和综缈的风声,他们便以为星星总是沉默。[先从地上人们的错觉落笔,以衬托下星星们的欢声笑语,翩翩起舞。]可是如果你来到天上,来到星星们中间,你会发现你的想法可大错特错了。对于我们来说相对静寂的夜晚,在星星们看来可是春宵一刻值千金的黄金时段。一到天空落下夜的帷幕,星星们便迫不及待地点亮月亮灯,捕上层云的地毯,举办起盛大的舞会。它们翩翩起舞,欢声笑语,非常热闹。[由地上到天上,先静后动,对照鲜明。想象群星聚会,热闹非凡,暗扣“我们”是最重要的。为下作铺垫。]  相似文献   

6.
7.
8.
《中学文科》2005,(4):43-48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是善良。心怀善良的人,总在播撒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同善良的人接触,智慧得到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请以“善良”为话题写一篇章。  相似文献   

9.
10.
作文选评     
曹津源 《中国考试》2001,(12):27-28
  相似文献   

11.
12.
13.
[作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只蜜蜂和一只雄鹰相比,虽不起眼,可它能传播花粉,从而使大自然五彩斑斓。一粒沙石与一块碧玉相比,虽然普通平凡,但它可以奠基铺路,可以成就万丈高楼和平坦大道——当别人对工作漫不经心的时候,你却能守住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Ⅰ的作文依然为话题作文,话题的语言材料选自人们与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的一段对话,话题为“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应该说这一话题作文的设计思路和要求对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是一种延续,所给材料和所引话题作为写作的导引,仍旧体现出“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三自”原则。  相似文献   

15.
16.
魏虹波 《学语文》2005,(3):37-37
菊之淡,菊之傲,菊之殇,好一丛高洁的菊!“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不为世尘滋垢的菊!鄙薄利禄,蔑视权贵,不甘屈辱,嵇康、庄子、项羽,好一群高扬自己独立人格顶天立地的人!  相似文献   

17.
这是2004年安徽省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 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始终扣住话题,紧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生活的感悟,写真事,抒真情,悟人生之真谛,给人启迪。在思想内容上,作者把困境看做是机遇,相信自己,树立坚强的信念,用实际行动去创造自己的美丽,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值得同龄人借鉴。  相似文献   

18.
娄方钦 《学语文》2005,(3):49-49
作者选取中国的文化旗手鲁迅为议论说理对象,避开他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另辟蹊径。抓住他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选取他与各类人的不良习气或者反动行为坚决斗争的典型事例。围绕中心说理,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个斗士的精神实质,真实感人,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同时也可看出作者读书的精深。  相似文献   

19.
《学语文》2003,(22):25-25
  相似文献   

20.
魏虹波 《学语文》2005,(3):12-13
比喻者总是尽力避熟就生。趣记里把人生痛苦比做戈壁滩,人生事业比做要战胜戈壁滩,让那里开满鲜花,在众多的花的喻体中别具一格。正文中再以贝壳孕育珍珠、水汽积聚彩虹类比,并用冰心语拴束,这又增加了比喻意蕴的厚度。比喻贵新巧还贵贴切。“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正气歌》)“千载琵琶作胡语”(杜甫《咏怀古迹》),苏武、昭君战胜他们个人遭遇的巨大痛苦悲怨,绽开出永不衰败的生命之花,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作者选例精当,在由比喻贯穿全文的说理中顺势而出,熨帖自然而又特别有说服力。几次读到“风雨”“彩虹”语句,都以为要引出那句耳熟能详至今巳觉不新鲜的歌词,“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却始终不见引出,我们读到的是新鲜的文字。这一细节,也可看出作者“惟陈言之务去”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