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最近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礼貌有加、举止文明"已成为德国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期望,甚至已超过以前父母最看重的"恒心和毅力""、勤俭持家"等品质。  相似文献   

2.
德国最近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礼貌有加、举止文明"已成为44岁以下的德国年轻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期望,甚至已超过以前父母最看重的"恒心和毅力"、"勤俭持家"等品质.  相似文献   

3.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爱因斯坦已忍无可忍,于是他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相似文献   

4.
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人认为,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独自闯出一片天地,与其从小溺爱使他未来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打摔打,“摔”出面对生活的勇气。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趋势。为了深入了解这种“残酷教育”,我走进了幼儿园。  相似文献   

5.
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随意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6.
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随意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7.
龚杰 《上海教育》2022,(17):38-40
<正>据2020年的调查显示,近80%的德国人将家庭放在他们心中的第一位,并有超过90%的德国家庭认为当前的生活十分幸福。德国人民对于家庭的普遍重视使得德国政府将家庭服务写入联邦宪法与社会保障法律,并在联邦层面设立了专门的家庭、老人、妇女与青少年部(以下简称“联邦家庭部”)。该部从父母、幼儿及青少年权益保障、数字媒体能力培养、社会包容与救济等多方面建立起全方位的家庭及家庭教育支持体系。联邦家庭部认为,父母越早获得家庭教育外在支持意味着孩子的受教育机会越公平,由此开展了长达十年的“父母机会”计划,这是德国联邦家庭部支持家庭教育的代表性举措。  相似文献   

8.
《幼儿教育》2010,(1):68-68
德国布里隆市图书馆馆长乌特·哈赫曼介绍,自2006年起,德国一些地区的婴儿出生后就会得到当地图书馆赠送的“阅读礼包”,其中包括一本经得住啃咬的”图书玩具”,提供给0—10岁儿童最佳阅读和提高语言的“阅读测量尺”,还有一些阅读建议以及父母们必知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德国人以思维严谨著称于世。认为机警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成大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德国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机警素质方面,往往乐于遵循如下原则:从小事着眼。德国人要求孩子上幼儿园或学校时不要遗失课本、铅笔、玩具,一旦遗失须尽力  相似文献   

10.
当孩子由小学升入初中,由儿童变成少年,许多家长惊奇地发现,孩子已不再是“乖宝宝”:他们把父母的忠言当啰唆,把父母的关心叫“独裁”,他们不愿与父母交流,固执地将父母挡在“小天地”的门外。  相似文献   

11.
在德国,孩子们的劳动义务被写进了法律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孩子们常常为家中花园浇水、翻土和除草,还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擦洗家人的鞋子。每逢暑假,一些孩子还要顶着炎炎烈日,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送报纸。一些父母认为:“与其让孩子坐着享受,不如教给他们劳动的技能。”  相似文献   

12.
刘铮 《老年教育》2011,(9):31-31
去年,在参观上海世博会的德国馆时,用乐高积木搭成的“多代屋”模型非常引人注目。在“多代屋”里,有针对老年人的陪护式居住,有帮助双职工父母的儿童看护,有医疗室,还有老年人和年轻人共享的读书角、咖啡厅……不同年龄的人共聚一堂,互帮互助,其乐融融。让我们看到了德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12,(3):39-39
原告的父母与乙烯公司签订了“某市公有住房买卖协议书”,按“房改房”的条件出售给原告的父母,且原告的父母已交清购房款,某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已分别作了登记。原告的户籍均在泰景花园小区的乙烯生活区内。  相似文献   

14.
德国历来重视教育,是世界上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619年德意志魏玛共和国颁布的《义务教育规定》中,就要求父母送6—12岁的儿童上学。对违背者,政府将强迫其履行义务。时至今日,德国各州不仅都有完备的义务教育法律,而且学校教育的特色日益显明。生动活泼的爱心教育在德国教育界,“严谨、诚实、守信”已成为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德国的学校和家长一致认识到,要让青少年儿童做到诚实守信,首先必须培养他们的爱心,成为善良的人,从小就开始树立起做人的一种责任。基于这样的认识,关怀小动物便成为德国孩子接受善良教育的启蒙课。在德…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家经过科学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看法:在“反抗期”中,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富有创造力和合群。德国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孩子与父母的争辩在儿童的成长历程中至少有以下两点益处:  相似文献   

16.
美丽的谎言     
在德国流传着一位15岁的日耳曼小女孩说谎的真实的故事。索菲·毛特娜是德国音乐天才。3岁时在微型木琴上模仿弹奏电视广告曲,父母连劝带哄才能把她从高高的琴凳上抱到饭桌前。父母在中国工作过,经常给她讲“狼来了”的故事。教她诚实,不说谎话。毛特娜聪明而刻苦,14岁练习贝多芬  相似文献   

17.
德国一些家长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成长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勇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有正义感,讲道理,孩子会打心眼儿里更加依赖和尊重父母。家长要孩子做的事,孩子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德国的法律也提倡摈弃传统的家长权威,兼顾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立能力与独立愿望。“兼顾”并不指盲目顺从孩子的意愿,而是尽量使孩子成为“积极的受教育者”。家长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与他们协商,  相似文献   

18.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一训导了年轻人数千年的名言,如今它的“至理”已暗淡了许多许多。“你的育儿观念源自何方?”、“你的育儿知识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你从你的父母那里继承了多少,又改变了多少?”……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当今独生父母的育儿观念和育儿知识,主要的不是源自“长辈传授”,也不是来自“父母建议”,而是源自“书报杂志”,来自“育儿专家的建议”。“独生父母”们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书报杂志”(占75%),其次是“育儿专家的建议”(占68%)。大多数“独生父母”都认同以下的说法:“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  相似文献   

19.
青木 《中学教育》2004,(2):62-63
幼儿教育是人成长的第一步,这一步能否走好与人的性格形成和命运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刘瑞常 《教师博览》2008,(11):50-50
德国人素有“世界旅游冠军”的称号:只要假期一到,人们就立即收拾行囊,拥向机场,飞往异国他乡。然而在经济衰退的今天,对于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来说,“度假”却成了一种梦想与奢望,尤其是对孩子们的影响更大。在暑假期间,这些孩子眼看着别的小朋友跟随父母到夏威夷或者巴厘岛去度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